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采通|标签:ImageJ、皮脂分析、Sebutape、生物图像处理、皮肤科学
在皮肤油脂(皮脂)研究中,Sebutape Patches 是一种常用的标准化采样工具。当贴附在皮肤表面一定时间后,皮脂分泌会在贴片上形成可视油斑点。
这些斑点数量、大小、分布可反映皮脂分泌活性。借助 ImageJ,我们可以实现自动化、定量分析,输出数据用于科研统计或产品效果验证。
以下为标准处理流程:
复制编辑原始图像 → 灰度化 → 阈值分割 → 斑点识别 → 数据导出
bash复制编辑File > Open > 选择拍摄好的 Sebutape 图像
建议图像裁剪仅包含贴片区域,避免背景干扰。
bash复制编辑Image > Type > 8-bit
将图像转换为灰度图(8-bit),以便后续处理。
可选增强步骤(根据图像清晰度决定是否使用):
bash复制编辑Process > Enhance Contrast(勾选 Normalize & Saturated)
bash复制编辑Image > Adjust > Threshold
这样会将图像转为黑白二值图,黑色为皮脂点,白色为背景。
bash复制编辑Analyze > Analyze Particles
50-Infinity
(单位:pixel²,过滤灰尘)
0.3-1.0
(排除非圆形干扰点)
点击 OK,即可完成识别。
统计数据会显示在弹出窗口:
Area
:每个皮脂点的面积(像素²)
Count
:总数量
Total Area
:皮脂覆盖总面积
Mean
:平均单点面积
点击:
bash复制编辑File > Save As > CSV
可将结果导出为 .csv
表格,用于 Excel 或 Python 进一步分析。
如果拍了多个贴片图像,可批量设置感兴趣区域并统一分析。
bash复制编辑Plugins > ROI Manager > Multi Measure
可在主窗口中勾选 "Show Outlines",自动绘制识别边界图,便于论文图展示。
指标 | 含义 |
---|---|
Count | 皮脂斑点数量,反映分泌密度 |
Mean Area | 单个皮脂点平均面积,反映单位斑点产量 |
Total Area | 总皮脂量,可归一化为 μg/cm² |
Distribution Map | 可视化油斑分布密集度 |
📌 可结合采样时间,换算为单位时间皮脂分泌速度。
若有大量图像,可用 Python 进行自动处理,常用库:
python
OpenCV
scikit-image
pandas
matplotlib
我可为你单独写一篇《用 Python 批量分析 Sebutape 图像》的教程,欢迎留言需求。
借助 ImageJ,Sebutape Patches 不再只是“定性观察”的贴片,而是可以生成高精度定量数据的科研工具。对皮肤科研、功效测试、皮脂疾病建模都极具价值。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