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概览
高密度闪存时代,传统纠删码的“重建惩罚”正成为存储系统性能与可靠性的巨大瓶颈。当一块30TB的QLC SSD故障,您是否想过重建它需要读取多少数据?系统性能会如何急剧恶化?VAST Data的LDEC技术,并非传统纠删码的渐进式改良,而是一场范式转移。它如何通过“本地解码”颠覆性地解决读取放大,让QLC闪存真正走向主存储?本文将深入解析LDEC的架构奥秘,揭示其如何重塑数据韧性与存储经济性。
阅读收获
01
摘要
本文旨在对VAST Data的LDEC(Locally Decodable Erasure Codes,本地可解码纠删码)技术进行深度架构分析。分析表明,LDEC并非对传统纠删码(Erasure Coding, EC)的渐进式改良,而是一种根本性的重新架构。该技术专为解决高密度、低耐久性闪存介质(如QLC NAND)在传统EC下面临的严峻性能与耐久性瓶颈而设计。
核心研究结论如下:
02
传统EC的困境
为了深刻理解LDEC技术的革命性,必须首先审视当前存储行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难题:传统数据保护技术在大容量闪存时代已然触及其能力上限。
01
传统纠删码机制
传统纠删码,特别是里德-所罗门(Reed-Solomon)码,是现代存储系统中实现数据冗余和容错的核心技术。其基本原理可表示为模型:将一份数据分割成个数据块,并通过多项式计算生成个校验块。这个块被分散存储在不同的物理驱动器上。系统可以容忍最多个块(即个驱动器)同时发生故障而数据不丢失。
其恢复机制是关键所在。当一个数据块或校验块丢失时,基于里德-所罗门码的解码器必须读取该条带中至少个幸存的块。通过这些数据,解码器可以重建描述这些数据点的多项式方程组,进而求解出丢失块的内容。这一过程在数学上是完备的,但在物理实现上却隐藏着巨大的开销。
02
高密度驱动器时代的“重建惩罚”
随着SSD容量从几TB跃升至数十TB(如30TB的QLC SSD),传统EC的恢复机制引发了一场危机,通常被称为“重建惩罚”(Rebuild Penalty)。
这种状况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驱动器容量越大,重建时间越长;重建时间越长,系统处于降级状态的风险窗口就越宽;风险窗口越宽,发生第二次故障导致数据永久丢失的概率就越高。为了规避风险,管理员可能被迫采用更高冗余度的EC方案(如或),但这又会增加校验开销,降低空间利用率,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进一步加剧重建时的I/O负担。因此,使用高性价比、高密度的QLC驱动器与传统EC相结合的架构,在规模化部署时会产生巨大的运营风险和隐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初期的TCO优势。
03
架构基石:DASE与LDEC共生
LDEC并非一个可以简单移植的软件功能,而是与VAST Data独特的系统架构——DASE(Disaggregated, Shared-Everything)深度融合的产物。理解DASE是理解LDEC为何能有效运作的关键。
01
解构DASE架构
DASE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将传统存储系统的紧耦合形态进行解构:
02
DASE如何赋能LDEC的超宽条带
LDEC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使用极宽的纠删码条带,例如。这意味着一个数据保护条带由150个数据块和4个校验块组成,分布在154个不同的SSD上。
这种超宽条带在传统架构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单个控制器或节点的故障将影响条带中的太多元素,且重建惩罚会随着值的增大而呈线性增长,变得无法承受。然而,在DASE架构中,这成为可能:
DASE架构本身提供了一种架构层面的韧性。它将硬件故障的“爆炸半径”从整个节点或机箱缩小并分散到整个集群。一个D-Node的故障,从数据保护层的视角看,其影响被摊薄,严重性大大降低。这种架构韧性是实现低影响重建的先决条件,系统处理的不再是濒临崩溃的紧急事件,而是一项常规的、局部的维护任务。
Dave's point
DASE 架构的集群化优势,对部署规模有很大的要求,但同时也给存储系统足够的故障恢复阈。
03
LDEC条带布局可视化
下图表展示了DASE架构以及LDEC宽条带如何在其中分布:
04
LDEC与EC对比
本节将通过结构化的对比,直接回应关于LDEC与传统EC差异的核心问题。
01
理论鸿沟:全局解码 vs. 本地解码
02
技术参数对比表
下表从多个维度对两种技术进行了详细对比:
参数 | 传统纠删码 (例如 里德-所罗门码) | VAST Data LDEC (本地可解码纠删码) | 意义 |
---|---|---|---|
重建机制 | 全局解码:重建1个故障块,必须读取条带中所有$k$个幸存的数据块。 | 本地解码:重建1个故障块,仅需读取一个预先确定的、由少量数据块和校验块组成的微小子集。 | 从根本上将数据恢复的I/O模式从“暴力”读取转变为“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操作。 |
读取放大 | 极高。对于$k+p$条带,重建1个驱动器需读取$k$个驱动器的数据量(例如$8+2$条带为800%)。 | 极低。VAST声称其重建读取的数据量仅为传统方法的2-4%。I/O开销与故障数据量成正比,而与条带宽度无关。 | 大幅降低对前台应用的性能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SSD的磨损。 |
性能影响 | 严重且系统级。重建I/O风暴消耗大量网络、CPU和后端I/O,导致用户侧的延迟和吞吐量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持续恶化。 | 微乎其微且局部化。极低的I/O需求使重建可以作为低优先级后台任务运行,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 即使在多个并发硬件故障期间,也能保持一致和可预测的性能。 |
对QLC的适用性 | 差。重建时的高读取放大会对健康的QLC驱动器造成过度磨损,缩短其寿命,抵消其成本优势。 | 优秀。重建期间的最小化读取I/O保护了健康QLC驱动器的耐久性,使QLC成为主存储的经济可行选择。 | 在不承担耐久性和性能风险的情况下,解锁高密度QLC NAND的TCO优势。 |
条带几何形态 | 窄条带 (例如 $6+2$, $8+2$)。受限于单个控制器的“爆炸半径”和宽条带高昂的重建代价。 | 超宽条带 (例如 $150+4$)。由DASE架构赋能,并通过低影响的本地重建确保其安全性。 | 实现更高的存储效率(更低的校验开销)和对多个并发故障的更强抵御能力。 |
架构依赖性 | 可运行在单体、纵向扩展(Scale-up)或无共享(Shared-Nothing)架构上。 | 强依赖于分离式共享一切架构(DASE),以实现必要的超宽条带和故障域隔离。 | LDEC并非一个可移植的软件功能,而是一个整体系统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
05
LDEC重建详解
“部分数据提取”是LDEC技术最引人注目的特性,它准确描述了本地解码的实际工作流程。
01
LDEC重建流程详述
当一个数据块因SSD故障等原因丢失时,VAST系统的元数据服务能够立即识别出重建该块所需的“本地组”(locality group)。这个组由分布在其他驱动器上的特定数据块和校验块构成。
整个过程的I/O量和计算量都被严格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这解释了为何VAST声称其重建速度极快,且对系统性能影响甚微。系统恢复的粒度从“整个驱动器”细化到了“单个数据块”。
02
重建工作流对比(可视化)
以下Mermaid流程图直观地对比了两种重建方法的I/O和计算流程:
03
这是一项“新技术”吗?
对此问题的回答具有两面性:
这种实现打破了一个长期存在于存储系统设计中的固有权衡:过去,更宽的条带(空间效率更高)必然意味着更痛苦、风险更高的重建。LDEC则允许系统同时享有超宽条带带来的高空间效率和快速、低风险的局部化重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范式转变。
06
结论:启示与基础设施建议
对LDEC及其底层架构的分析揭示了其对现代数据中心战略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项技术特性,更是一种解决未来存储挑战的系统性方案。
01
核心发现
LDEC技术在DASE架构的支撑下,通过实现本地解码,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纠删码在面对大容量驱动器时的“重建惩罚”问题。这一组合拳式的创新,不仅化解了性能与可靠性危机,更关键的是,它为大规模采用高密度、高性价比的QLC闪存铺平了道路,从而重新定义了全闪存存储的经济性。这并非简单的功能优化,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设计哲学,重塑了数据保护、系统性能与硬件成本之间的关系。
02
可行性建议
对于负责企业IT基础设施战略的CTO、首席架构师和IT主管而言,LDEC的出现要求他们重新审视现有的评估框架和采购策略:
Check
延伸思考
Notice:Human's prompt, Datasets by Gemini-2.5-Pro-DeepResearch
#QLC大容量闪存生态 #VAST_Data
---【本文完】---
👇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文章,推荐PC端打开 💻(更新到 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