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导演、编剧郭靖宇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行业内存在收视率造假的黑幕。一石激起千层浪,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功过被推上风口浪尖。时隔3个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12月26日在京宣布,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
过度关注收视率成造假土壤
在曝出收视率造假黑幕后不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通报,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我国收视率调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采用记录仪和抽样调查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对观众收看节目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作为衡量相应节目版权价值、相应时段广告价值的参考。
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余英说,电视节目的评价是一个综合因素,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简单拿收视率作为节目影响力的评判因素的不良现象,对收视率的过度关注,直接影响市场的资本运作,导致了收视率造假的问题。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秘书长王鹏举介绍,现在一些电视台在购买节目时,要求制作方保证收视率,否则就不购买或者将收视率与购买价格挂钩,这就形成了收视率造假的土壤。
目前我国业内普遍采用的广视索福瑞有着天然不足。王鹏举说,广视索福瑞采用抽样调查,以北京为例,只有不到1000户样本户,很容易造成调查失真。
收视率造假扭曲了整个行业的价值观。“大IP”“小鲜肉”成为很多电视剧的标配,却不受主流观众的认可。由于数据造假,很长一段时间创作者都不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了,误以为花了很多钱老百姓就买账。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说,很多好作品不买收视率就没有好收视率,而好收视率未必一定是好作品。“这就造成了数据和实际的群众观看需求、文化发展需求的二律背反,某种程度上干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新系统几乎可以杜绝样本污染
事实上,2016年,广电总局就批准由广播电视规划院牵头,自主研发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2018年,该系统通过验收。
余英介绍,系统通过建立与运营商之间的安全通道,汇聚海量用户收视行为数据,经清洗、转换、分析与挖掘,输出开机用户数、观看用户数、收视率、市场占有率等30项核心指标,具有显著优势。
据介绍,系统初期汇集4000万有线电视和IPTV样本用户的收视数据,全面涵盖直播、回看、点播等多种收视方式,并将逐步扩展至数亿级样本规模,实现样本全覆盖;超大规模海量数据深度反映用户对广播电视节目收视内容和收视方式的多元化需求,将促进观众看电视的方式的改变。
据介绍,系统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时统计全量样本收视数据,分析颗粒度精准到户,既可以反映热门节目、黄金时段的收视情况,又可以精准捕捉小众节目、边缘时段的收视特征,全面还原多元化的收视需求。
系统基于海量大数据统计,个体样本数据污染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可忽略。“同样对于500万用户的某城市,如果针对某节目污染500个抽样中的5个样本用户数据,该节目的收视率就可提升或降低1%。如果该节目的真实收视率为2%,统计偏差可达50%。而对新系统而言,这种情况仅会对该节目的收视率影响百万分之一,统计误差可忽略,系统抗污染能力强。”余英说。
此外,据介绍,系统将持续丰富电视收视数据来源,全面覆盖到有线电视、卫星直播、IPTV、互联网电视以及网络视听领域等不同传播渠道,并提前预设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5G移动应用大趋势下的新定位、新模型。 (据新华社电)
(据新华社电)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