"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家喻户晓,温暖了几代人的童年。在这个充满童趣的故事中,小蝌蚪们历经波折,最终找到了自己的青蛙妈妈,这个美丽的童话让我们对蝌蚪的认知能力产生了美好的想象,但现实中的小蝌蚪并不会找妈妈,今天我们就用科普来纠正这个可爱的误会。
古人的误读
古人因为对野生动物的观察很有限,也不科学,还往往将人的意念强加给动物,并用来教育后人,例如“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等,现今都被科学证实,都是不正确的,都是误读。小蝌蚪找妈妈也是如此!
小蝌蚪,是无尾目蛙科的幼体,在我国各省都有分布。想必大家的童年,都有过春天去小河或水潭里捞小蝌蚪的经历,或是养在瓶子里,看着它变成小青蛙的经历。首先小蝌蚪对外界环境很敏感,喜欢躲在光线暗淡、幽静的地方。大部分的蝌蚪用口部成列的角质齿刮食藻类,或以蚯蚓、甲虫等小动物的尸体为食;没有角质齿的蝌蚪,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 。中国古代,人们常用漆写文字,下笔时漆多,收笔时漆少,写成的字头粗尾细,字形像蝌蚪,这种文体也称为“蝌蚪文”。
在自然环境中,雌蛙产卵后就会离开,不会照顾后代。蝌蚪从孵化开始就必须独立生存,它们的主要活动就是觅食和躲避天敌。这种生存策略在进化生物学中被称为"r选择",即通过大量繁殖来确保物种延续,而不是依靠亲代抚育。何况,蛙类一次产卵多达数百或数千枚,就算有孩子找上门来,只怕也认不出来。蝌蚪的生存完全依赖于本能行为。它们会本能地聚集在水温适宜、食物丰富的区域,这种行为被误认为是"寻找妈妈"。实际上,这只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研究表明,蝌蚪甚至会出现同类相食的现象,这进一步证明它们无法识别亲缘关系。
变态发育
在自然条件下,青蛙卵的孵化率约为50%,而蝌蚪的存活率仅有20%~30%。早期的小蝌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形似鱼,具有侧线器官。刚出生的前三天,通过卵黄囊供给营养,由于口内尚未出现孔道,不能摄取食物;以后眼与鼻孔相继出现;头下有吸盘,可用来吸附在水草上。头两侧具有外鳃,有呼吸功能。尾大而扁,内有分节尾肌,肌节的上下方有薄膜状的上下尾鳍,能帮助蝌蚪在水中游泳。
口出现后,以唇部的角质齿刮吃藻类,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当吸盘消失时,外鳃也萎缩;随着咽部皮肤褶与体壁的愈合而形成鳃盖,并在体表的左侧,或在腹面中部或后方保留1个出水孔,由鳃腔内的内鳃进行呼吸,随着肺的发生也能在水面上呼吸游离的氧。发育到一定时期,有的先长出后肢,末端分化出5趾,再从鳃盖部位长出前肢。蝌蚪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5~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青蛙蟾蜍各不同
那如何分辨蝌蚪是青蛙的幼体还是蟾蜍的幼体那?从外貌看,体色较浅、身体略呈圆形或椭圆形、生有侧扁的长尾、口长在头部前端,头下有吸盘,可吸附在水草上的是青蛙的蝌蚪。身体呈黑色而尾巴较浅、体形呈椭圆形、尾巴短、口在头部前端的则是蟾蜍的蝌蚪。蟾蜍的蝌蚪比青蛙的个头小。看分布,密集成群的是蟾蜍的蝌蚪,较为分散的大都是青蛙的蝌蚪。
其实不聪明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蝌蚪的神经系统极其简单,大脑发育程度很低,根本不具备识别亲缘关系的能力。它们的行为完全由本能驱动,依靠简单的刺激-反应机制生存。蝌蚪在水中游动时,只会对光线、水流、温度等环境因素产生基本反应,而无法识别复杂的生物特征。
所以,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美丽的误会反映了人类将自身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的倾向。我们习惯于用拟人化的视角理解动物行为,但这种理解方式往往会偏离科学事实。在科普教育中,我们需要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准确性,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自然认知。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