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 Image by 139904 from Pixabay
> 思考比阅读更有力量。——透明的思想
纸媒时代
大约是十多年前,那是一个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每天上班地铁里人们大多闭目养神,极少数会看地铁站里免费发放的报纸。我则习惯于在地铁上天马行空地考虑各种问题。这是我认为乘地铁最适宜做的事。当然偶尔也会看看书,不过在拥挤的地铁上看纸质书不方便,我会想办法在网上搜书籍的txt文件,copy到手机中阅读。我曾在诺基亚1.8寸的屏幕上看完一整本的《明朝那些事》。
微博的出现
2007年IPHONE上市了。一年多后我的一位同事买了一部iphone。他主要用iphone刷微博,那时他是办公室里的潮人。经常给我们讲他在微博上看到的很有“哲理”的句子。又过了一年,他对我说:我已读不了超过140字的文章了。我很诧异一个人的阅读习惯这么容易就被改变了。那时还没有“碎片化”这个名词。我对那些短小的只言片语没有太多兴趣,因为只有结论、立场,没有论证,甚至背景都是模糊不清的根本无法判断。轻易地做出结论甚至相信都可能被误导掉入坑里。
自媒体
后来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出现了,各种自媒文章充斥着在我们的周围。抛开一些鸡汤文不谈,一些文章本身或许有完整的观点与论证,但读者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只是阅读很少深入思考。如果只是获得了一篇文章的观点,不进行思考,那几天、一周、一个月之后这些观点也许就还给了作者。
思考的力量
个人认为思考比阅读更让人受益。缺少思考阅读只能让你记住别人的观点,你很难把它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即使你购买了付费的知识产品,也需要思考才能真正受益。特别是那些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人,缺失了思考能得到的只是一些观点的碎屑。
我习惯于读完整的书籍,做长时间的思考。对书中的结论做正向的、反向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背景、语境下的思考。结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这都是正常的。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背景下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与结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我不会简单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我首先考虑的是他/她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与我的结论相同吗?有差异吗?差异在哪里?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思维方式还是认知不同导致的?哪一种更合理?什么场景下他的结论是合理的?我的结论是否有漏洞?我的思维逻辑是否有缺失?……所以我能接受各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最终哪种观点正确并不重要,因为正确只取决于你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而标准的选择则依赖社会环境、个人经历、认识,说到底一个人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各种标准最终形成的体系就是世界观。
这么多年思考的结果给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我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世界观每个人都有。而是这种思维方式可能让我更全面地看问题,依靠它搭建起的知识架构体系可以让我阅读时很容易知道这本书、这篇文章的观点处于我的知识树的哪个枝叉上。它与其它观点、知识、认识是什么关系……当与他人交流、沟通观点时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差异、分歧是什么?以及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
留出时间思考
我们一生要看很多书与文章,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不是为每个阅读者个人专门准备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我们的思想只是被一本本书零星地占据着,它们不会成为“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这个碎片化的阅读时代。
我对自己十多年的思考做了一个总结,通过一系列的文章发表到公众号中。如果你有兴趣阅读,我希望你每读完一篇都能花几分钟思考一下我的观点,以及每篇文章后面的问题。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思考过程。
本文来自公众号专辑《进化的历史》
透明的思想 公众号ID:Transparent_thoughts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