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ECOC 2025: 海思基于低损耗SiN-SOI平台的224 Gbps硅光MRM及540 Gbps异质集成TFLN调制器

ECOC 2025: 海思基于低损耗SiN-SOI平台的224 Gbps硅光MRM及540 Gbps异质集成TFLN调制器

作者头像
光芯
发布2025-10-13 11:26:40
发布2025-10-13 11:26:40
76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光芯前沿光芯前沿

在2025年欧洲光通信会议(ECOC)上,华为海思研究团队报道了两篇基于低损耗SiN-SOI平台的高速调制器成果。第一篇题目为First Demonstration of MRM on Low-loss SiN-SOI Platform for High-density and Low-power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的论文。该工作首次通过实验演示了一款基于低损耗SiN-SOI平台的O波段224 Gbps微环调制器(MRM)发射机。该技术方案凭借微环调制器的超紧凑尺寸与SiN波导的超低损耗特性(2dB/m传输损耗,0.5dB/facet单模光纤耦合),为高密度、低功耗短距离光互联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对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光通信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文章题目为Multi-functional Heterogeneously Integrated TFLN on Silicon Photonics Platform Enabling 540 Gbps/lane IMDD Transmission with 0.9 Vpp Driving Voltage,该工作基于TFLN-on-SiN-SOI 异质集成平台,融合 TFLN 的高调制性能与 SiN-SOI 的高集成度,实现C波段400 Gbps/lane(200 GBaud PAM4)驱动电压仅0.9 Vpp, 消光比4 dB;TDECQ=2.2 dB,BER=3e-4。540 Gbps/lane(180 GBaud PAM8)眼图清晰,线性度高,满足 20% SD-FEC 阈值。

◆ 224 Gbps硅光微环调制器

一、引言:光互联技术的需求与挑战

随着AI计算需求的快速增长,光通信技术在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及5G通信领域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高性能计算系统不仅需要承载超大容量的数据带宽,还需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实现超高互联密度,这对光器件的尺寸与性能提出了双重要求。

在硅光子器件中,微环调制器(MRM)因相较于MZM具备更紧凑的结构,近年来已成为光互联领域研究与商业化的核心热点。当前,数据速率突破200 Gbps的MRM频繁出现在各类研究报告中,成为行业内衡量高速光互联技术水平的标杆。

然而,在现有高密度互联场景中,激光的功耗在系统总功耗中占比显著,其功耗水平不仅取决于激光自身的壁插效率,还与从激光到硅光子芯片的链路预算直接相关。在成熟的传统硅光子平台中,耦合技术主要分为垂直光栅耦合器与边缘耦合器两类:其中垂直光栅耦合器的插入损耗(IL)约为2 dB/facet,边缘耦合器的插入损耗约为1.5 dB/facet。若计入输入与输出两个端面,两类耦合器将带来3-4 dB的额外插入损耗,这一损耗需通过提升激光功率来补偿,进一步加剧了系统功耗负担。

针对上述挑战,本文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低损耗SiN-SOI平台的MRM技术。通过将低损耗无源器件与224 Gbps MRM发射器相结合,构建了一套低功耗光互联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平台耦合损耗高、激光功耗占比大的问题。

二、低损耗无源器件:SiN-SOI平台的核心支撑

2.1 SiN材料优势与平台集成突破

氮化硅(SiN)材料相较于SOI具有三大核心优势:更低的传输损耗、更优异的温度稳定性,以及更高的光功率损伤阈值。但长期以来,高性能SiN与SOI平台的集成一直是行业内的技术难点。

本文提出的SiN-SOI平台成功突破这一限制,实现了超低损耗SiN无源波导与SOI平台的高效集成。其结构设计如图1(a)所示:在MRM发射器中,SiN波导专门用于光信号的耦合与布线,而Si波导则负责集成MRM与监测光电二极管(mPDs),两类波导各司其职,既保障了光链路的低损耗特性,又确保了调制与监测功能的完整实现。

2.2 无源器件的关键性能指标

在光通信常用的O波段,本文设计的高性能SiN单模波导实现了0.02 dB/cm的超低传输损耗,这一指标为全链路损耗控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匹配单模光纤(SMF)的光斑尺寸,研究团队对SiN边缘耦合器进行了精细优化。实测结果(如图1(b)、1(c)所示)显示,在1290 nm至1350 nm的波长范围内,对于TE模和TM模,单模光纤到硅光子芯片的耦合损耗均小于0.5 dB/facet,远低于传统耦合器的损耗水平。

此外,Si到SiN的过渡结构是SiN-SOI平台的关键连接组件,在1310 nm波长下,该过渡结构的插入损耗小于0.05 dB。基于上述无源器件的优异性能,整个光链路的低传输损耗得到了有效保障,为后续高速信号的稳定传输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MRM芯片设计与实测性能

3.1 芯片结构的精细化设计

本文提出的MRM芯片基于低损耗SiN-SOI平台完成设计与制造,其结构设计围绕“提升耦合效率、保障调制性能”展开:

- 采用跑道型微环结构:相较于传统圆形微环,跑道型微环能显著提升总线波导与微环之间的耦合效率,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 采用Add-drop微环架构:在芯片的输入端口与下路端口分别设置了两个mPD,可实时监测光信号的传输状态,便于后续性能校准与优化;

- 集成横向PN结与加热器:在微环波导内部设计了横向PN结,并对结区的掺杂浓度进行了优化,以提升电光调制效率;同时,在波导正上方集成了加热器,用于实现波长调谐,确保芯片能适配不同信道的工作需求。

3.2 芯片的实测性能数据

3.2.1 传输光谱特性

图2(a)展示了MRM芯片的实测传输光谱。结果显示,该MRM的自由光谱范围(FSR)约为9.2 nm,这一宽度可容纳8个信道间隔为200 GHz的光信号,具备支持波分复用技术的潜力,为提升系统带宽密度提供了可能。此外,器件的消光比(ER)约为19 dB,Q值约为3000,高Q因子体现了微环的窄带滤波特性与低损耗优势,进一步验证了SiN-SOI平台的低损耗特性。

3.2.2 电光带宽性能

通过在MRM芯片上施加不同反向电压,实测其电光(EO)效率约为20 pm/V,该指标反映了电压对波长调制的控制灵敏度,20 pm/V的效率意味着仅需较小的电压变化即可实现显著的波长偏移,有助于降低调制过程中的功耗。

在-1.5 V的反向偏压下,研究团队对MRM的电光带宽进行了测试(如图2(b)所示)。结果显示,在4 dB与6 dB的工作点下,芯片的3 dB电光带宽分别为59 GHz与51 GHz。这一带宽水平完全能够满足224 Gbps高速信号的调制需求,为后续发射器的高性能奠定了芯片级基础。

四、MRM发射器的系统级实验结果

为进一步验证MRM的实际传输性能,研究团队将MRM芯片封装为完整的发射机,并开展了系统级的性能测试

4.1 发射器的封装与配置

将驱动芯片与MRM芯片通过引线键合(wire bonding)的方式封装在评估板上,外部发射的射频(RF)信号通过连接器传输至DRV芯片,DRV芯片为MRM提供反向偏压与3 V的电压摆幅。

4.2 发射器的关键性能测试

4.2.1 RF性能测试

对发射器进行RF性能测试,测得其S21曲线如图3所示。由于研究团队对MRM与驱动芯片之间的电容负载匹配进行了优化,有效减少了级联过程中的信号反射与损耗,使得级联后的发射器整体带宽得到显著提升。实测结果显示,在4 dB与6 dB的工作点下,MRM发射机的3 dB电光带宽分别达到67 GHz与60 GHz,相较于单独MRM芯片的带宽进一步提升,为224 Gbps高速信号的传输提供了充足的带宽余量。

4.2.2 眼图性能测试

将高速PAM-4信号输入发射机,同时对包含电缆、连接器在内的链路RF响应进行了校准与预补偿,以消除链路损耗对信号质量的影响;输入光信号由O波段可调谐激光源提供,确保光源的稳定性。得益于光链路的低损耗特性,无需使用掺镨光纤放大器即可捕获清晰的调制光信号。实测眼图结果如下:

- 112 Gbps PAM-4信号(图4(a)):消光比(ER)为4.16 dB,发射机TECQ为2.14 dB,符号误码率(SER)为4.8e-4,各项指标均满足高速传输系统的要求;

- 224 Gbps PAM-4信号(图4(b)):消光比(ER)为3.2 dB,发射机TECQ为2.5 dB,符号误码率(SER)为2e-2。即使在224 Gbps的超高速率下,眼图仍保持清晰张开状态,验证了发射器的高速传输能力与稳定性。

五、系统功耗优化的量化分析

在多数基于MRM的低功耗收发器场景中,包含TEC的激光功耗占系统总功耗的比例较高,是制约系统能效的关键因素。结合已有研究数据,本文对系统功耗进行了量化分析:

- 针对基于<50 Gbps MRM的波分复用系统,外部光源能效约为2 pJ/bit;

- 针对基于112 Gbps MRM的CPO系统,外部光源的能效约为1.09 pJ/bit;

上述两类系统的总能效约为3-4 pJ/bit,其中光源能效占比约30%,是系统功耗优化的核心环节。

本文提出的低损耗SiN-SOI平台在链路损耗控制上具有显著优势:收发器的整个光链路涉及3个耦合接口(激光到硅光子芯片、硅光子芯片到光纤的调制信号输出、光纤到硅光子芯片的接收信号输入),该平台可实现整个光链路的总耦合损耗小于1.5 dB,相比多数传统耦合方案,损耗降低约3 dB。这意味着激光的传输功率分配可翻倍——无需提升激光的输出功率,即可实现相同的信号传输距离,进而使激光的能效提升100%;从系统层面来看,这一损耗优化可使全系统的能效节省约15%,为低功耗光互联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六、结论

本文通过低损耗SiN-SOI平台,在低功耗、高速光互联技术的发展中实现了显著突破。该平台具备超低插入损耗与高效耦合特性,成功支撑了224 Gbps MRM发射器的制备与测试。

从性能指标来看,该MRM发射器的带宽超过60 GHz,在112 Gbps与224 Gbps PAM-4信号下均能呈现清晰的张开眼图,充分验证了其高速数据传输潜力;从系统功耗来看,低损耗无源器件与高速MRM的结合,有效降低了激光功耗占比,使系统能效提升约15%。

这一技术方案凸显了在未来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等高密度互联应用中的巨大潜力,为构建更高效、更紧凑的光通信系统铺平了道路,也为后续硅光子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 540Gbps异质集成TFLN调制器

一、研究背景

AI数据中心光互连的技术瓶颈与需求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对高速、低功耗光传输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800 Gbps和1.6 Tbps以太网标准已通过多光纤或波长通道实现200 Gbps/lane的传输能力,但为进一步提升链路容量、降低单位比特功耗与成本,400 Gbps/lane技术正成为行业探索的核心方向。

在200 Gbps/lane技术体系中,硅光子(SiPh)平台凭借约50 GHz的调制带宽、单芯片集成8通道的能力,以及可依托成熟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实现量产的优势,获得了广泛关注。然而,纯硅调制器受限于等离子体色散效应的固有原理,在200 GBaud速率下面临带宽、半波电压(Vπ)与损耗之间的难以调和的权衡问题,无法满足400 Gbps/lane的性能需求。

薄膜铌酸锂(TFLN)调制器因具备超高调制带宽、低V_π与低光损耗的特性,被视为硅调制器的理想替代方案。但在现有技术路线中,各类TFLN光子平台多存在功能单一的局限——缺乏光收发器产品必需的高性能无源组件、与标准单模光纤(SSMF)匹配的低损耗光斑尺寸转换器(SSC)、片上mPD及低功耗稳定相移器,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场景。

为此,华为海思提出TFLN-on-SiN-SOI异质集成平台,融合TFLN的高调制性能与SiN-SOI平台的高集成度,填补400 Gbps/lane光互连的技术空白。

二、TFLN光子集成芯片(PIC)的结构设计与核心特性

TFLN-on-SiN-SOI平台以铌酸锂(LN)、硅(Si)、锗(Ge)和氮化硅(SiN)为关键光学材料,充分发挥各材料的性能优势,构建功能完备的光子集成芯片(PIC)。该PIC的核心结构包括混合Si-SiN-TFLN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ZM)、SiN SSC、Si热光相移器(TOPS)及片上Ge光电探测器(PD),各组件协同工作,实现高带宽、低损耗、低功耗的信号调制与传输。

2.1 芯片整体架构与功能分工混合

Si-SiN-TFLN MZM是PIC的核心功能单元,其内部集成高速TFLN相移器与低功耗Si TOPS:TFLN相移器负责射频(RF)信号调制,保障高速传输性能;Si TOPS则用于将MZM偏置至最佳工作点,解决传统LN调制器的直流漂移(DC-drift)问题。SiN SSC作为芯片与外部光纤的接口,实现光信号的低损耗耦合;片上Ge PD采用单片集成方式,无需后处理键合或离线探测器,简化封装流程并降低物料清单(BOM)成本。此外,平台还可灵活集成波分复用/解复用器(用于CWDM4、LWDM4应用)、可变光衰减器(VOA)及任意比例功率分路器等可选模块,进一步拓展功能边界。

2.2 核心组件的关键性能参数

(1)TFLN调制器:超宽频带与低反射特性

实测数据显示,TFLN调制器的3 dB电光(EO)带宽超过110 GHz,在C波段的差分半波电压为2.8 V,可满足超高速信号调制需求。同时,其S11参数在全频谱范围内低于-10 dB,表明RF反射极低,能有效保障RF链路的信号完整性;采用的差分驱动结构进一步优化了信号质量,同时降低了驱动电压需求。

(2)SiN SSC:低损耗与宽兼容性

SiN SSC在SCL波段100 nm波长范围内,对TE和TM模式的SSMF耦合损耗均约为0.6 dB,偏振相关损耗(PDL)低于0.05 dB,具备优异的偏振与波长不敏感性。这一性能优势源于其10 μm的大模场直径(MFD)——与SSMF的MFD高度匹配,而传统纯TFLN平台的SSC受限于制造能力与设计灵活性,MFD通常仅为2-4 μm,若要实现0.6 dB的低插入损耗,需采用极小的关键尺寸(CD),给LN制造带来巨大挑战,或依赖定制光纤,无法适配标准光纤接口。

(3)Si TOPS:超低功耗调谐

Si TOPS采用Si波导结构,利用Si的热光(TO)系数为LN的5倍这一特性,实现超高调谐效率。实测结果显示,仅需1 mW的电功率即可实现π相位偏移,调谐功耗可忽略不计,大幅降低了光收发器的总功耗。

(4)SiN-SOI-LN过渡结构与片上Ge PD

为解决LN波导与SiN-SOI波导之间的光互连问题,平台设计了绝热taper过渡结构,在100 nm波长范围内实现低于0.1 dB的过渡损耗,保障多波长应用的兼容性。片上Ge PD的单片集成不仅省去了额外的键合工序,还减少了离线探测器引入的信号损耗与延迟,当平台扩展至DR8、2XFR4等多通道应用,或实现单芯片集成收发功能时,这一优势将更为显著。

2.3 可靠性:突破传统LN调制器的稳定性难题

传统LN调制器普遍存在DC漂移问题,严重影响长期工作稳定性,而TFLN-on-SiN-SOI平台通过“TFLN MZM+Si TOPS”的协同设计,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验证平台可靠性,研究团队进行了四项严苛测试:高温工作寿命(HTOL)测试(125℃环境下施加2倍额定电压)、湿热(DH)测试(85℃/85%相对湿度,持续2000小时)、高温存储(HTS)测试(150℃,持续2000小时)及温度循环(TC)测试(-40℃至85℃,循环2000次)。

测试结果表明,PIC在所有工况下均保持稳定的相位特性,无性能劣化,满足工业级可靠性要求。

三、系统实验 setup 与传输性能验证

为全面评估TFLN-on-SiN-SOI平台的传输能力,研究团队搭建了完整的系统测试平台,并针对PAM4、PAM6、PAM8三种调制格式进行了速率与误码性能验证。

3.1 实验 setup 流程

在发射端,首先通过离线DSP生成长度为2^15的PRBS序列,经PAM-m编码后,采用预加重技术与滚降系数为0.1~0.2的升余弦(RC)滤波器进行信号优化,以适配高波特率信号的传输需求。优化后的信号通过高采样率数模转换器(DAC)生成差分电信号,无需额外电放大器,直接通过RF探针驱动TFLN PIC——此时,集成的Si TOPS将PIC偏置于正交工作点,确保调制线性度。

光信号路径中,1550 nm CW激光耦合进入PIC,经调制后的光信号由EDFA放大,再通过100 GHz光电探测器(PD)转换为电信号;转换后的电信号经110 GHz带宽的电放大器放大后,由高速ADC捕获,最终通过离线DSP完成信号处理,包括重采样、时序恢复、150抽头前馈均衡器(FFE)、带3符号记忆的Volterra非线性均衡器(VNLE)、1抽头最大似然序列估计(MLSE)及PAM-m解码。

3.2 关键传输性能结果

(1)400 Gbps/lane:200 GBaud PAM4调制在200 GBaud PAM4调制格式下,TFLN PIC实现了400 Gbps/lane的传输速率。此时,驱动电压仅需0.9 Vpp,即可达到4 dB的消光比(ER);经均衡处理后,计算得到的传输色散代价(TDECQ)为2.2 dB,比特误码率(BER)低至3e-4,显著优于同类技术的实测结果,且远低于KP4前向纠错(FEC)的阈值要求,展现出优异的信号质量与低驱动功耗特性。

(2)540 Gbps/lane:180 GBaud PAM8调制在更高阶的180 GBaud PAM8调制模式下,平台首次实现了540 Gbps/lane的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传输。实测眼图显示,信号眼图张开清晰,线性度高,BER满足20%软判决前向纠错(SD-FEC)的阈值要求,验证了平台在超高速场景下的应用潜力。

(3)其他调制格式的性能补充

对于190 GBaud PAM6调制,平台实现了458 Gbps的净传输速率,BER为4e-3,满足7%硬判决前向纠错(HD-FEC)阈值;在160 GBaud和180 GBaud PAM8调制下,净速率均接近450 Gbps,分别满足7% HD-FEC与20% SD-FEC的阈值要求,进一步证明了平台对不同调制格式的兼容性与适应性。

四、结论:平台的技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华为TFLN-on-SiN-SOI异质集成平台的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TFLN与SiN-SOI的高效融合,在技术层面呈现三大核心价值:其一,保留了TFLN调制器>110 GHz带宽、2.8 V差分Vπ的高调制性能,同时继承了SiN-SOI平台低损耗(SiN波导传播损耗<0.1 dB/cm)、高集成度的优势,且未劣化原有SiN-SOI组件的性能;其二,通过Si TOPS与片上Ge PD的设计,解决了传统LN调制器的DC漂移问题与封装复杂度问题,同时将调谐功耗降至1 mW/π,实现“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的协同;其三,0.6 dB的SSMF耦合损耗与标准光纤接口适配,为实际工程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在应用层面,该平台可灵活扩展至DR8、2XFR4等多通道场景,或实现单芯片集成收发功能,不仅能支撑下一代400 Gbps/lane光互连需求,还为未来1.6 Tbps、3.2 Tbps以太网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AI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等领域高速光传输的核心解决方案。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9-2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