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需用普通话提问,就能立即获得准确无歧义的答案”——这长久以来一直是数据分析领域的终极愿景。
然而,看似最直接的实现路径,即直接将自然语言翻译成 SQL(NL2SQL),实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歧路。这种基于概率的直接翻译方法,本质上难以避免不准确甚至危险的错误结果。
这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直接翻译注定会失败?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架构变革,才能从脆弱的“翻译”转向确定性的“推理”,从而真正实现与数据的可靠对话?

回顾历史,早期的自然语言转 SQL 主要探索了两条路径:
然而,这两种路径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在早期阶段,它们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直到 GPT 展现出“大力出奇迹”的效果,人们对自然语言交互的期望值被直线拉升,NL2SQL 才再次站在了技术浪潮的尖端——它似乎成为了数据 AI 落地的首个杀手级应用。
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本文将结合主流的 NL2SQL、NL2DSL2SQL、NL2MQL2SQL、大算力模型生成+筛选 以及易问自研的 NL2LF2SQL / NL2LF2API,从技术原理、架构优劣及落地可行性三个维度,深度解析到底什么样的方案才是经得起考验的自然语言转义方案。
直接将自然语言(NL)翻译成 SQL 的方法,本质上是脆弱的。来自顶尖模型的实测数据揭示了其根本性的不稳定性:哪怕是微小的语言变化(如释义或同义词替换),也会导致模型准确率大幅下降,这彻底暴露了其在生产级应用中的不可靠性。
根据 “A Comprehensive Architectural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的研究数据,这种脆弱性显而易见:

此外,“模式链接”(Schema Linking)是另一个致命的故障点。该过程负责识别与问题相关的正确表和列,其复杂度堪比“背包优化问题”(Knapsack Optimization Problem)。它具有残酷的“零和特性”:在成百上千个字段中,只要遗漏或选错一个,整个 SQL 生成任务就会遭遇灾难性失败。
为了弥补这些根本性缺陷,直接 NL2SQL 系统往往被迫依赖昂贵的纠错机制(Self-Correction)。
“这种对执行反馈进行迭代调试的依赖,凸显了一种系统性的低效。运行多轮执行和优化(代码优化循环)所带来的计算成本和操作风险,充当了一种隐式的流程控制机制,试图以此纠正有缺陷的逻辑。”
这种昂贵的“反复试错”循环恰恰证明了我们需要更根本的架构转变。系统性缺陷揭示了一个关键洞见:问题不在于最终生成的 SQL 代码,而在于缺少一个值得信赖的中间表示层。
为了解决直接 NL2SQL 的脆弱性,核心策略是引入“中间表示”(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 IR)。NL2DSL2SQL 架构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其中 NL2Python2SQL 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种方法采用两步走策略:首先将自然语言翻译成一种通用的、过程化的领域特定语言(DSL),如 Python,然后再将该 DSL 逻辑转化为 SQL。这种优势在于,它直接弥补了 SQL 自身的局限性——SQL 缺乏高级数据处理能力和灵活的错误处理机制,无法像 Python 那样高效集成各种数据源。
更重要的是,这种架构直接解决了直接翻译的两个核心缺陷:
“中间 DSL(例如 Python 代码)为业务逻辑和程序步骤提供了清晰、可视化的追踪链路,极大地简化了调试和扩展难度。”
虽然引入 DSL 层增加了架构复杂度,但它换来了无与伦比的透明度和鲁棒性。然而,当挑战从“程序逻辑复杂性”转向“海量数据模式(Schema)复杂性”时,我们需要另一种维度的中间表示。
第三种架构路径是 NL2MQL2SQL,这里的 MQL 指的是 Metrics Query Language(指标查询语言)。
这种方案的核心洞察在于:业务人员关心的从来不是“表”和“字段”,而是“指标”和“维度”。
传统的 NL2SQL 让大模型直接面对复杂的物理表结构,这要求模型必须理解诸如“A表和B表通过 user_id 关联,且状态必须为 1”这样的底层逻辑,这极易出错。
NL2MQL2SQL 引入了一个“Headless BI”或“指标语义层”(Metrics Layer):
SELECT metric:sales_amount BY dimension:region)。gross_profit 这个指标 ID 即可。所有口径定义在语义层统一管理,实现了**“One Truth”(单一事实来源)**。将上述架构思想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战略性结论:与数据对话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地生成一段代码,而是获得可信、可治理且可解释的答案。

为确保数据准确性和业务逻辑的严谨性,易问在自然语言查询到数据库执行的路径上,独创性地采用了 NL2LF2SQL (Natural Language to Logical Form to SQL) 技术框架。这相较于传统的 NL2SQL、NL2DSL2SQL 或 NL2MQL2SQL 具有更强大的优势,核心在于引入了 逻辑形式(LF) 这一中间桥梁,有效消除了语义歧义和 LLM 幻觉。
这种架构的本质,是承认大模型在“逻辑推理”上的概率性缺陷,并采用一种 “左右脑协作” 的仿生架构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部分负责处理“人机翻译”的模糊性,它基于深度优化的 Transformer 架构,充当系统的“感官”。
这是该架构与传统 NL2SQL 最大的区别所在。这是一个非 Transformer 架构的引擎,基于图计算与符号逻辑,充当系统的“逻辑中枢”。
“通过将‘语言理解’(概率性)与‘逻辑执行’(确定性)解耦,NL2LF2SQL 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具备财务审计级别精度的推理系统。它不仅能生成 SQL,天然支持的 NL2LF2API 能力更使其能打通复杂的业务流程编排。”

# 给我展示上个季度,华东地区销售额最高的5个产品及其销售总额
{
"query": {
"店铺_地理位置": {
"query": {
"名称": "华东地区"
},
"schema": "geo"
},
"产品": {
"$exists": true
},
"日期": {
"$offset": {
"quarter": -1
}
}
},
"schema": "sales",
"preds": [
{
"pred": "销售额",
"operator": "$sum",
"name": "总销售额"
}
],
"limit": 5,
"sort": {
"总销售额": -1
},
"groupby": "产品"
}如果说 NL2SQL 是在试图训练一个诗人去写代码,那么 NL2LF2SQL 则是为这位诗人配备了一位严谨的精算师助手——诗人负责听懂需求,精算师负责精准执行。这才是企业级数据 AI 应有的形态。
为进一步提升生态开放性,易问还同时支持 NL2LF2API 以应对复杂业务流程编排。

NL2查询技术路线对比分析
以下对比分析了四种主流的自然语言转查询技术路线的优劣势,清晰展示了 NL2LF2SQL 的核心价值:
维度 | 1. NL2SQL (传统直译) | 2. NL2DSL2SQL (领域语言) | 3. NL2MQL2SQL (指标查询/语义层) | 4. NL2LF2SQL/NL2LF2API (逻辑形式) |
|---|---|---|---|---|
技术路径 | NL → SQL | NL → DSL → SQL | NL → MQL → SQL (语义层查询) | NL → LF → SQL/API (逻辑转换) |
准确性/幻觉风险 | 低。 直接生成,结果高度依赖模型对数据库和业务的理解,幻觉风险高。 | 中。 DSL 具有一定规则,能约束部分歧义,但终态仍有风险。 | 极高 (针对预定义指标)。 查询基于严格定义好的业务指标,杜绝幻觉。但仅限于指标范围。 | 极高。LF剥离歧义,逻辑确定性,零幻觉。 |
逻辑复杂度处理 | 差。 难以处理多步骤、复杂条件和嵌套查询。 | 良好。 取决于 DSL 覆盖范围,需要大量人工维护。 | 中/高。 擅长指标聚合、时间处理,但不擅长处理未定义的复杂业务逻辑。 | 优秀。LF为结构化语义,可处理任意复杂查询,支持 CoT 逻辑。 |
跨语言/跨库能力 | 差。 目标 SQL 语法(如 MySQL/PG)差异大,难以兼容。 | 中。 DSL 是中间层,但最终仍需映射到特定 SQL 语法。 | 中。 MQL 依赖于语义层的底层设计。 | 优秀。LF是语言无关的语义层,到 SQL 的映射可灵活适配多种数据库。 |
可扩展性 (API/Function) | 差。 仅限 SQL。 | 中。 若 DSL 设计得当可扩展至 API。 | 差。 专注于数据查询,难以扩展到业务流程 API 调用。 | 优秀。天然支持 LF 到 SQL 和 LF 到 API(NL2LF2API),实现数据与业务流程的打通。 |
可解释性与追溯 | 差。 黑箱操作,无法追溯错误源头,调试困难。 | 中。 错误定位需从 SQL 反推到 DSL。 | 高。 MQL 可读性高,能追溯到指标定义,但不能追溯到原始 NL 的逻辑推理过程。 | 极高。LF是完整的逻辑链路,每一步都可追溯,确保逻辑透明。 |

还是那句话:与数据对话,不应该是一场赌博。
如果本身就是概率模型基础,概率一定是在 (0,1) 这个开区间内进行提升,最主要的问题是 ”不准确“ 这个情况不仅仅是SQL生成可能出现一些过滤条件不对,导致数据口径准确但是数值不对的情况,比如多了30w,少了20w之类的,还有苦天下久矣的 ”幻觉“ 问题,你希望问的是GMV,内涵定义是”扣除退款额的总销售额“,但给你的一会是”总销售额“,一会是”扣除退款额的总销售额“,一会是”扣除未发货的总销售额“等等情况,导致数据口径不准,更不用提数值不对的意义,这种在业务阶段完全无法大规模落地。
所以传统的 NL2SQL 方案试图让大模型“既当翻译又当算盘”,结果导致了极高的不确定性。而 NL2LF2SQL 方案,通过 “右脑理解意图,左脑严谨执行” 的架构,成功将“语言理解”的模糊性与“数据查询”的严谨性解耦。
我们不仅仅是在生成 SQL,我们是在构建一个能听懂人话、又能像精算师一样严谨工作的智能数据伙伴。这才是自然语言数据分析(Data Agent)真正落地的靠谱路径。
业界对 NL2SQL 的探索,我个人认为最终一定需要做到真实可落地,最起码一定要在数据领域“去幻觉”,数据是严肃的、不应模糊不清的,数据质量导致的幻觉或者误差应该由数据治理持续去做。
如果 AI4Data 方案本身就是有幻觉的,无论怎样,业务都无法卸下使用的防备心,更不用说大规模应用推广了。
本文分享自 Apache Doris 补习班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