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人月聊IT,今天这篇文章作为近期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学习笔记进行整理。这篇文章内容仅个人独立学习后的一些学习笔记总结,不一定对,仅为个人的理解记录,供大家参考。核心参考内容和书籍仍然是邓晓芒的翻译整理的《纯粹理性批判》和邓晓芒的康德哲学演讲录相关资料。
从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说起
要谈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又必须从传统的形而上学说起。
大家都知道,形而上学实际是哲学认识论里面核心的一个内容,即我们通过是世界或事件的观察,来抽象出具备普遍性的一般规律或原理。因此形而上学实际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因果原则,必然性原则,普遍性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你看到的某一个现象或事件,都存在导致这个事件的原因,原因最终导致了结果。同时你看到的某些事件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模型具体原理或规则下的必然发生,类似我们常说的一个物体从空中向下坠落者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某种原理下导致的必然,具备普遍性原则。
再回到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想。
即休谟的经验主义认为,我们所获取的所有知识都是后天通过感知获得的,来源于我们的经验,而非先天就存在的。不存在任何先天就存在的理性必然。经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比如我们对“红色”的认识,最初来自看到红色物体时的直接印象,后来通过回忆形成“红色”的观念。
那么对于因果原则,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的推断是基于经验的重复观察,而非逻辑上的必然性。比如A导致了B,我们可能仅仅是看到多次A导致B,就一定认为A是B发生的因,但是很可能仅仅是我们基于经验讲A和B习惯性的连接到了一起。包括对于必然性原则也是同样道理,很多仅仅是我们心理或经验上的联想,比如我们相信太阳明天会升起,是因为过去每天都看到太阳升起,这种预期是习惯性的联想,而非逻辑上的必然性。包括对于普遍性原则也一样的道理,我们很难通过经验获得普遍性。
当有了这些观点后,大家可以看到了,实际是动摇了形而上学的根基,或者说动摇了我们后续进行科学研究的根基。即普遍性的事物运作规律的得出无意义,这个才是最大的问题。

从纯粹理性批判的书名来说
正是由于休谟等经验主义哲学中对形而上学,包括因果论的怀疑或否定,才促使康德等哲学家重新审视知识的来源和可靠性。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书名中的“纯粹理性”和“批判”是理解其哲学思想的关键概念。
纯粹理性:是指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内容的理性,即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它与“经验理性”相对,后者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内容。康德关注的是纯粹理性在认识世界时的能力和局限性。因此纯粹理性具备前面形而上学他弄到的类似因果原则,普遍性原则和必然性原则。
批判:在这里不是指批评或指责,而是指一种哲学上的分析和审查。康德试图通过批判来确定纯粹理性在认识世界时的有效范围和能力,以及它可能陷入的错误和幻相。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有以下背景: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论:18世纪中叶,理性主义者如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认为理性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标准,而经验主义者如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则主张感官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双方争论不休且都走入了极端,理性主义发展到莱布尼茨、沃尔夫时形成独断论,经验主义发展到休谟则形成怀疑论,康德试图调和二者的矛盾。
对形而上学的反思:当时的形而上学屡遭失败,存在诸多问题,如人们盲目相信理性的力量是万能的,未对理性应用的范围和权限做出清晰评估和界定,导致人类理性不自量力地试图认识如宇宙全貌等无法经验的事物,从而产生幻相和知识混乱,康德想要为形而上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真正的科学。
自然科学的发展需求:牛顿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知识的可靠性却受到了休谟等人经验主义观点的挑战,康德认同牛顿物理学的有效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哲学工作为自然科学提供合法性依据,确保科学知识的可靠性。
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推动了人类理性的发 展,但康德认为人类对理性的理解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提升,他希望通过《纯粹理性批判》来促进人类理性的成熟和启蒙进程。
而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解决休谟经验哲学中的以下问题:
归纳问题:休谟认为从有限的个别经验推导出普遍规律的归纳推理缺乏正当性,如我们无法从太阳每天升起的经验推导出太阳明天必然升起的结论,康德则试图为这种归纳推理提供合理的解释和依据,以确保科学知识和日常经验的可靠性。
因果性问题:休谟否定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性,认为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只是基于习惯性的联想,而康德则要重新确立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他认为因果性是人类知性的一种先天范畴,是认识事物的必然性联系,从而为科学知识的因果律奠定基础。
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问题:休谟的经验主义否定了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可能性,认为知识只能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内,而康德则要探讨知识何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认为数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就是先天综合判断,这种判断既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又能提供新的知识内容,从而解决了休谟对知识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质疑。
对形而上学的冲击:休谟的怀疑论对传统形而上学构成了极大冲击,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康德则试图通过批判哲学来重新审视和确立形而上学的界限和基础,他区分了现象界和物自体,认为形而上学只能研究现象界,而不能涉及物自体,从而为形而上学的重建提供了可能。
先验感性和先验知性
康德的先验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先验感性、先验知性和先验辩证法。先验感性涉及时间和空间,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先天形式,为感性经验提供框架。先验知性则通过12个范畴,如因果性、必然性等,对感性经验进行逻辑加工,赋予其普遍性和必然性,形成有意义的知识。先验辩证法关注理性层面,试图超越经验范围进行形而上学思考,但容易陷入逻辑矛盾,如二律背反。这三部分在认知过程中是递进关系:感性提供素材,知性进一步加工,理性则试图进入更高层次的思考,但受到一定限制。
基于上面的观点,我再展开做下理解和解释。
注意先验包括了上面三个方面的内容,先验感性是形成经验的基础,先验知性是形成知识的基础。
我们身体的各种感知器官,对外在的事物进行感知,形成对事物现象的理解。比如你看到一张桌子,或者你看到小孩踢了足球后导致足球运动。所有你看到的现象都不能脱离空间和时间,空间时间就是先天存在的而不是后天经验获得的。
注意广义的知识实际包括了经验和知识。我们感知到的现象,通过文字或语言对其进行了定义,形成了基础的命题,这个本身也是知识,这个知识可能是一张感知,直观的经验理解。
那么我们如何将经验转变为真正的知识呢?
这就涉及到先验知性,简单来说就是康德提出的十二范畴,包括了质的范畴,量的范畴,关系的范畴,模态的范畴。康德将范畴定义为纯粹知性概念,它们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不依赖于经验而存在。范畴的主要功能是将感性直观的杂多材料统一为有序的认识对象。没有范畴,我们就无法形成关于对象的概念和判断。
而十二范畴最核心的仍然是关系,或者说因果原则。或是说范畴的本质是逻辑,包括亚里士多德谈到的四因说和形式逻辑的内容都体现在了十二范畴中,包括在里面你可以看到黑格尔后续进一步系统化的辩证逻辑的影子也在里面。
注意康德认为十二范畴的基础逻辑,特别是因果逻辑,仍然是先天性存在的理性,而非通过后天经验获取到的。这是后续很多进一步推论的基础。因此叫先天理性没有问题。




那么我们得到的知识究竟是什么?
事物感知+先验感性(空间时间)+先验知性(十二范畴)
注意如果知识本身就是思维或认知,或者我们谈到的认识论的画,这和我前面谈到的思维=空间+时间+逻辑的理解完全是一致的。简单的个体感知加空间时间很可能得到是经验直觉,只有增加了逻辑内容后才能够形成真正有用过的知识。
接着再来理解先验辩证论。
从上面可以看到知识是经验而来的,经验+逻辑最终形成了知识。或者我们应该理解知识叫有限必然,而非绝对必然,你不能脱离经验来谈知识,如果脱离经验谈知识就容易将知识绝对化或必然化,就会陷入二律背反的矛盾。
例如,用因果范畴去追问宇宙是否有起点,会发现既无法证明宇宙有起点,也无法证明其没有起点,从而产生矛盾。先验辩证法的作用正是揭示这种矛盾,提醒我们先验知性的范畴只能在经验范围内有效,不能随意扩展到经验之外。它并非修正先验知性在经验内的功能,而是划定了其适用的边界,防止其滥用导致的逻辑混乱。
最后再谈一个关键问题。
在我们谈佛学的时候谈到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缘起性空,即你看到的事物都是感知器官最终呈现给你的,很可能不是事物本身的样子。而康德的哲学也提到了现象和物自体两个关键概念。
即现象是我们通过感官和知性所感知到的事物,是经过时间和空间的先天形式以及知性范畴加工后的结果。而物自体是事物本身的真实状态,独立于我们的感知和认知结构。康德认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因为我们无法超越我们的认知框架去直接感知它。
康德提出现象和物自体,认为我们后天的知识形成是基于现象进行的抽象和理解,而非事物本身,其目的是否仍然是让形而上学的道理上说得通。因为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但无法解释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理性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但容易陷入独断论,缺乏经验基础。这也是康德哲学调和的关键内容,即康德认为知识既依赖于经验,又依赖于先天的理性结构。这样,既保留了经验的基础,又赋予了知识普遍性和必然性。
最后简单总结

简单总结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仍然是在调和独断论和怀疑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解决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先天理性和后天经验知识的关系问题,解决知识的适用性问题等。
我在前面写过很多谈知识管理,谈思维相关的文章,实际上这部分内容进一步阐述了知识的形成,经验和知识的关系,知识形成的核心是底层逻辑,输入是基于空间时间的经验感知。
虽然对康德哲学理解还很肤浅,但是基于前面的理解重新构图如上面。
从上图也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知识的形成和转化过程,后天的知识和先验的感性知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先验的感性是形成经验,而先验的知性是形成知识,同时由于经验本身来源于知识,知识来源于感知后的现象,因此知识不能脱离经验而独立存在,这样知识就没有了支撑的前提,这也是为何后面又增加了先验辩证对其进一步约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