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致敬中国航天四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当嫦娥六号从月球带回月壤,当天问一号在火星留下中国印记,我们总会为这些航天成就欢呼雀跃。

可很少有人知道,支撑起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是四位被称作“航天四老”的院士——任新民、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

他们没有聚光灯的照耀,却用一辈子的躬耕,把导弹送上蓝天,把卫星送入轨道。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四位“幕后元勋”的故事,他们的名字,值得被永远铭记。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任新民:“航天总总师”,托起中国首颗卫星

在“航天四老”里,任新民被誉为“总总师”——从东风导弹到东方红卫星,从长征火箭到探月工程,他几乎参与了中国早期所有重要航天项目的顶层设计。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34岁的任新民刚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得知消息后他立刻放弃优渥待遇,辗转半年回到祖国,怀里揣着的是几公斤珍贵的航天资料。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前,火箭发动机突然出现异常震动,团队急得团团转。任新民带着工程师们连续攻关72小时,趴在试验台旁记录数据,最终找到震动根源。

当《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时,这位总师却躲在角落抽烟,手还在因疲惫而微微颤抖。后来有人问他最大的心愿,他说:“我就想看着中国的火箭,能稳稳地把卫星送进太空。”

黄纬禄:“导弹老总”,给中国装上“精确制导”

如果说任新民负责“把东西送上天”,黄纬禄就负责“让东西精准落地”。这位我国固体导弹的奠基人,牵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导弹——巨浪一号。

1957年从英国留学归国后,黄纬禄接手的是一个“三无”项目:无资料、无经验、无设备。他带着团队从最基础的计算开始,用手摇计算机算弹道,在草稿纸上画了上万张设计图。

1982年巨浪一号首次水下发射,导弹刚出水就偏离轨道,试验失败。

团队士气低落时,68岁的黄纬禄蹲在发射场的沙滩上,捡起一块贝壳说:“导弹就像这贝壳,只要找到它的‘重心’,就能让它走直线。”

他带着大家重新分析数据,三个月后再次发射,导弹精准命中目标。正是他开创的“高精度制导技术”,让中国导弹有了“火眼金睛”。

屠守锷、梁守槃:“火箭双雄”,筑牢飞天根基

屠守锷是中国火箭发动机的“掌舵人”,被称作“长征火箭之父”。

1956年他刚从美国回来,就接到研制火箭发动机的任务。

当时国外对我们技术封锁,连发动机的结构图都找不到,屠守锷就带着团队拆了几十台旧发动机,一点点逆向推导原理。

有次试验中发动机突然爆炸,他不顾危险冲上去查看残骸,衣服上全是油污和火星,却笑着说:“炸一次,我们就多懂一点。”正是他研制的发动机,让长征火箭有了“心脏”。

梁守槃则是“航天多面手”,既能搞导弹总体设计,又能攻坚发动机技术。

1960年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时,燃料供应出现问题,梁守槃大胆提出改用新型燃料,这个方案在当时没人敢尝试。

他带着团队连续试验20多天,最终证明方案可行,让导弹成功发射。

晚年有人问他搞航天最苦的是什么,他说:“最苦的是看着国家落后被人欺负,最甜的是看着我们自己的导弹上天。”

如今,“航天四老”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留下的不仅是航天技术的火种,更有一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中国航天器在宇宙中遨游时,别忘了背后这四位老者的坚守。

他们的名字,应该和那些航天成就一样,被刻在民族的记忆里。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6SZ1_6hDsO2DoNP4DZxUoW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