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绘画、虚拟主播、智能语音助手成为生活常态,深度合成技术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然而,伴随其强大能力而来的,是日益增长的合规挑战。在中国,深度合成算法备案是每一家涉足AI领域的企业必须跨越的门槛。原因如下: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十九条 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履行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 深度合成服务技术支持者应当参照前款规定履行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 完成备案的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应当在其对外提供服务的网站、应用程序等的显著位置标明其备案编号并提供公示信息链接。
截至 2025 年 5 月,全国已有 11 批总共4020款算法通过算法备案,其中生成合成类(也就是深度合成类)有 3455 款算法通过备案,占比86%左右。最近,Kimi 因超范围采集用户信息被通报、某平台因未标注 AI 生成视频被下架的案例,正给行业敲响警钟:备案不是走流程,而是决定技术合规生死的关键战役。今天,本文将为你深入剖析备案流程、明确核心角色,并详细解读不同角色的审核要点,助你轻松应对合规挑战。
深度合成算法备案,首先要明确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监管机构将备案主体分为两大类:
重要提示:如果你的企业同时扮演着“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技术支持者”的角色,那么请注意:这两个角色需要分别进行算法备案!千万不要试图只备案其中一个,否则未备案的产品将面临下架风险。
所有深度合成算法的备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两阶段审核:
尽管都需要经历两轮审核,但针对不同角色,审核的侧重点却大相径庭:
C端服务的审核,核心在于保障公众利益和用户体验。审核方会详细审视:
B端服务的审核,更侧重于技术层面的规范和防止算法被滥用。主要关注点包括:
掌握深度合成算法的备案要求,不仅是合规的必要,更是企业在AI时代行稳致远的基石。清晰地理解自身角色,细致入微地准备各项材料,你就能更好地应对监管挑战,在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最后关于算法备案详细的办理条件、材料及流程,可以看下我们之前写的文章: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