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豆棚閒話】秋蛩唱鳴

青絲

傍晚散步經過一處待開發的荒地,突然聽到一陣蟋蟀的唱鳴聲,便放慢了腳步,然而說來也怪,我剛一停下來,蟋蟀也停止唱鳴了,讓人不由得不佩服這種細小生物的觸覺感知能力有多靈敏。我一邊走一邊想,雖然現在每天的氣溫仍然居高不下,難以分清夏秋的界限,但作為候蟲的蟋蟀,肯定是最先感知到秋兆的,也許早晚空氣中常被人類忽略的那一絲絲涼意,對於蟋蟀來說,就已是嚴冬到來之前的寒風滿樓了。

過去的家居環境,人們多是使用柴火灶,蟋蟀是必不可少的伴侶,每至夜半時分,就會從灶腳某個隱秘的角落處發出鳴聲。人們也習慣了這種鳴聲陪伴,甚至把蟋蟀寄居在自己家裏視為吉兆。因為蟋蟀的觸覺系統異常發達,民間認為這是遠超人類感知能力的靈性,蟋蟀正是憑藉着這種天賦本能避開危險,所以其落腳的地方必定很安全,有着極佳的風水,蟋蟀才會循着這一特殊氣場前來棲居。

此外,蟋蟀又名「促織」,是勤勞的象徵,被視為能促使寄居家庭的人氣財氣興旺——在漫長的農業時代裏,民間文化對於安全和財富的長久企慕渴望,藉着蟋蟀這一特殊載體,組成了隱秘而又和諧的構型。

雄性蟋蟀好鬥,凡遇同類必競鬥不休,小孩子經常捕獲了蟋蟀裝在火柴盒裏,與小夥伴博戲為樂。這一沿襲千年的娛樂方式,曾衍生過許多相關的產業:各時期用象牙雕刻的蟋蟀籠,名窯燒製的精美蟋蟀罐,都記錄了古老遊戲的盛行。而蟋蟀因應節候氣溫變化的唱鳴,則為歷代文人墨客賦事狀物提供了重要的美學資源。從《詩經》:「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到壯志難酬的岳飛在《小重山》詞裏以「昨夜寒蛩不住鳴」起興,秋蛩唱鳴猶如一個用文字無法窮盡其義的隱喻性符號,形成了對哀傷語詞的放縱和催眠,也留下了供後世之人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

我幼時經常分不清蟋蟀與灶馬的區別,兩種昆蟲長得很相似,又都是在灶台附近出沒,我曾抓錯過灶馬去相鬥,遭到嘲笑。後來我才知道,灶馬不會相鬥,卻是個跳高健將,尤其小孩子用手去撲,眼看已經手到擒來,卻往往就在撲到前的一秒,被灶馬跳走逃脫。灶馬傳說是灶王爺的坐騎,灶王爺每年到天庭述職,就是乘騎灶馬前往。我雖然不信這些怪力亂神的說法,但是親眼看到過灶馬在灶膛裏的柴灰上留下的細微足印,後來學成語「蛛絲馬跡」,知道這個「馬跡」就是指灶馬的痕跡,本來很抽象的敘事頓然變得十分具化起來。

我想這也就是往前幾代人的幸運之處,仍然能夠根據自己的真實生活面貌,瞬間秒懂數千年前的造詞者的語言邏輯,並由此產生出一種跨越時空的愉悅。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ChEfztZafhfm0ZEkByvXVc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