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数据中心网络两种虚拟化技术:堆叠、M-LAG,有啥区别?

数据中心网络两种虚拟化技术:堆叠、M-LAG,有啥区别?

原创
作者头像
网络技术联盟站
发布于 2025-01-15 01:45:17
发布于 2025-01-15 01:45:17
8580
举报

你好,这里是网络技术联盟站,我是瑞哥!

在现代数据中心网络设计中,如何实现高可用性和高性能是每位网络工程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网络架构的复杂化,传统的单设备解决方案逐渐难以满足这些需求。于是,堆叠(Stacking)和多机箱链路聚合组(M-LAG,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这两种横向虚拟化技术应运而生。

堆叠和M-LAG作为实现终端冗余接入和链路冗余备份的重要技术手段,都可以显著提高数据中心网络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然而,尽管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本文将深入探讨堆叠和M-LAG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优势与劣势,并通过详细对比,帮助您在具体网络环境中做出最佳选择。

堆叠技术

堆叠技术是指将多个支持堆叠的设备组合在一起,使其在逻辑上合为一台整体设备。用户可以将这些设备看成一台单一设备进行管理和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增加设备来扩展端口数量和交换能力,同时也通过多台设备之间的互相备份增强了设备的可靠性。

如图所示,DeviceA和DeviceB通过堆叠链路连接在一起,从逻辑上构成一台设备,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数据转发。

堆叠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
  • 简化管理:堆叠系统只需一个IP地址进行管理,减少了管理的复杂性。管理员可以通过单一界面配置和监控整个堆叠系统。
  • 提高端口密度:多个交换机组合在一起,提供了更多的端口数量,满足了大规模网络的需求。
  • 无缝冗余:堆叠成员中的任何一个发生故障,其他成员可以无缝接管工作,保证了网络的高可用性。
  • 增强性能:通过堆叠,交换机之间的互连带宽增大,提升了数据交换的效率和性能。
缺点
  • 扩展性受限:堆叠的数量通常有上限,不同厂商的设备有不同的堆叠上限,可能无法满足大规模扩展需求。
  • 单点故障:尽管堆叠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但堆叠主交换机(Master)出现故障可能导致整个堆叠系统性能下降或管理中断。
  • 性能瓶颈:堆叠链路的带宽可能成为瓶颈,特别是在高流量环境下,可能影响整个堆叠系统的性能。

堆叠的工作原理

堆叠系统通过专用的堆叠链路将多个物理交换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交换机。堆叠系统中通常有一个主交换机(Master)和多个备用交换机(Backup)。主交换机负责管理整个堆叠系统,包括配置同步、故障检测和恢复等功能。

主备切换

在堆叠系统中,如果主交换机发生故障,备用交换机会立即接管其管理功能,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这样的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冗余性和可靠性。

数据转发

堆叠系统中的数据转发由所有成员交换机共同完成。数据包可以通过任何一个交换机进入堆叠系统,并通过最优路径到达目的地。这样的设计优化了网络流量,减少了延迟。

配置同步

堆叠系统中的所有交换机共享相同的配置文件。管理员在主交换机上进行配置更改后,这些更改会自动同步到所有成员交换机,简化了管理操作。

M-LAG技术

M-LAG(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是一种新兴的跨设备链路聚合技术。其基本思想是让两台接入交换机以同一个状态与被接入的设备进行链路聚合协商,在被接入的设备看来,就如同和一台设备建立了链路聚合关系。通过跨设备的链路聚合,可以将可靠性从单板级提高到设备级。

M-LAG的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DeviceA和DeviceB间部署M-LAG,M-LAG设备和ServerA通过跨设备的链路聚合进行链路聚合协商,实现ServerA的双归接入。

在这个拓扑中:

  1. M-LAG的链路聚合协商
    • DeviceA和DeviceB通过M-LAG协议互相同步状态,并与ServerA进行链路聚合协商。
    • ServerA与DeviceA和DeviceB分别建立物理连接,但逻辑上这些链路被视为一个聚合组。
  2. 流量转发和负载分担
    • DeviceA与DeviceB形成负载分担,共同进行流量转发。
    • 通过M-LAG,流量在两个设备之间分布,优化了网络资源的利用。
  3. 故障恢复
    • 当DeviceA或DeviceB发生故障时,M-LAG协议可以快速切换流量到另一台设备,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
    • 这种设计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M-LAG的优势

可靠性提高

M-LAG通过跨设备的链路聚合,将可靠性从单板级提高到设备级。这意味着即使一台交换机发生故障,另一台交换机仍然可以保持网络连接,提供无缝的故障切换。

负载均衡

M-LAG可以实现多台设备之间的负载分担,优化网络流量的分配,避免了单一设备成为瓶颈,提高了整体网络性能。

简化管理

相比堆叠技术,M-LAG在升级和维护过程中更为简单。堆叠系统在进行固件升级时,通常需要整个堆叠系统同时重启,而M-LAG允许逐台设备进行升级,减少了网络中断的风险。

兼容性和扩展性

M-LAG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可以与不同厂商的设备进行链路聚合协商,适应多样化的网络环境需求。

堆叠与M-LAG对比

可靠性

堆叠

  • 控制面集中:在堆叠系统中,所有交换机共享一个控制面。主交换机负责控制整个堆叠系统。如果主交换机故障,尽管备用交换机会接管,但故障还是可能会影响整个堆叠系统。
  • 设备级、单板级、链路级可靠性:堆叠提供一定的冗余机制,但主要依赖于主交换机的健康状态。

M-LAG(推荐)

  • 控制面独立:M-LAG系统中,每台交换机都有独立的控制面。即使一台交换机发生故障,另一台仍能正常工作,隔离故障域。
  • 设备级、单板级、链路级可靠性:M-LAG通过跨设备链路聚合提供更高的可靠性,保证业务连续性。

配置复杂度

堆叠

  • 简单:堆叠系统在逻辑上表现为一台设备,配置一次即可应用于所有成员设备,简化了管理和配置。

M-LAG(推荐)

  • 简单:M-LAG系统需要分别配置两台设备,但通过现代管理工具和自动化脚本,配置过程依然简便。

成本

堆叠

  • 一般:堆叠需要专用的堆叠线缆,这些线缆增加了一定的硬件成本。

M-LAG(推荐)

  • 一般:M-LAG需要部署Peer-link连线,这些连线的成本与堆叠线缆相似。

性能

堆叠

  • 一般:主交换机的控制面需要处理所有成员交换机的转发面,增加了主交换机的CPU负载,可能影响系统性能。

M-LAG(推荐)

  • :M-LAG中每台交换机独立处理数据转发,分担了CPU负载,提高了整体性能。

升级复杂度

堆叠

  • :堆叠系统可以通过快速升级减少业务中断时间,但升级操作时间较长,风险较高,需要同步所有成员设备。

M-LAG(推荐)

  • :M-LAG系统中,每台设备可以独立升级,减少升级操作的复杂度和风险。

升级中断时间

堆叠

  • 相对较长:在典型配置下,堆叠系统的升级中断时间在20秒到1分钟之间,具体时间与业务量相关。

M-LAG(推荐)

  • :M-LAG系统升级时,流量中断时间通常在秒级以内,业务影响较小。

网络设计

堆叠

  • 相对简单:堆叠设备在逻辑上表现为一台设备,网络结构较简单,便于管理和设计。

M-LAG(推荐)

  • 相对复杂:M-LAG设备在逻辑上仍然是两台独立设备,网络结构较复杂,需要更多的规划和管理。

适用场景

堆叠

  • 适用于对软件版本升级中断时间要求不高,希望网络维护简单的场景。
  • 适用于中小型网络,设备数量和扩展性要求较低。

M-LAG(推荐)

  • 适用于对软件版本升级时业务中断时间要求较高,对网络可靠性要求更高的场景。
  • 适用于大型网络或关键业务环境,可接受一定程度的维护复杂度。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瑞哥将上面的对比总结成表格:

对比维度

堆叠

M-LAG(推荐)

可靠性

一般:控制面集中,故障可能在成员设备上扩散

更高:控制面独立,故障域隔离

配置复杂度

简单:逻辑上是一台设备

简单:两台设备独立配置

成本

一般:需要部署堆叠线缆

一般:需要部署Peer-link连线

性能

一般:主交换机控制面负载较重

高:成员交换机独立转发,CPU负载保持不变

升级复杂度

高:升级操作时间长,风险高

低:设备可单独升级,升级操作简单,风险低

升级中断时间

相对较长:20秒~1分钟

短:流量秒级中断

网络设计

相对简单:逻辑上为一台设备

相对复杂:逻辑上为两台设备

适用场景

软件版本升级中断时间无要求,网络维护简单

软件版本升级时业务中断时间要求高,网络可靠性高

DeviceA、DeviceB和DeviceC通过堆叠线缆连接,形成一个逻辑设备,简化了管理,但依赖于主交换机的健康状态。

DeviceA和DeviceB通过M-LAG链路连接,实现ServerA和ServerB的双归接入。每台设备独立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观察者模式7(javascript版)兄弟们,好了,重新写好了
核心例如你在星巴克点了咖啡,此时你并不需要在吧台坐等,你只需要回到位子上玩手机,等咖啡好了服务员会叫你。不光叫你,其他人的咖啡好了,服务员也会叫他们来取。
贵哥的编程之路
2020/10/28
2590
观察者模式7(javascript版)兄弟们,好了,重新写好了
Javascript四种设计模式
发布订阅有点像观察者模式,但是有不尽相同。发布订阅模式很常见,就是 addEventListener
踏浪
2021/06/09
4050
观察者模式 vs 发布/订阅模式
观察者(Observer)直接订阅(Subscribe)主题(Subject) ,而当主题被激活的时候,会触发(Fire Event)观察者里的事件。
用户9914333
2022/07/22
4860
观察者模式 vs 发布/订阅模式
JavaScript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又叫发布订阅模式(Publish/Subscribe),它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个主题对象,这个主题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就会通知所有的观察者对象,使得它们能够自动更新自己。在此种模式中,一个目标物件管理所有相依于它的观察者物件,并且在它本身的状态改变时主动发出通知。这通常透过呼叫各观察者所提供的方法来实现。此种模式通常被用来实现事件处理系统。
用户6167509
2019/09/04
3820
设计模式(二十) 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也是一种行为型模式,它的作用是将被观察者的任何状态变化传递给观察者。观察者模式在GUI编程的双向绑定等领域都有应用。只要我们希望实现一个类似消息订阅、接收的模式,就可以使用观察者模式。 首先
乐百川
2018/01/09
5430
修炼内功之JavaScript设计模式(三)
工作时间久了,自然对软件系统产生自己的思考,还会面临职业生涯的一个挑战。要不要成为一个技术负责人?
童欧巴
2020/03/30
3740
修炼内功之JavaScript设计模式(三)
🔥【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
我们描述一个工作做的实际场景来说一说观察者模式,我们在公司的时候会加入很多的群,微信群、QQ群、企业微信群、钉钉群等,他们都有一些公共的功能,第一个功能是可以邀请员工加入,第二个功能是发布群公告来通知群成员。我们员工和工作群之间就形成了符合观察者模式的特点,多位员工关注(订阅)着群公告,工作群在有重要事件的时候进行信息的发布。
前端小鑫同学
2022/12/26
2640
🔥【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
JavaScript设计模式之单例模式
https://github.com/ahwgs/design-pattern-learning/tree/master/4.JavaScript%E8%AE%BE%E8%AE%A1%E6%A8%A1%E5%BC%8F%E4%B9%8B%E5%8D%95%E4%BE%8B%E6%A8%A1%E5%BC%8F
w候人兮猗
2020/07/01
3370
PHP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貌似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会有这个角色的出现。比如我很喜欢的一部美剧《危机边缘》,在这个剧集中,观察者不停的穿越时空记录着各种各样的人或事。但是,设计模式中的观察者可不只是站在边上看哦,这里的观察者是针对主体发生的状态改变来做出对应的动作。
硬核项目经理
2019/08/15
5820
TypeScript 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它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个主题对象,这个主题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就会通知所有的观察者对象,使得它们能够自动更新自己。
阿宝哥
2020/02/12
6560
TypeScript 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在软件系统中经常碰到这类需求: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某些与它相关的对象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变化。这是建立一种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时将自动通知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将相应做出反应。
pingan8787
2020/08/17
1.3K0
设计模式-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定义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C#例子 public interface ISubject { void Add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void Delete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 public class Subject: ISubject
易兒善
2019/05/14
4150
【前端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其依赖者(观察者)会自动收到通知并更新。观察者模式的主要特性包括:
can4hou6joeng4
2023/11/14
3990
图解常见的九种设计模式
在软件工程中,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对软件设计中普遍存在(反复出现)的各种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根据模式的目的来划分的话,GoF(Gang of Four)设计模式可以分为以下 3 种类型:
前端森林
2020/11/03
1.6K0
图解常见的九种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
自从有了微信公众号后,关注了某个公众号基本每天都有新的文章推送的通知,我们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查阅,了解最新的资讯,什么老美放大水、什么中东又暴乱了,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而这里的关注和通知的行为其实有点类似观察者模式的观察者。用户关注公众号,公众号(被观察者)更新文章通知所有用户(观察者)。
逍遥壮士
2020/09/18
4040
「聊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Observer)
🏆本文收录于《聊设计模式》专栏,专门攻坚指数级提升,助你一臂之力,带你早日登顶🚀,欢迎持续关注&&收藏&&订阅!
bug菌
2023/11/18
4640
「聊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Observer)
32个常考的手写面试题,值得动手练一练
https://juejin.cn/post/6963167124881670152
前端达人
2021/06/16
8480
TS 设计模式07 - 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模式。它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love丁酥酥
2020/09/08
3780
TS 设计模式07 - 观察者模式
初探Java设计模式3:行为型模式(策略,观察者等)
行为型模式关注的是各个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职责划分清楚,使得我们的代码更加地清晰。
程序员黄小斜
2019/04/06
1.2K0
从一道面试题简单谈谈发布订阅和观察者模式
今天的话题是javascript中常被提及的「发布订阅模式和观察者模式」,提到这,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次面试。记得在去年的一次求职面试过程中,面试官问我,“你在项目中是怎么处理非父子组件之间的通信的?”。我答道,“有用到vuex,有的场景也会用EventEmitter2”。面试官继续问,“那你能手写代码,实现一个简单的EventEmitter吗?”
程序员白彬
2020/07/10
1.1K0
从一道面试题简单谈谈发布订阅和观察者模式
相关推荐
观察者模式7(javascript版)兄弟们,好了,重新写好了
更多 >
加入讨论
的问答专区 >
技术总监架构部总经理擅长3个领域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