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手术机器人上岗!已在大理完成20余台手术……

曾经觉得很遥远的

手术机器人

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并且在大理运用于临床

完成了20多台手术

近日

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省滇西中心医院)凤仪院区

一位新的“手术成员”

——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正式上岗

机器人如何做手术?

效果如何?

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探秘手术室:

机器人如何“执刀”?

提到机器人手术,你或许认为是单纯让一个机器人独立完成全程操作,然而,事实是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机器人的数字智能的“人机协作”。在手术中,机器人究竟是如何“执刀”的呢?小编带你探秘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省滇西中心医院)凤仪院区关节外科手术室……

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由导航控制系统、光学定位系统、机械臂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光学定位系统犹如“眼睛”、控制台充当“大脑”、机械臂则为“手”,构建了“感知—决策—执行”的智能化手术闭环。

手术前,医务人员将患者的CT数据输入导航控制系统,机器人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地精准规划,构建手术方案。这犹如建房子前请专业人员提前设计好契合自己需求的房屋图纸,行路前用导航规划一个最优的路线。此外,机器人系统还会进行手术规划预演,预测假体植入后的效果。

手术时,光学定位系统时刻监测患者关节和手术器械的微小移动,接收病人实体信息,反馈给控制台动态更新三维导航图。医生通过控制台确认操作指令,机械臂在立体定向边界保护下执行“毫米级”精度的截骨、假体植入等作业。

大理州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师赵永刚介绍:“机器人是‘死’的,但手术台是‘活’的。在机器人手术中,如果操作存在问题,机器会报警,而遇到医生觉得有不对的地方,也会实时灵活调整方案,实现了“医生主导、机器辅助”的理想模式。医生保留了全部的触觉感受和决策权,同时获得了机器提供的超强稳定性和空间约束能力。”

患者反馈:

术后效果如何?

大理州人民医院引进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自11月初开始投入使用,目前已为患者做了20多台手术。机器人手术对于关节外科而言是一种变革性的技术,可以个性化、精细化、智能化地完成每例手术,实现“0°偏差”安装假体、“毫米级”精度截骨、更小创伤,给患者带来更快速的康复以及更长的假体使用年限。

马美仙之前在外地医院做了左腿膝关节传统人工手术,这次到大理州人民医院做了右腿膝关节机器人手术,两次手术给她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次太轻松啦!做完手术第一天下午我就可以下床,两天腿就能弯曲,现在才几天我就可以不需要助行器的辅助,完全可以走来走去,恢复得又快又好。以前那次手术之后一个多月都丢不掉助行器,腿也差不多个把月才能弯曲。”

对于机器人手术,68岁的马美仙表示,没有顾虑、相信科学。而另一名患者及家属彭彦娟在手术前还是会有些担忧,术后的恢复情况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彭彦娟说:“之前还是担忧机器人没有人工做的好,医生们就给我们解释机器人比人工做得更精准,现在做下来恢复得很好。我母亲一瘸一拐十多年了,现在走起来很正常,也没什么顾虑了。如今科学非常发达,我们也是切身体会到了。”

重构手术台:

“数智骨科”引领未来

赵永刚初识手术机器人,是在2018年去上海进修学习时。他回忆,“当时我的师父说,‘十年以后,你一定会有机器人。’作为一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生,对机器人知之甚少,而且机器人的高成本也让我根本不敢想象会有这么一天。”而如今,7年之后,赵永刚已经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用机器人为患者做了20多台手术。

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引入,不仅是一台设备的更新,更是一次诊疗理念的深刻革命。赵永刚曾经对机器人手术的保守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以前手术单纯靠医生的临床经验,机器人的加入,让机器的精准性与医生的判断力完美结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数智骨科’建设。患者的反馈证明了一切。以后能用上机器人手术的我都会用上,也正在科室进行普及学习,希望大家都能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利好。”

放眼全省,鲜有将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常规用于临床的医院。大理州人民医院的这一实践,对患者而言,意味着更优的治疗选择;对医生和医院而言,是一次能力的赋能与飞跃;对大理及滇西地区而言,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技术标杆,为“健康大理”注入持续动能。

记者:迟晓娟 禹俊勋

编辑:迟晓娟 褚雪琴

责编:李婧

终审:赵正琳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G1wMcHat15Qr2e96j79d6O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