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已久的滴滴定制款网约车终于揭开“面纱”。
11月16日,在滴滴出行第十二场“滴滴开放日”上,滴滴正式发布了与比亚迪联合设计研发的首款网约车D1。值得关注的是,D1也是全球首款针对共享出行需求设计的车型。
据了解,与当前网约车相比,D1是结合了滴滴平台上5.5亿乘客、上千万司机需求、百亿次出行数据而研发,并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进行了优化。
尽管D1的使用场景与目前市面上运营的针对用户和家庭开发的汽车有一定差异性。但目前来看,D1是在满足当前市场消费者网约车的使用习惯、使用场景的需求前提下,滴滴对共享出行行业多业态发展模式的探索。
在乘客端,A级车的整车尺寸,B级车的轴距,C级车的后排和MPV的上下车方便性改善了乘坐体验。乘客除了可以通过后排大屏,查看行程信息,控制空调温度外,还能提前通过APP实现远程控制车内空调、温度、后排座椅加热;而电滑门设计在提高上下车的便利性的同时也可以减少事故的风险。
在司机端,D1采用了高度定制的超级座椅、移动公文包,可以减轻司机长时间驾驶的疲劳度;而标配的电动腰托、单侧的肘托,都将进一步提升司机的驾座舒适性。
此外,在全新车机系统DIIA帮助下,司机可以通过语音助手完成滴滴司机端的一些车内交互,包括智能充电、智能维保、无感人脸识别等功能。而AEB驾驶安全系统可有效进行如车道偏离等危险驾驶行为等识别,危险驾驶形式还可通过语音播报及方向盘震动来提醒司机注意交通安全。
“D1的发布,是共享出行的里程碑。我们希望它只是一个起点。”随着D1的亮相,这个在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萌生多年的想法终于落地,“在未来,购买服务将替代购买工具,一个人不必拥有一辆车,就可以拥有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
按照规划,D1将在12月正式上线,首个落地城市为长沙,随后逐渐推广到全国其他城市。
而与目前城市街道上车辆的常规颜色相区别,D1采用“青果色”作为主打色调。未来D1还会在不同城市,推出不同的颜色的车辆。
改写共享出行商业化路径
“100年前,汽车产业革命发生在欧洲和美国,今天,共享出行的普及很可能发生在中国。”
在D1的背后,滴滴剑指共享出行的巨大市场。
在过去几年,共享出行业务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为16779万人,使用率达23.0%。2019年,这一数字增长至33,915万人,使用率高达39.7%。
而随着汽车革命向智能化、网联化纵深发展,汽车逐渐发展成为“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产品”的移动智能终端,传统汽车产业链大范围重构,未来出行产业链建设初具雏形,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深度融合正在构建全新的出行服务生态,重塑未来出行服务体验,新的风口正在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影响下,人们的出行需求和习惯有所改变,个性化出行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定制、预约、共享出行模式深受欢迎。
“2020年还只是一个起点,我们相信10年后,中国乃至全球共享出行的比例有机会从3%提升到30%,共享化的出行服务,不仅仅是滴滴的愿景,也慢慢变成的行业的共识。”程维认为,共享化是未来出行的最优方案。
尽管面向未来出行的大方向已经确定,然而,在业内看来,未来在共享出行领域,尤其共享出行走到无人驾驶领域,没有制造能力或者运载工具将举步维艰。而定制化车辆无疑成为出行服务供应商无法回避的问题。
实际上,一场关于“定制化出行”的较量早已悄然展开,而在这场较量中,滴滴已经先于主机厂一步,率先推出首款定制化车型D1。
在程维看来,在面向未来出行的变革中,不仅仅是一个硬件的变革,而是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的变化。
“这是滴滴第一次发布汽车硬件。”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表示,D1的设计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是千万次的用户反馈和近万次的深度调研,实时了解用户的需求。
“今天的D1,还是一个过渡,依然还是沿袭了整体传统汽车大的结构,但是它已经有了很多细节的改变。未来随着D1的诞生,能够让我们软件和硬件一起迭代。”按照程维的设想,面向未来,D1不仅仅是满足消费者出行需求的运载工具,更是以数据为导向,将每个乘客的体验和每个司机的反馈第一时间传递到研发部门,进而使车辆实现快速迭代。
而在付费模式上,D1不是按照整车付费,而是按照公里付费。这也意味着,D1改变了以往汽车的购买方式。在该运营模式下,司机端将真正实现“0成本”运营,而滴滴5年100万辆的目标也将实现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翻倍。此外,滴滴还将整合汽车产业链上的能源供应商和服务供应商,探索全新的盈利模式。
此前,程维也提出了“0188”计划,希望在未来三年中,滴滴的日均接单量超过1亿单;在网约车和租车市场的渗透率中,滴滴出行占到8%。
迈向无人驾驶广阔市场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滴滴年运送乘客量超过100亿人次。今年国庆节前,滴滴创下了单日为全球提供6000万次服务的纪录。出行人数的迅速增长,导致出行方式加快重构,消费者更加期待可定制和个性化的出行服务。
D1的发布被认为是滴滴共享出行的里程碑,但程维希望它只是一个起点,而最终目标是自动驾驶。
据瑞银集团预测,到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的规模可能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是一股重要的力量。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2300亿美元,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2600亿美元。
事实上,面对未来万亿级别的市场蛋糕和对未来出行的美好向往,滴滴从未缺席。
早在2016年,滴滴便成立了自动驾驶研发团队;2017年3月,滴滴在成立美国研究院,此后自动驾驶业务拆分;2018年,滴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动驾驶测试标准,并于2019年9月拿到国内首批自动驾驶载人示范应用牌照。
2020年6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载人示范应用启动,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原型车最高可达到L4级别自动驾驶。截至目前,滴滴已经获得上海、北京、苏州、合肥、美国加州等地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
而D1也将成为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的承载主体之一。
“过去滴滴致力于优化软件,未来十年将会同步优化软件和硬件,快速迭代。”程维预测,到2025年,搭载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按照D1每18个月迭代一个版本的规划,到 2025 年,D1 将会迭代到 D3 车型,不出意外会搭载滴滴自研的自动驾驶模块; 2030 年DX 车型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面向未来出行,柳青则描摹了更为具象的愿景:“2050年,随着电动、共享、智能技术的不断进化,未来大部分人不需要自己买车,交通不再拥堵,出行不再焦虑,六环里将看不到大型停车场,天空变得更蓝,空气变得清新,城市越来越美好。”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