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Manus炒作深度揭秘】神话48小时:从涨停到跌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好几天」

【Manus炒作深度揭秘】神话48小时:从涨停到跌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好几天」

作者头像
AI研思录
发布2025-03-10 12:46:48
发布2025-03-10 12:46:48
183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AI研思录AI研思录

上周科技圈被一个叫Manus的AI产品彻底点燃了。朋友圈里到处是抢邀请码的哀嚎,二手平台甚至有人把内测码标价五位数。这个号称能帮你自动分析股票、筛选简历、制定旅行计划的“数字打工人”,一夜之间成了全民话题,这种“甩手掌柜”式体验,让早期用户惊叹“仿佛雇了个24小时加班的实习生”。但当我们掀开这场狂欢的幕布,看到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面照出整个AI行业焦虑的镜子。

要说清楚Manus到底怎么回事,得先看看它和ChatGPT这类聊天机器人有什么不同。

举个例子,你让ChatGPT分析某只股票,它最多给你写篇头头是道的分析文章。但Manus是真能打开浏览器查财报数据,调用Python库画走势图,最后生成带图表的PDF报告发到你邮箱——整个过程不需要你坐在电脑前盯着。这种“监工”式的体验,让不少试过的用户直呼“我也做领导了”。背后的技术说复杂也不复杂,本质上就是把三四个AI模块串成流水线:一个负责理解你要干什么,一个负责拆解成具体步骤,再有个专门调用各种软件工具干活的,最后还有个质检员检查成果对不对。

具体来说Manus的技术拆解:流水线AI如何实现“自主性”?

Manus的核心突破在于其模块化架构。与传统聊天机器人不同,它通过串联多个AI组件实现复杂任务:

  • 意图解析模块 :理解用户需求(如“分析某股票近三年走势”);
  • 任务拆解模块 :将目标分解为查财报、调用Python绘图、生成PDF等步骤;
  • 工具调用模块 :操控浏览器、代码库等软件执行操作;
  • 质检模块 :验证结果准确性并修正错误。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确实比只会动嘴的聊天机器人实用得多。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实用”上。我找几个内测用户要了真实案例:有人让它整理二十份会议纪要,结果把销售数据和研发数据混在一起;有人让它分析北京学区房价格,它居然把天津的房价数据掺了进去。团队公布的GAIA基准测试数据看着漂亮,可人类在复杂任务上的准确率是92%,Manus只有57.7%。这就像考试,100分的卷子考58分确实及格了,但真要把公司年报交给它分析,你敢闭着眼睛签字吗?

更让业内人士皱眉的是技术路线。Manus自己没从头训练大模型,而是把市面上现成的AI模型像拼积木一样组装起来。好比开餐馆的不用自己种菜养猪,直接买半成品加工。这么做当然见效快,两个月就能出产品,但护城河也浅。已经有工程师在GitHub上晒出仿制方案,用开源的LLAMA模型加上自动化脚本,三天就搭出个简化版。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区块链热潮,随便改个白皮书就能融资的时代。

说到钱,这场狂欢里最魔幻的要数资本市场。深圳有家做打印机的上市公司,就因为官网加了句“探索智能体应用”,股价连着三个涨停。北京某创投会上,十个创业者里有八个把PPT里的“大模型”悄悄改成了“智能体”。最会玩的还是二级市场,有公司把用了三年的客服系统改名叫“AI智能体解决方案”,市值瞬间涨了二十亿。这种狂热像极了2021年的元宇宙,只是这次连虚拟现实头盔都不用买了。

但普通用户关心的是更实在的问题。有个做HR的朋友算过账:招个月薪八千的助理,一年成本十万起步,还难免摸鱼犯错。如果用Manus,按团队暗示的每月三百订阅费,确实便宜。可要是筛简历时把985毕业的都误判成“缺乏实践经验”,或者写代码时漏了个小数点,这损失算谁的?杭州已经有律所开始研究AI用工的法律责任,毕竟之前有公司用AI裁员被罚过款。这就像当年无人驾驶刚出来时,人们争论事故责任一样,技术跑得比规则快太多。

开发者社区倒是热闹得很。有人在知乎直播用Manus自动回复女朋友微信,结果因为语气太官方被拉黑;有程序员试着让它改bug,结果旧bug没修好又添了新问题。这些翻车视频播放量比官方宣传片还高,评论区却分成两派:一派说这就是未来,一派说纯属炒作。有意思的是,骂得最狠的那批人,手机里都装着抢邀请码的倒计时APP。 这场狂欢里最清醒的可能是制造业老板们。东莞做模具的老王跟我说,他花二十万买的“智能体解决方案”,其实就是把原来的生产管理系统改了个名。问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弹弹烟灰:“客户来参观时总得有个新概念讲讲吧?”这话听着心酸,却道出个残酷现实:在太多领域,AI还是面子工程。就像公司前台摆的智能机器人,平时当花瓶,领导来了才开机。

现在Manus团队说要开源部分代码,这步棋走得险。好的一面是能快速建立生态,就像安卓系统那样吸引开发者;坏处是底牌亮出来,大厂分分钟能抄作业。听说百度内部已经有团队在拆解Manus的架构,阿里的工程师在朋友圈吐槽“又要连夜改方案”。这种贴身肉搏战,创业公司能扛多久真要打个问号。

夜深人静时我常想,Manus引发的这场躁动,到底在为什么而狂欢?是技术突破带来的兴奋,还是资本裹挟下的集体焦虑?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在二手平台卖邀请码的,很多是科技公司的员工。他们白天在公司加班开发AI,晚上倒卖AI产品的入场券,这种荒诞感像极了这个时代的注脚——我们既是技术的生产者,也是流量的消费品。

说到底,Manus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创业者对颠覆性创新的渴望,照出资本对风口的饥渴,也照出普通人面对技术洪流时的茫然。

Manus可能成不了下一个DeepSeek,但这场48小时的狂欢,已经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幕布上,泼出了一道抹不掉的油彩。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3-0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AI研思录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