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AI Agent智能体雷声大雨点下-做AI智能体创业的公司必将大量倒闭

AI Agent智能体雷声大雨点下-做AI智能体创业的公司必将大量倒闭

作者头像
人月聊IT
发布2025-11-17 10:02:47
发布2025-11-17 10:02:47
570
举报
图片
图片

Hello,大家好,我是人月聊IT。今天接着AI智能体方面的话题,即我个人有一致强烈的预感,就是做AI智能体创业的公司必将大量倒闭或转型,这类公司将迎来一次大洗牌。

在聊这个观点前,首先还是回顾下AI Agent的基础知识。

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是一种能够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智能系统。本文通过系统性分析,深入阐述了AI Agent的核心工作原理和架构设计,涵盖了基础架构、感知-决策-执行循环、多Agent协作、强化学习、对话交互以及工具调用等六个关键场景。每个场景都配有详细的架构图和工作原理说明,为理解和设计AI Agent系统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AI Agent基础架构

AI Agent基础架构是所有智能代理系统的核心框架,它定义了Agent如何与环境交互并实现智能行为。该架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包含六个核心组件:感知模块负责接收和预处理环境信息,将原始传感器数据转换为可理解的特征表示;认知模块执行高层推理和分析,整合多源信息形成对环境的理解;决策模块基于当前状态和目标制定最优行动策略。

知识库存储领域专业知识和历史经验,为决策提供支撑;学习模块通过经验积累不断优化模型参数和策略;执行模块将决策转化为具体行动并监控执行效果。整个系统通过反馈回路实现闭环控制,执行结果会反馈到学习模块,促进系统持续改进。这种架构设计确保了Agent既能适应复杂环境,又能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性能,是构建智能系统的基础范式。

感知-决策-执行循环

感知-决策-执行循环是AI Agent的核心工作模式,体现了智能系统与环境交互的基本范式。该循环始于感知阶段,Agent通过各种传感器收集环境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形成对当前环境状态的准确认知。这一阶段的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决策的准确性。

决策阶段是整个循环的核心,Agent基于感知到的环境状态、内部知识库和预设目标,运用推理算法制定最优行动策略。这个过程涉及复杂的计算,包括状态评估、路径规划、风险分析等。执行阶段将决策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执行器对环境产生影响,改变环境状态。关键在于这是一个闭环系统,执行结果会改变环境,新的环境状态又会被感知模块捕获,形成新一轮循环。这种持续的循环机制使Agent能够适应动态环境,实现智能行为的涌现。

预测-大量AI Agent产品或创业公司走向倒闭

正如问题提到的,AI Agent确实存在雷声大,雨点小情况。所以我也做个关键预测,就是如果你是去做AI智能体产品,或者是做AI智能体创业这个方向的,在未来半年到一年要倒闭一大批。我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我想讲一下具体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一些关键原因。

因为最近一两周的时间,刚好跟线下很多朋友在沟通和交流,包括跟我们技术微信群里面的一些朋友也在聊AI智能体。有一些朋友也把他们做的一些AI智能体的平台,或者是AI智能体做完的一些助手——类似于我们经常看到的营销助手、方案助手,或者是跟智慧办公、智能办公相关的一些助手——这么一些小的AI智能体产品或者是工作台给我看。

我看后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这个东西实际上它没有太大的一些价值。

你用这些AI智能体,还不如你直接用通用大语言模型,还不如你直接去用豆包或者是DeepSeek,可能达到的效果更好。所以很多人把AI智能体这个事情想得相当的简单,好像就是我把我已有的一些经验写成相关的一些提示词约束,或者再去调一下外部的一些API接口,再做一下简单的workflow的编排,它就变成了一个AI智能体。

但是实际上,这种智能体它并没有我们想的这么大的一些价值。包括昨天我们在架构师群里面做了一个内部的AI落地真实应用的小分享,大家就一直在聊这个话题。就是在最近半年一年,实际AI智能体在企业里面落地的情况没有我们想的这么快。包括年初我预测今年AI智能体在企业要大面积落地,当时给出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以私有化部署,真正去解决大模型的安全问题。但是实际真正的情况来看,安全性还不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企业AI智能体落地最难的点,仍然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你怎么样去找到可以落地的真实业务场景,需要用到大模型的能力,这是第一个点。实际从我和企业沟通情况来看,从可以借助大模型的场景识别上就已经出现问题。包括很多企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AI变成一场从上到下的运动,导致本来很多不是大模型,智能体的场景也生搬硬套采用大模型解决。实际反而是类似软件程序,RPA解决更好。

第二个方面就是确定性和开放性的选择。就是我虽然找到了有些场景,但是这些场景往往是需要精确的规则、精准的语义定义,我没办法去用大模型生成的一些非精确化的内容。

所以由于这两点约束,其实AI智能体在企业里面落地的效果并不是我们想的这么好。大家看到的更多的还是类似于办公助手、类似于智能知识库,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业务域,其实就是智能客服相对来说落地得比较好。但是智能客服的落地,实际上在AI大模型没出来之前,智能客服也有相当成熟的一些应用。

所以基于这一些点,我们再回来谈AI智能体这个事情。

你如果去做AI智能体的产品或者是创业,大家其实可以看得到,当前类似于豆包Coze的智能体开发平台,包括腾讯、阿里也出了相应的智能体开发成本。如果你不考虑到相关的一些安全性,在互联网上面有大量的别人做的最佳的一些实践,包括一个个智能体的一些助手,你可以用。那么我自己去构建这么一个智能体的产品或者是平台,它实际的价值又能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第二个点,我们在讲我们智能体本身的优势的时候,都在讲一个关键点:就是我们把我们组织或者是团队个体核心的一些私有化的知识库、私有化的经验的能力做到了这个智能体里面,这个是我智能体核心的一个卖点。

但是大家扪心自问,你的组织或者是团队真正的有这种核心的私有化的经验吗?

在没有智能体出来之前,你这种经验可能也都卖不了几个钱,那凭什么你把它做到智能体以后,它就能够卖更多的钱呢?

你刚推出智能体的时候,可能会给某一类的客户眼前一亮的感觉,原因是什么?就是这类客户原来可能连GPT都没有接触过,所以说他一眼看到这个智能体他感觉很新鲜。类似于在去年的时候,有大量去做“教你怎么写提示词”的这么一些培训,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你看今年还有谁在做“教提示词培训”这么一些事情?完全没有了。你在把用户的扫盲割韭菜完了以后,你剩下的人你已经没法去割韭菜了,说的不好听一点,对吧?

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清楚:AI智能体这么一个产品真正能够跑出来的,一定不是说你有智能体开发平台、你懂一个智能体怎么样去编排、怎么样去设计,而是你真正懂了一个垂直行业垂直业务的业务场景。智能体从来都不是卖的纯技术产品,而是卖的你团队或者是个人的经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有没有这种值钱的经验?有的话,你的智能体可能能够跑出来;没有的话,那你的智能体一定是一个半成品,一定是不可能把它批量销售。

包括前段时间我也看到另外一个现象:就是随着整个AI大模型的爆发,还有很多人创业做AI玩具这个赛道。但是这个赛道一样的道理,你要跑出来太困难了。

你们自己到拼多多去搜一下,就是提供这种小型的芯片模组,能够同时对接类似于阿里、腾讯某一个大模型的这种模组,全部别人都帮你做好了,可能就十几块钱。就这个东西已经没有任何的技术或者是价值含量。那你真正的AI玩具跑出来又变成什么东西呢?仍然一样的:你的整个的玩具能够提供哪一些差异化的情绪价值?你没把这个事情想清楚,你的AI玩具一定做不出来。

所以最后再次总结一下:就是如果你去做AI智能体产品,或者是你还在考虑AI智能体创业,一定要想清楚你的智能体提供哪一些差异化的核心价值,你有哪一些私域的经验是不可复制的。

这个才是你智能体真正能够跑出来的一个关键。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10-2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人月聊IT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AI Agent基础架构
  • 预测-大量AI Agent产品或创业公司走向倒闭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