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SENKO共封装光学(CPO)技术:基于扩展光束的可拆卸连接器方案与产业化探索

SENKO共封装光学(CPO)技术:基于扩展光束的可拆卸连接器方案与产业化探索

作者头像
光芯
发布2025-10-13 11:22:06
发布2025-10-13 11:22:06
76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光芯前沿光芯前沿

本文基于Yang Chen于2025年9月8日在台湾台北“SEMICON Taiwan 2025硅光子全球峰会”的演讲内容整理,聚焦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推出的扩展光束可拆卸连接器技术,系统解析其在共封装光学(CPO)领域的需求背景、技术架构、核心挑战及产业化路径。

一、市场驱动背景:CPO技术的需求源起

当前,AI、高性能计算(HPC)、机器学习(ML)及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算力与带宽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成为推动光学互联技术向共封装光学(CPO)演进的核心驱动力:

- AI领域:Gemini、Llama3、OpenAI等大语言模型(LLM)的训练与推理过程,对数据传输的速率、时延及能效提出严苛要求;

- HPC领域:Microsoft Azure等高性能计算平台需低损耗、高带宽的光学链路支撑大规模并行计算;

- ML领域:DataRobot、Google DeepMind等平台的模型迭代依赖稳定且高效的数据流交互;

-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AWS等数据中心的集群规模持续扩张,对光学模块的密度、功耗及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提出更高标准。

二、技术演进路径:从可插拔到CPO的必然过渡

随着数据传输速率从100G向400G、800G、1.6T、3.2T乃至12.8T及以上升级,传统光学互联方案逐渐暴露瓶颈,共封装光学(CPO)成为突破性能与能效限制的关键方向:

- 演进脉络:光学互联技术依次经历“可插拔光模块(Pluggable Transceiver)—板载光学(On-board Optics, OBO)—共封装光学(CPO)”三个阶段。其中,传统可插拔光模块的功耗约为20 pJ/bit,而CPO技术可将功耗降至5 pJ/bit以下,能效提升显著;

- CPO核心优势:以51.2T CPO系统为例,相较于同速率的800G笼式可插拔模块,其系统功耗可降低25%-30%。通过采用1个3.2Tb硅芯粒替代4个800G可插拔模块,CPO可缩短ASIC与光学元件的互联距离,减少能耗损失,同时简化CPU、时序模块及辅助供电链路的设计复杂度。

三、CPO市场关键趋势

1. 多技术协同共存:短期内,可插拔光模块、OBO与CPO将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协同存在,不存在单一技术完全替代的情况;

2. 硅光子(SiPh)驱动集成升级:硅光子技术为可插拔光模块提供集成化基础,而CPO将进一步依托SiPh技术提升光引擎的集成度,InP与SiPh两种技术平台将形成互补发展格局;

3. 产业化时间线清晰:CPO技术目前已进入样机验证阶段,行业普遍预计2028年实现规模化量产部署;

4. 速率演进与挑战:光模块速率从2014年的100G逐步升级,2023年达到1.6T,2025年将实现3.2T,2027年突破6.4T,2030年有望达到12.8T。但传统可插拔形态面临技术瓶颈,224G SerDes速率的持续迭代难度加大,3.2T光模块的可插拔部署已难以满足系统集成需求。

四、SENKO完整CPO技术方案

SENKO针对CPO系统的互联需求,构建了以“可拆卸光纤到芯片耦合器(D-FAU)”为核心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其核心架构与关键组件包括:

- 核心功能元件:可拆卸光纤到芯片耦合器(D-FAU),是实现CPO系统维护性与可靠性的核心,解决了传统固定连接方案的维修难题;

- 关键硬件组件:金属光学平台(MOB)、非球面镜、传输光纤、玻璃盖板、扩展板、光学I/O接口及硅光子芯片,各组件协同实现高效光信号传输;

- 连接器产品矩阵:涵盖主机连接器、MPC36连接器、SN-MT背板连接器、模块连接器、光学背板连接器、SN'-MT连接器、迷你MBMC连接器等,覆盖CPO系统从芯片到背板、从模块到主机的全节点互联需求。

五、可拆卸性:CPO系统的核心设计诉求

1. 可拆卸性的必要性

在CPO系统中,封装处的可拆卸性是保障系统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关键:一方面,多芯片模块(MCM)成本高昂,无人愿意因单根光纤故障导致整个MCM报废;另一方面,MCM周边若悬挂千余根固定光纤,将显著增加系统组装复杂度与维护成本,因此可拆卸设计成为必然选择。

2. 可拆卸方案分类(按互联节点)

- 光学可拆卸vs电学可拆卸:光学可拆卸指光纤与光电器件(OE)采用永久连接;电学可拆卸指光电器件通过电插座与基板实现可拆卸连接;

- 板中可拆卸:光纤通过短跳线与光电器件永久连接,再通过板中连接器与外部电缆对接,实现板级互联的可拆卸;

- 封装边缘可拆卸:插座与光电器件永久连接并密封于封装内部,FAU电缆通过封装边缘的插座实现可拆卸连接;

- 芯片边缘可拆卸:FAU电缆直接与光电器件实现可拆卸连接,无需依赖芯片上的额外插座结构(或可选配插座)。

六、可拆卸光子集成电路(PIC)的当前发展现状

目前,可拆卸PIC领域仍处于标准化与技术验证阶段,核心行业现状包括:

- 标准缺失: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D-FAU技术标准,各厂商技术路线存在差异;

- 数据碎片化:不同D-FAU供应商的技术参数与性能数据缺乏统一收集与对比体系,且各厂商的技术成熟度参差不齐;

- 核心评估维度:高产量制造(HVM)的技术准备与产能规划、功耗成本平衡、系统扩展性、无需代工厂工艺设计套件(PDK)修改、企业财务稳定性、连接器高度适配性、长期可靠性、边缘/表面耦合兼容性、晶圆级测试能力、单模/保偏光纤(SMF/PMF)适配性等。

七、CPO可拆卸连接器的核心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CPO系统中,可拆卸连接器需突破四大核心技术挑战:光子集成电路(PIC)光学I/O与光纤的高效光路设计、精密对准机制、与晶圆级封装(WLP)及测试流程的兼容性、机械锁定与定制化连接器设计。

1. 挑战一:高效光路设计(光学布局)

光学布局需满足四大核心要求:适配边缘或垂直耦合拓扑、匹配模场分布条件、放宽对准公差、兼容可拆卸应用场景。

- 边缘耦合:优势为带宽性能优异、组件高度低;劣势为对准公差严苛、宽度方向耦合密度受限;

- 表面/垂直耦合:优势为支持晶圆级检测、宽度方向耦合密度高;劣势为带宽潜力受限、需预留一定安装高度、易受晶圆翘曲影响。

◆ 扩展光束耦合器的技术突破

扩展光束技术是解决光路效率与对准公差矛盾的关键,其核心特性包括:

- 公差权衡:对于模场直径(MFD)为40-5 μm的扩展光束,可显著放宽线性偏移公差,但会收紧角度偏移公差,该权衡被行业视为“可接受的性能代价”;

- 最优MFD选择:在127μm间距的高密度场景中,MFD处于40-50μm区间的扩展光束可实现最佳性能,有效抑制邻道串扰;

- 高密度连接器设计:SENKO基于扩展光束技术,开发出127μm间距的16通道高密连接器,及MPC系列(8通道、16通道、20通道、6通道)连接器,尺寸分别为3.2mm、4.4mm、5.0mm、6.8mm,搭配自由曲面微镜阵列与玻璃盖板,满足CPO系统的高密度集成需求;

- 冲压镜光学质量控制:通过精密冲压工艺制造的微非球面镜,其表面粗糙度参数(面算术平均粗糙度Sa、面均方根粗糙度Sq)与形状误差控制精度优异。对690个样品的统计显示,形状误差可控制在100nm以内,满足光信号低损耗传输要求。

2. 挑战二:精密对准机制

精密对准需满足四大技术指标:基于光学性能需求提供精准对准、支持多次插拔的可重复性、不同连接器与PIC的互换性、适配大规模量产HVM流程。目前主流对准技术的特性对比及SENKO的创新方案如下:

- 共形贴合(多接触点):优势为对准精度最高、负载承载能力强、结构动力学稳定性好;劣势为可拆卸性差、高精度制造难度大、需依赖分布弹性变形与较大预紧力;

- 过约束(多接触点):优势为对准精度优于精确约束、结构刚度更高、负载能力强、可重复性接近精确约束、支持多次可拆卸操作;劣势为需施加一定预紧力;

- 精确约束(运动学耦合,少接触点):优势为具有唯一静止位置、热稳定性优异(热中心特性)、可重复性最高、支持多次可拆卸;劣势为结构刚度最低、负载承载能力弱、预紧力需求小、结构动力学性能差。

◆SENKO弹性平均技术(SEAT™)

针对运动学耦合“可重复性优但对准精度低”的痛点,SENKO推出专利技术SEAT™(专利号:US 11,808,999 B2),其核心优势包括:

- 同步实现高可重复性与高对准精度;

- 提升连接器结构刚度,优化力学稳定性;

- 制造成本可控,适配HVM量产流程。

◆ SEAT™技术的性能验证

- 可重复性测试:将SEAT™ D-FAU与插座集成于PIC(每个PIC含N个环回通道),每个D-FAU与PIC组合进行20次插拔操作,累计获取1800组环回插入损耗(IL)数据。测试结果显示,光纤到芯片接口的可重复性标准偏差σ=0.057dB(±3σ)

- 互换性测试:每个带插座的PIC与14个不同D-FAU连接器进行匹配测试(每个D-FAU重复3次),结果显示“光纤到芯片+MPO到MPO”复合接口的互换性标准偏差σ=0.19dB,同一PIC与不同D-FAU的混配误差可控制在±0.57dB(±3σ)以内。

3. 挑战三:机械锁定与定制化连接器设计

- 机械锁定技术要求:需根据对准机制的特性提供匹配的夹紧力、满足客户系统的空间布局限制、保障连接器的机械稳定性与应变消除能力;

- 多芯片模块(MCM)专用连接器:SENKO开发了用于MCM的成组可拆卸连接器(专利申请中),单个连接器可支持约300根光纤的并行互联,满足CPO系统的高密度互联需求。

4. 挑战四:与晶圆级封装(WLP)及测试流程的兼容性

晶圆级封装与测试需满足三大核心要求:支持早期阶段测试、采用无源测试流程(降低成本)、插座兼容回流焊等封装工艺。

◆ SENKO晶圆级工艺解决方案

1. 制备硅光子晶圆;

2. 可选工艺:安装微光学元件(采用无源或有源工艺),用于光信号的重定向;

3. 晶圆级安装SEAT™插座(采用无源或有源工艺);

4. 基于已安装的插座开展光学测试或光/电联合测试(全程采用被动工艺);

5. 晶圆切割,筛选出已知合格裸片(KGD);

6. 最终测试及可拆卸连接器电缆安装(被动工艺);

7. 后续集成流程:封装体到交换机盒(需多次回流焊与柔性基板清洁)、MCM级测试(被动工艺)、封装体到MCM(需多次回流焊与柔性基板清洁),可选流程为封装体到光引擎封装(需多次回流焊与柔性基板清洁)。

八、行业认可与生态合作

SENKO的CPO可拆卸连接器技术已获得行业头部企业的认可,核心合作与展示包括:

- 在2025年OFC会议上展示可拆卸金属PIC耦合器(MPC)及板中连接器;

- 正式加入NVIDIA光子生态系统,相关合作在2025年GPU技术大会(GTC)上宣布。

九、技术总结

1. 光纤到PIC可拆卸连接器的核心技术突破点在于精密对准机制的创新,需在可重复性、精度与成本间实现平衡;

2. 扩展光束技术是适配光纤到PIC可拆卸场景的关键方案,可有效放宽对准公差,保障光信号低损耗传输;

3. SENKO基于扩展光束与SEAT™技术,成功开发多通道可拆卸光纤到PIC连接器,其D-FAU的光纤到芯片接口可重复性达0.057dB,“光纤到芯片+MPO到MPO”接口互换性达0.19dB;

4. SEAT™技术的设计特性使其可完美适配晶圆级封装与测试流程,为CPO技术的高产量制造奠定基础。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9-2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