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艺术”正成为当下的焦点议题。近日,纽约佳士得网络拍卖NFT数字艺术品《每一天:前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经过14天的网上竞价,创纪录地以6025万美元落槌,加佣金约6930万美元成交(约4.5亿人民币)。2007年5月1日起,艺术家Beeple每天在网上发布绘画照片,他将5000张照片用NFT加密技术组合到一起,最终生成了该作品。单从惊人的成交价来说,Beeple的“地位”足以与许多世界级艺术大师相提并论。
竞拍全程由网络进行,《每一天:前5000天》从100美元起拍,最终经过353次出价。在临近截止时间的最后半小时里,价格疯狂飙升——从1475万美元至2025万美元、再到5075万、6025万美元!据英国媒体报道,此次拍卖吸引了大约2200万人关注,竞标者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
在过去的20多年中,艺术家一直在使用软件进行创作,并将其作品发布到互联网上,但在此期间却并没有一种真正拥有和收集艺术品的方法。Beeple曾表示:这件作品的技艺,信息,细微差别和意图与在实际画布上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我相信我们正在目睹艺术史下一章的开始:数字艺术。”他说。
“数字艺术”的未来究竟奔向何方,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和学者都在尝试探索。
在上海M50创意园区,“创+空间”展厅里的《未来观》VR艺术展,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科技+艺术”的话题。观众可以穿戴VR装备,穿梭于VR技术呈现出的虚拟世界中。
创作者们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引擎,创新呈现人类熟悉的空间,科技为提供了体验当代艺术的全新视角。作品《Mutator Art》将鹦鹉螺化石、动植物等有机体结构作为空间绘画的形式呈现,并在观众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基因,既是游戏又是艺术。《Interstellar》利用Tutor Brush创新了油画体验——观众可以置身画中世界,成为“画中人”。《记忆结构体》将虚拟空间建筑学与医疗科学跨界,为阿茨海默症患者构筑记忆回廊,使其能穿越时空和疾病的屏障,对抗遗忘。《The Womb of Lilith》则带领观众回到生命最初形成存在的场所,进行母体空间畅游的幻想。
虚拟现实(VR)的影像叙事也是艺术家探索的新领域。曾在长三角文博会作为小型独立展览展出的《Open Studio》,让艺术家们通过VR重塑的空间,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交谈,带领观众走进M50艺术园区20年发展历程,打造出艺术家和作品的云聚空间。舞蹈影像作品《眼眶》跳出原有的剧场坐席视角,将镜头伸到舞台内部,具像化表现舞蹈的艺术,表达了舞蹈表演挣脱现有空间束缚的情绪。
《未来观》VR艺术展集中于内容生产领域,加强调叙事呈现与技术装备的结合。这场带有鲜明实验性和学术性的VR(虚拟现实)艺术展,由上海市教委文创产教融合引领项目资助,上海交大文创学院、要看文创、乐杉信息技术等联合发起。据策展人介绍,展出作品以不同的VR艺术创作形态和叙事方式,重新解读了人与空间、艺术与空间、技术与空间的关系。
“虚拟现实(VR)技术不仅重构空间维度,也将重构人的认知感官。”策展人珍珠老师认为,未来虚拟现实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人们对进入云上虚拟世界也抱有很大的期待,而在当前5G技术不断完善且虚拟现实装备不断轻量化、个人化的趋势下,内容创新和体验升级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繁荣的关键。
作者:宣晶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