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几乎很多学者和新闻工作者都会关注新闻边界问题。新闻边界的消失首先是从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复杂化开始的。
没有传统媒体背景的 ICP,已经成为公共信息生产的重要力量。它们以等公共信息的生产为核心目标,也有自己的编辑或作者力量。我国在非时政领域,这些网站贡献了大量原创内容。
各种机构、组织和企业,也逐渐开办和经营起它们的“自媒体”。它们利用自己的网站和社会化媒体账号,来进行无中介的信息传播,这些信息值得警惕的是,大部分有美化和宣传目的,但属于公共信息传播。
社会化媒体对于信息的再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博客、SNS、微博、微信等应用方式的兴起,为个体制度化地参与公共信息传播活动提供了更方便的平台,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个人“自媒体”。
清华大学教授彭兰指出,生产者从“专业”向“非专业”的扩张,是新媒体过去发展的重要结果,但这并不是结局。新一轮的扩张,将是“人”到“机器”或“物”的扩张。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中介者以及信息的加工者,都可能由计算机或智能物体来承担。
彭兰说,从信息的采集角度看,计算机或物联网中的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正在成为新闻的重要资源,在某些数据的采集方面,它们甚至比人更有优势。
在信息的加工方面,10多年前,计算机就已经悄然进入。谷歌、百度利用自己的技术,对专业媒体的内容进行收集、整合,自动生成自己的新闻频道,虽然这只是一种编辑式加工,但是,它们已经展现了技术的潜力。
而今天,机器写作已经开始成为热门话题。
彭兰教授对人工智能充满信心。她说,除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去增加机器写作的“温度”与“质感”外,未来也许更重要的方向是人机一体的写作。机器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人们去进行选题发现,角度提炼,也可以帮助人们预判特定稿件的传播对象,为新闻的定向、定制化生产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彭兰,《正在消失的传媒业边界》,新闻与写作,2016.2.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