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一台一网一厨房的悖论有三!

传媒内参导读:“中央厨房”的核心是通过平台数据的运营,解决媒体内容的生产和分发。但它的尴尬在于,“中央厨房”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内容供给,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数据流量的支撑,分发效果不尽理想,很多采编资源被过度消耗。

来源:传媒内参

文/朱永祥

2017年,是媒体融合热点不断的一年,从直播、短视频到中央厨房,媒体人在迷茫中坚韧穿行。尽管每一步探索都在向前走,但我们似乎又能隐约看到传统媒体自大的尾巴,以及对互联网基因的轻视和疏离。

一位资深媒体研究者说,网络“可以让人聆听公众谈话,让人了解一般人的想法”,还可以“提供开放空间,让人互相连接”,就像街角或酒吧一样,事实上那里的人群已经各自扎堆聊天。

但传统媒体对后半句似乎不以为意,所以没有走出混沌,第一个错误就在于将网络视为媒体,并且以此推演出“四级办台”逻辑下的一台一网一厨房。不仅如此,而且是网对台的复制,小厨房对大厨房的模仿,不问互联网的基因出身和融合转型的稚志初衷。

所谓“四级办台”,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广电部提出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四级”指的是中央、省、市、县四级,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上令下达、传播覆盖的问题。

互联网发展后,广电主管部门又提出“一台一网”。就是每个台都建一个门户网站,把内容平移到互联网上,如成立网络电视台等。但后来发现,平移的效果并不理想。遇到重大新闻,像新浪这样的大型门户网站就会第一时间抓取推送,媒体网站顿感无力。

到了移动互联时代,信息和观众碎片化,各台又开始自建App或微信公号。但因为缺乏流量,又开始建设“中央厨房”,试图以物理形态的重构解决内容分发传播的问题。

但这里的悖论有三:

一、门户网站也好,App也罢,按照大众传播的线性逻辑建立的媒体型产品,是否符合移动互联网的关系逻辑和生态逻辑?

所谓大众媒体的线性逻辑,就是由专业媒体人生产内容,把关人设置议程,然后通过成熟的媒介渠道(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量和阅听率)传播,最后到达受众。

事实上,传统媒体人在设计新媒体产品时,也大都按照这个路径,只是内容或标题更网络化一些,或者说更易搜索、更抓眼球一些。但这样的内容大多并没有被广泛传播,用户也没有被导流到自己的媒体产品上,原因是它的设计逻辑是以成熟的媒介渠道为假设,而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只是提供了开放空间和连接工具,并不必然和用户发生关系,进而让其蜂拥而至。

那么如何让互联网的开放空间和连接工具发挥作用呢?这就需要将互联网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等特征充分有效地调动起来,而这恰恰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

比如“今日头条”之所以坚称自己不是一家媒体,并不仅仅是出于风险管控的顾虑。事实上,从底层的技术范式讲,它确实不是一家线上的媒体机构(没有采访资质,也没有记者岗位),而是通过算法技术聚合分发的互联网内容平台。

再比如媒体特征相对鲜明的“梨视频”,正在大力招募拍客,也试图成为一家有价值观也更有价值的全球互联网拍客平台。

这是一个全新的逻辑。以电视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电视遵奉的是模拟世界的教义,对数字化的原理(例如开放式体系结构、可升级性、互动性等)则熟视无睹。

尼葛洛庞帝甚至以日本死死抱住模拟的“高品质电视”而错失数字高清电视机遇的故事,试图告诉人们,数字时代的媒体,不仅可以让覆盖无远弗届,让频道趋于无限多,或者让媒体可以在其网络端互动起来,而应当成为网络生态中一种关系的“连线”。这种“连线”不仅是内容和人,还可能是人和人,人和物,内容和外部,此系统和彼系统。就像尼葛洛庞帝作为专栏作家,所服务的数字化杂志的名字就叫“连线”一样。

互联网的逻辑告诉我们,只有在一个开放共享和体验协作的环境中,媒体的线性价值链才可能进化成非线性的价值网络,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孵化出“小定律”式精准内容的新生态。

二、移动互联网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是还要按“四级办台”的方式四级办网(指的是门户网和新闻客户端),重覆盖而不是重连接?

其实在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体系中,四级办网的逻辑本身就难以自洽。何况在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导致注意力稀缺,传播并不意味着被关注,也并不一定有价值。只有和用户定义关系实现连接,内容才能持续不断地触达用户。

人们常说,传统媒体成熟的受众渠道正在管涌坍塌,内容流量已经被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大平台抢占。但仔细观察这些平台,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或通过算法技术,或通过大V聚粉,或通过价值观抱团,或通过超级用户收编,都在试图和用户连接并建立一种如胶似漆的关系。

可以说,网络真正的价值正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现在很多成功的自媒体和App,就是社群连接(如“吴晓波频道”)、文化连接(如“二更”),乃至兴趣连接(如“今日头条”)、场景连接(如“夜听”)等的“连接”产物。

比如我读到《南方周末》2018新年献词,不是从“南周”微信公号,也不是在“南周”App,而是朋友圈中媒体人的转发。尽管之前我也下载了“南周”App和微信公号,但要在数十个App和微信公号的环伺包围中雷打不动、情有独钟,确实勉为其难。倒是我和朋友圈媒体人的社交强关联,让我看到了这篇献词。

据2017年底CNNIC最新《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截止2016年12月,近一半的网络社交用户通过社交应用来获取新闻,高于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专业新闻资讯网站获取新闻的比例,社交应用成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传播热点事件的重要渠道。

在争抢碎片化注意力和流量红利殆尽的移动互联背景下,媒体需要的不仅是覆盖,更是连接和定义受众关系的能力。建立连接,不是为了一味追求覆盖的量级,更是为了获得用户,进而获得用户画像背后的大数据,这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资源。

尽管“今日头条”并不承认它是媒体,但它在内容分发传播上一骑绝尘,就有赖于智能分发中和用户的数据连接。不仅如此,“今日头条”还将在智能分发的基础上再推出智能社交,这就意味着“今日头条”在和用户的关系连接上将再下一城。

三、“中央厨房”越到基层,媒体机构可供生产和分发的内容越少,分发的效率也逐次下降(甚至有分发没传播),是不是还要“一刀切”?还要构建“中央厨房”的形态而不是以产品平台的底层架构作为第一要务?

“中央厨房”的核心是通过平台数据的运营,解决媒体内容的生产和分发。但它的尴尬在于,“中央厨房”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内容供给,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数据流量的支撑,分发效果不尽理想,很多采编资源被过度消耗。

就说分发,如果只是解决传播覆盖,这并非互联网的逻辑,而是典型的传统媒体逻辑。很多自媒体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开发IP,追求多平台分发,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精准流量,以此获取尽可能多的IP变现路径。尽管这些自媒体也将流量作为考量分发效果的重要指标,但已经不是电视台的收视率考核逻辑,而是IP的连接和变现能力。

然而传统媒体的新闻资讯很难做成IP,也很难获得一个稳定的大流量,只是有新闻爆点,分发效果好一些,流量大一些,反之就跌入流量低谷。这样,尽管从传播上讲,全平台分发可能会多触达一些人群,但因为没有IP和数据工具,就无法建立用户关系;同时因为流量不稳定,也很难实现商业变现。

尤其是随着流量时代的过去,遵循互联网的范式和特征,建立关系平台孵化内容生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我见到一位28岁的成都创业者,原来是开燕窝网店的,但因为竞争者多,他就全身而退改做燕窝美妆。这样一来,他原来的竞争者就变成了合作者(供应商)。当然,他改变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模式。他做线上燕窝美妆,自己并不生产也没有库存,只做平台运营,就是找网红代言、采买平台流量等。结果一年下来,20人的团队销售就达一个多亿。

其实,他只做了三件事:一是打造更有价值的产品平台,并协同各种资源,包括供应端和平台端;二是采购线上渠道流量,请网红代言,并与用户建立关系;三是通过品牌和关系运营推动商业变现。

这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其实“今日头条”也一样,它没有承认自己是媒体,实际上道出了互联网生长的逻辑。因为越像媒体,就越没有互联网的想象力和整合力,也就越丧失传播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转型所倚重的,不仅仅是分发逻辑下的“中央厨房”,更应该是以底层结构为中心的产品平台。否则本末倒置,就很难适应互联网迭代进化的生态。

当然,我无法预言今后的传统媒体机构到底会变成怎样?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

作为未来的媒体平台,不能再简单地把受众想象成普罗大众,想象成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而是要将他们视为自然而独立的个人与社群,以此理解他们、服务他们,与他们互动;

也不能简单地将网络视为媒体,而是应该先做好底层的平台架构,包括开放功能和数据统计搭建,同时通过提供新的工具,协助用户满足需求和目标,从而将内容传播转变为一种更具实用性的赋能平台。

在日益成长的媒体生态系统中,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组织者和倡议者,而后者也将意味着突破“信息茧房”,迭代出新的议程设置模式。

尽管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会受到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和资本层面的多重掣肘,前路荆棘。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将网络当媒体”,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将“越来越难找到想象力挥洒的空间”。因为“制度的解放可能是一扇旋转门,但技术革命是不可逆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总结2017年的互联网事件后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03G00UOO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