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未来交通——同济工设二年级课题成果分享

在刚刚过去的六月,工业设计系大二年级的46位同学完成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课题:未来交通工具概念设计。15个小组分别从未来的交通技术、未来出行行为、未来生活状态等方面,呈现出15套精彩的交通工具设计方案,并以概念视频和精巧的模型给大二学年画上圆满的句号。

以下是15个小组的最终设计产出

A-Car

(小组成员:陈昱祺 宁红阳 丁泳文)

A-car展示的不仅是一辆新概念车,更是一种未来的生活模式、对城市发展的期待和畅想。

穿行在枝干和主路之间,车体由单个的驾驶到多个的组合,宛如细胞从毛细血管网向主动脉汇聚的过程。这种聚散的模式讨论了人在集体之间的独立和凝合。2030年高速发展的科技和产品,诉说的是不变的温暖人情味。

Eros

(小组成员:张宇轩 丛佳淼 王敏萱)

方案立足于2030年未来城市和科技进步,是一款为情侣设计的情感化出行方式。 Eros,名称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象征着长久坚定的美与爱。作为一种新式出行,它将成为未来生活中情侣爱情的见证使者。其特征有:由交通工具转为情感载体‍;感情仪式性见证;生长而成住宅建筑形态。

EZRA

(小组成员:张原驰 杜木瑞 徐醍)

在我们的展望中,未来的汽车将会达到共享化和个性化的统一。Ezra是一辆内饰外观可以个性化定制的共享汽车。通过大数据,每个人的身体及偏好信息将被收集到网络平台。乘客根据需求选择不同出行模式,车能够在到达预约地点前变换形态,为不同乘客带来舒适体验。除了车内空间环境对功能的满足,车的外观也将切换风格,增加未来出行的乐趣。

MOSEY

(小组成员:曾俊怡 陈铭陈 茂烁)

在无人驾驶L3至L4阶段过渡阶段,驾驶员无法将注意力完全离开驾驶,因而此时的无人驾驶定位十分模糊,驾驶员与车之间产生不信任与隔阂。因此我们想建立一个新的人车关系,即人机共生。针对这个概念,我们对驾驶方式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将跑步这项活动作为媒介介入,使驾驶与互动性、不可预知性与运动性相结合,将汽车从一个工具变成出行的伴侣,与驾驶者建立情感连接。

NERVE

(小组成员:康景元 刘子羿 戚致远)

Nerve神经。生命体感知与反馈的枢纽。正是这样一种对环境的及时感知与自身的适应性改变,才使生命体在地球上延续并保持平衡。未来的城市,汽车将会作为一种半生命体的存在,感知城市的律动,顺应城市的节奏,去改善去平衡高速发展的城市交通神经网络。

每一辆Nerve,都可以看成生物神经系统与肌肉组织的工业外延。从依附式的内饰到仿生式的记忆金属外壳。借助未来大数据与高性能传感器,通过形态与驾乘的无缝改变,对城市交通做出反馈。效仿生物的神经肌肉系统,在高峰的紧张时刻,以一种紧绷的状态,加快反应效率,促进城市运转。在舒缓的环境下则以一种放松的姿态带来美好的驾乘体验。

re-trip

(小组成员:王隽苇 徐曼 金也)

为情侣等双人游客出游设计的一款公共交通工具,租车后全程伴随游客。车身可360°旋转,并且车内有摄像头轨道,为整段旅程拍下纪录片,并伴有导游功能,可以选择原有路线,也可以生成自己的旅游攻略与动线,满足游客的观景以及记录、分享旅程的需求。

Solo Go

(小组成员:张丽莎 冷榃茜 周易江)

对于个人而言,私有化的,宽敞化的交通工具是最理想的;但所有人的期望叠加,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而言是破坏性的。我们的汽车通过平躺和竖立两种形式的转换,提高用户舒适感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Ugo城市旅伴

(小组成员:章雨晨 肖雨晴 马睿钰)

在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旅行成本降低,使得人们越来越喜爱“说走就走”的旅行,城市旅伴ugo则应运而生。在作为载具的同时可以为单人旅行的游客提供丰富的服务,从攻略规划和应景调整,到亲密沟通和实时帮助,ugo在途中扮演一种随叫随到的完美旅伴的角色。与用户一对一的ai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陪伴中也会不停学习成长,在大数据基础的支持下与游客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同时,也可以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个性化的服务和帮助。

URoc 幽路客

(小组成员:胡可儿 刘承彦 陈泽世 王诗雯)

URoc 幽路客是一款可以介入公共交通轨道系统的未来私人电动汽车设计。对未来十年一线城市出行分析的桌面调研,将平日活跃的活动、小范围内的多元高频出行与更大容量更高速的公共轨道交通相结合。以保持自由度为初衷,配以更高效更快速的公共交通。造型以舰载机航母为灵感设计。设URoc 幽路客将私人汽车的私密度、便捷性与公路交通的高效性、超强运载能力相结合,是一种针对未来的城市出行解决方案。

Vehicle+

(小组成员:徐艺瑞 杨昕宇 廖晗伶)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和共享出行方式普及,人被允许拥有更多自由和选择,车内空间和车的职能被重新定义。我们从开放、独立、行驶三个维度进行探索,提出Vehicle+:共享空间结合共享车辆,利用静止的空间,运动载具更多变。

Nightingale

(小组成员:鲍汐莹 骆铭浩 白尚易)

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夜生活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年轻、开放、生活在大城市、工作繁忙、远离家人、喜欢用新鲜事物。他们时常加班熬夜,晚归夜行,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 人在车里扮演的是怎样一种角色?在这段移动空间中人们更多的是享受和利用这段时空。这是一辆为城市夜行人设计的共享汽车,目的是为他们提供出行、社交上的服务与情感上的陪伴。

水上城市

(小组成员:左恩雅 连子宜 闵麟婷)

针对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与组织提出了人类向海上转移的构想。Amphi-Ray两栖车的设计灵感源自于鳐鱼,能够应对未来水上城市水陆频繁转换的出行要求,并针对未来陆地面积狭小、能源供应有限的问题,利用停车的闲置时间发电。该车在水中模仿鳐鱼以正弦扇翅前进;在陆地上将翅膀卷起,在车体下部形成高压使其悬浮,从而实现气动要求。车体内部的旋转装置在水中利用海流能被动转动发电,在陆地上主动转动驱动车辆。

Unity 益游

(小组成员:曾佳奕 林灵 徐文薏)

作为未来养老院集体出游的设施,Unity是一款专为老年人旅游所设计的概念车。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未来老人会偏向于养老院集体化生活,旅游方式也发生变化。他们集群出游,益游的组合公共空间会为他们带来更美好的体验。到达目的地时,分成单体成为便捷代步,不需迁就他人行程。车内配人工智能导游,更有应急系统及时发现老年旅游突发疾病,保证旅途健康安全。车内为悬浮座椅,座椅伸缩调节缓解久坐不适。

穿梭者Splitter

(小组成员:邵晨霏 韦明明 王柏涵)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根据不同区域交通流量的各异性,大城市将为不同体积的交通工具划分出清晰而严格的限流区域,以缓解大城市内部的交通压力。限流区域大致分为郊区圈、市中心圈以及两圈中间的停车管制区。未来城市中的人们大多居住在郊区,从郊区开始,到市中心周边的环形地带,将成为体积较大的交通工具的运作环境,成为人们从居住地到工作地途经的第一阶段。穿梭者Splitter在第一阶段以组合车形态运作。途经停车管制区,代步车脱出并载着乘客继续深入市中心区域。脱离时人只需在车里开启切换按钮,车后盖将向上翻开,两后轮中间的代步车则被弹出,滑出后人即可上车出发。剩下的车体依然可以由另一名乘客继续驾驶。

Mobius X

(小组成员: 赵琬迎 饶婧誉)

随着越来越多人涌入城市,曲面通过打破路面与建筑的隔阂,让未来城市更加高效。通过设计一种在曲面上行驶的柔软车辆,希望可以探索未来汽车的可能性,配合城市交通真正走向立体,让城市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指导老师

刘 胧老师

刘震元老师

单 荃老师

樊 中老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19G1OPQP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