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想要快速找到相关论文简直像大海捞针。搜索引擎虽然方便,但它们的结果往往冗余又不精准。于是就有人开始琢磨:能不能把 爬虫技术 和 大模型(LLM) 结合起来,做一个懂上下文、能对文献内容“消化再输出”的检索助手?
今天我就拿一个典型场景来展开:学术文献快速检索助手。具体的需求是这样的——我想问系统一句话:
“帮我找最近一年在 NLP + 爬虫领域的论文贡献”
系统就能去抓取学术网站的数据,把相关论文摘要拉回来,再用 LLM 进行整理,最后给我一个像研究助理一样的回答。
这套流程的关键点在于:爬虫抓取数据 → 结构化切分 → 向量化入库 → RAG 检索增强 → LLM 生成结果。但如果实现得不对,很容易掉坑。下面我就按照「错误示例 → 正确做法 → 原因解释 → 陷阱提示 → 模板推荐」的顺序,带你走一遍。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直接用 requests 把网页扒下来,然后把内容一股脑丢给 LLM。
import requests
url = "https://arxiv.org/search/?query=nlp+crawler&searchtype=all&abstracts=show&order=-announced_date_first&size=25"
resp = requests.get(url)
print(resp.text)然后就想着把这个 resp.text 直接喂进大模型,让它总结。
问题来了:
结果就是:慢、乱、不稳定。
更稳妥的做法是,把爬虫抓取的数据清洗之后,切分成小块,然后存进向量数据库。查询时先用检索模型找到最相关的文献片段,再把它们送给 LLM。这样既能减少输入量,又能保持上下文的相关性。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示例:
import requests
from bs4 import BeautifulSoup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 ====== 代理配置(亿牛云) ======
proxy_host = "proxy.16yun.cn"
proxy_port = "3100"
proxy_user = "16YUN"
proxy_pass = "16IP"
proxies = {
"http": f"http://{proxy_user}:{proxy_pass}@{proxy_host}:{proxy_port}",
"https": f"http://{proxy_user}:{proxy_pass}@{proxy_host}:{proxy_port}"
}
# ====== 抓取最近一年 NLP+爬虫相关论文 ======
url = "https://arxiv.org/search/?query=nlp+crawler&searchtype=all&abstracts=show&order=-announced_date_first&size=25"
resp = requests.get(url, proxies=proxies)
soup = BeautifulSoup(resp.text, "html.parser")
papers = []
for item in soup.select(".arxiv-result"):
title = item.select_one(".title").get_text(strip=True)
abstract = item.select_one(".abstract").get_text(strip=True)
papers.append(f"{title}\n{abstract}")
# ====== 模拟 RAG 检索:取出相关片段交给 LLM ======
client = OpenAI(api_key="YOUR_API_KEY")
query = "帮我找最近一年在 NLP + 爬虫领域的论文贡献"
context = "\n\n".join(papers[:5]) # 假设先取前5篇
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o-mini",
messages=[
{"role": "system", "content": "你是科研助手,帮我总结学术论文的贡献"},
{"role": "user", "content": f"问题: {query}\n\n相关论文:\n{context}"}
]
)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这样一来,整个链路就变成:
爬虫抓取 → 清洗提取标题/摘要 → 存储/检索 → LLM 总结回答。
一个通用的实践模板是:
这样下来,你就能拥有一个真正能 “懂问题” 的学术助手,而不是机械地堆搜索结果。
总结一句:
LLM + 爬虫 + RAG,让学术检索不再停留在关键词匹配,而是能像研究伙伴一样给你“整理过的答案”。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