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数字化转型成为众多企业热议的焦点。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在近日举行的2020年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突然而至的疫情使得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从“锦上添花”变为“雪中送炭”。不少企业开始面临生存问题,企业期待通过数字化提升自己的韧性,改善内部效益与效率,提升内部稳定性,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风险。
企业的数字化投入方向也正在出现分化,一方面,在CapEx(资本性投入)的新建产能过程中,数字化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更多的企业开始加快OpEx(运营性投入)阶段的数字化,以期能立竿见影地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不过,不少企业由于投资回报预期不明、组织结构不支持,管理平台割裂等原因,会持犹豫和观望的态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面临设备老化,现场设备采用多种协议,人员技术水平低,不透明的信息孤岛等问题。
在他看来,数字化转型路线不可简单复制、一蹴而就,而应该保持冷静、务实的态度,“先医后药”、“小步快跑”,企业可根据七步法则来打造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规划:从梳理业务,到提升组织效率,再到应用系统,建立数据、技术、生态体系,最后形成路线图。
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21世纪》: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言意味着什么?
庞邢健:疫情几乎对所有的企业来讲都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其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影响是非常大的。
事实上,传统的企业数字化需求一直都在,但过去大家可能紧迫性不强,企业原来活得挺好的情况下,做数字化是“锦上添花”,在产能和需求如何寻找平衡的语境下来做数字化。
但是现在在疫情和后续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冲击,数字化转型变成了企业的“雪中送炭”,从“锦上添花”变成“雪中送炭”,这是企业对待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态度转变。
在疫情之下,不少企业开始面临生存的问题,企业必须全力提升自己的韧性,还要不断地改善它的效益与效率,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疫情之后,企业更急切地希望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提升企业经营当中的韧性,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做到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疫情之后,很多企业在经营上是很困难的,如果在投入上受到约束,是否会影响它们的数字化进程?
庞邢健:这个要动态来看,首先疫情对不同行业催生了不同的需求。有一些行业在疫情之后反倒在加大其资本性投入,也就是进一步的提升产能,在CapEx(资本性投入)的新建产能阶段,企业对数字化的需求明显增强。
但是此次疫情确实对这种投入带来了冲击,单纯依靠产能来提升效益也已变的不太可能,这个时候,不少企业需要更加精细化地提升企业在运营方面的投入产出比。所以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企业正在加快OpEx(运营性投入)的数字化,这些企业更加关注工艺、装置、先进控制等运营层面的改进。
可以这么理解,疫情之后,企业确实在投资的方向上面出现了分化。有些可能在加大前期的资本性投入,其数字化需求可能是进一步的提高自动化,但是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加大OpEx(运营性投入),获得更高的ROI(投资回报率)。
《21世纪》:为何更多企业愿意加大运营阶段的数字化投入?
庞邢健:运营性数字化投入对企业而言更为容易。不像是资本性投资,要等到三年、五年之后才有回报,现在企业要求一年或者是两年就要看到回报,而在OpEx(运营性投入)阶段,数字化能够实现更快速的投资回报。
过去我们也在推动运维阶段的效率提升,但在后疫情时代,大家会觉得企业在运维阶段除了提高效率之外,还要减少外部的冲击,保持业务的稳定性。
疫情之后,不少企业的经营性利润实际上受到了上下游的挤压,包括上游材料成本的变化和下游需求的波动,这个时候它就必须要面向企业内部来要效益、要稳定性,这要求企业在生产当中尽可能地减少参数波动带来的影响,尽可能保证产品品控的稳定,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的能源消耗,从内部来寻求节本增效的潜力。
中小企业要“先医后药”、“小步快跑”
《21世纪》:数字化转型往往是由大企业主导的,但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如何看待这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庞邢健:中小企业在疫情之后遇到的挑战确实更大一些,他们在技术和市场的触及方面是受限制的,相应的可能在资金、人才等方面也存在着瓶颈。
同时,要看到的是,船小好掉头,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它们对于市场的感知和反馈是要更加灵敏一些的。而且有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在具体的某个应用场景或者是在某一些专业细分领域会做的非常深,这有利于在细分领域推动数字化转型。
我建议中小企业,找到自己最核心的需求,在数字化转型上要坚定地一步一步地走。我们不建议中小企业制定一个超出他自身能力或者资源的方案,试图一步到位,达到很高的水平。建议这些企业拿出一定的资源来逐步推进数字化,每年进步一点点,我们叫做“先医后药”、“小步快跑”,相对于一次性做一个庞大的计划,对自己的现金流产生很大的扰动、甚至导致经营困难,逐步推进可能更加实际一点。
《21世纪》:能否解释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做到“先医后药”、“小步快跑”?
庞邢健: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中,要保持冷静、务实的态度。
企业第一个要想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当然在此过程中,有时需要别人来帮助他,就像人的身体可能感觉到哪里不舒服,但是他未必清晰地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不舒服。这个时候他可能要去医院问诊,企业需要找到一些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经验的人来咨询,根据这些企业的“痛点”或诉求“对症下药”,设计解决方案,这是“先医后药”。
“小步快跑”是指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有了蓝图和规划以后,企业也要看,到底是要先补短板,还是把自己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拉大。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到齐头并进,既把自己的长处做得更好,同时把自己的短板迅速补上来。原因是企业能够投入的精力、物力、财力、人力是很有限的,如前所述,企业在运维阶段的数字化转型也是逐步推进的,而非“一蹴而就”。
七步法则打造数字化转型顶层规划
《21世纪》:垂直行业的数字化需要打破行业、企业间的边界,推动IT与OT的融合,但一个问题是,IT企业对诸多垂直行业的了解不足,而不少传统企业则对安全问题心存疑虑,如何看这一问题?在推动行业融合上有哪些解决思路?
庞邢健:不同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呈现着不同的路径:一是由IT厂商主导向OT融合;二是从由工业自动化厂商主导向IT融合;三是由用户主导将IT与OT融合;四是由系统集成商主导IT与OT融合。
IT与OT企业融合,OT企业应占据主导地位。以施耐德电气为例,施耐德电气拥有完整的平台,能够深度整合行业Knowhow,才能通过集成式软件打造贯穿从设计、建设(CapEx)到运营、维护(OpEx)的数字化生命周期工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IT技术发挥最大功用。
针对企业疑虑的安全问题,我建议遵循相关的国际和国家标准,贯彻纵深防御策略,对工业企业和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防护。
《21世纪》:目前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方面的进度如何?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欧美相比差距主要在哪些方面?工业企业推动数字化主要面临哪些困难?
庞邢健: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全的国家,是世界工业的缩影。近十年,中国工业的数字化水平迅速提高,在某些行业全球领先水平,也有的行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受益于中国比较好的IT和通信基础设施,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工业的数字化也将蓬勃发展。在制造强国战略的落实过程中,坚持绿色、智能发展方向,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是实现突破的有效途径。
对制造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必选题,但企业往往由于投资回报预期不明、组织结构不支持,管理平台割裂等原因,会持犹豫和观望的态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面临设备老化,现场设备采用多种多样的协议,人员技术水平低,不透明的信息孤岛等问题。
中国工业需要更加开放的平台和更专业的顶层设计,来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松绑”。需要开放的软件平台,使软件和硬件解绑,提升工程效率。同时,企业应该从顶层设计入手,根据企业特点设计数字化转型蓝图,在转型过程中小步快跑,见效迭代,使企业轻装上阵。
数字化转型的路线不可简单复制、一蹴而就,企业可根据七步法则来打造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规划:从梳理业务,到提升组织效率,再到应用系统,建立数据、技术、生态体系,最后形成路线图。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