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介绍了纯文本模态的表格理解任务,这一章我们聚焦多模态图表数据。先讨论下单纯使用prompt的情况下,图片和文字模态哪种表格模型理解的效果更好更好,再说下和表格相关的图表理解任务的微调方案。
使用prompt对比SOTA的文本模型和多模态模型,哪个在表格理解任务上效果更好,可以借鉴以下两篇论文,前者使用了已有的TableQA Benchmark,后者新构建的TableVQA Benchmark。
TableVQA-Bench: A 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 Benchmark on Multiple Table Domains
这是一篇实验性论文,有如下几个实验变量
论文使用了以下6个数据集的混合,分别对TableQA,Table Fact-check,Table-to-text等任务进行评估。
直接来看实验结论吧
更多文本模态的结论和前一章微软的论文有所重合这里了就不多说了,图片和文本的对比感觉不太充分,我们再看下下面的另一篇论文
TableVQA-Bench: A 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 Benchmark on Multiple Table Domains https://github.com/naver-ai/tablevqabench?tab=readme-ov-file
第二篇论文我们说下新出炉不久的TableVQA评估集,论文提出了新的多模态表格评估数据集。和以上论文的数据集存在重合,不过更细致地给出了数据集构建的细节,以及论文的结论也和前文存在差异。
评估集由以下三个数据集构成(点击链接可以看到数据)
上面提到的Table Renderer其实就是随机修改表格的HTML样式,例如加入cell color,调整文字对齐,修改边界样式,给表格加背景色等等。
基于以上评估集,论文对众多开源和商用MLLM进行了整体评估,结果如下
我们结合两篇论文来看,在当前的prompt水平上,整体上还是文本模态的表格要更好些,但确实可能存在不同上下文和表格类型上表现不同的差异性~
说完纯prompt的方案,我们再来看下图表理解相关的微调方案,这里的微调方案更多是针对图表数据中的图,例如饼图,时序图,直方图等等分别介绍ChartLlama和TinyChart两篇论文,还有一些相关的论文像ChartInstruct,ChartX,ChartAssistant会列在最后感兴趣的大家自己去看吧~
https://tingxueronghua.github.io/ChartLlama/ ChartLlama: A Multimodal LLM for Chart Understanding and Generation
ChartLlam的核心其实是给了一套构建多模态图表指令理解数据集的方案。然后基于构建的数据集在Llava-1.5上进行了微调训练。Llava-1.5是由VIT-L/14@336px作为图像编码器,两层MLP作为投影层,Llama作为LLM。这里ChartLlama只对Projection层和Llama层进行了微调。
既然以构建大规模,多样性的图表理解数据为主,那我们就重点说下数据构建的细节。分成以下三个步骤
微调和效果部分就不细说了在后面的TinyChart里面会有ChartLlama的效果数据。
TinyChart: Efficient Chart Understanding with Visual Token Merging and Program-of-Thoughts Learning
除了ChartLlama后面还有过很多篇论文但多数也是构建不同的数据,在不同的模型上去训练,这里我们再看一篇针对效率提升的论文。
TinyChart使用了更高效的像素合并和Program-of-Thoguhts让3B的MLLM一举超越了13B的ChartLLama。TinyChart的整体模型结构也是传统的MMLM,由Vision Transformer Encoder,Connector和LLM构成,下面我们主要说下提升效率的图像元素合并,以及提升效果的PoT
图片编码器的输入会先把图片压缩到固定像素(N),然后裁剪成多个大小为(P)的区域作为视觉模型的token输入。因此视觉模型的token数=(N//p)^2。考虑到Chart图表理解往往需要用到图片中的文字等信息,因此必须使用高像素的图片。而像素N的提升会带来输入token平方级的增长。这里论文提出可以通过相似token合并来降低每一层的token量级。
这里其实用到了chart图表本身的图片特征,例如饼图和直方图等图片会在局部存在大量的同色色块,以及空白,因此在裁剪的区域上可以再做一层相似合并。
这里合并使用了token的self-attention的cosine similar来作为相似度度量,然后使用了二分图匹配算法,有点好奇为啥是用这个方案而不直接用矩阵。就是把所有token分两堆,然后男嘉宾(左边一堆)去找最喜欢(相似)的女嘉宾(右边一堆),保留最有眼缘(最相似)的r对嘉宾(token)进行合并。这里token合并并不一定是相邻token。
同时考虑到合并后参与attention计算的元素会减少,因此论文加入了被合并的元素数来调整scale。
直观来看下Token Merge的效果,这里论文展示了Transformer最后一层中最大的十组Merged Token,基本上都是白色背景,或者纯色的色块。
为了提升模型在解决图表问题中数学计算等逻辑推理问题的效果,论文在训练时加入了让模型推理生成多步python代码的Program-of-Thought样本。而在推理时论文,会通过简单的关键词判断,如果涉及计算类问题,就选择让模型进行代码推理的prompt,否则使用文字推理的prompt。
这里论文分别通过模板和GPT进行了Chart-POT数据集的构建,总共构建了140,584条样本(question,POT Answer),每个answer包含完整带comment的python代码。包含chartQA,chart-to-text,chart-to-table,chart指令理解等几种任务,其中
样本demo如下
之后基于以上的样本,TinyChart是基于TinyLlava,包含SIGCLIP作为图像Encoder,Phi-2作为作为LLM,然后分别在512*512,以及768*768的像素上进行全模型的微调。
效果如下,因为表格理解类任务的样本丰富度相对有限,所以在同领域的效果提升会比较明显,所以这个结果嘛看看就好~
论文还做了消融实验,对比了POT的加入,确实能有效提升模型在计算类问题上的效果,以及更高的分辨率配合TokenMerge可以推理效率持平的情况下提升模型效果。
想看更全的大模型相关论文梳理·微调及预训练数据和框架·AIGC应用,移步Github >> DecryPrompt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