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太空的向往甚至可以追溯到一些神话故事,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中国也发射了很多的神舟系列,就在11月4日,神舟十八安全的着陆,就在大家欢呼雀跃的时候。
有关于一些航天的话题也有很多的讨论度,其中不少人发现神舟十八的航天员在顺利的出舱之后却不能够站立,要知道美国早在四十年前的时候航天员出舱就可以站立,难道这个其中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技术?中国没有追上这样的差距吗?
宇航员着陆
载人航天,并非简单的太空旅行,它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火箭发射、轨道运行只是其中一部分,而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才是对航天科技的终极考验。在飞船着陆前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对航天员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
在飞船返回地球的时候是要经历“脱轨”,就是脱离原本的轨迹,贴合地球的轨迹这样才能更好的返回,回家之路的设定是需要强大的发动机推进力和精准的姿态控制,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飞船迷失方向,甚至坠毁。
着陆
在这个阶段,航天员要全神贯注,时刻留意飞船的各项数据,随时准备好应对任何突发状况。接下来,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完成使命后将消失在茫茫宇宙中,返回的飞船则会和航天员们一起进入大气层。
在这个阶段,返回舱会和大气层强烈摩擦,温度会变得非常高,舱体表面甚至会被烧成红色。返回舱在返程中还会穿过“黑障区”,这段时间会失去与地面的联系,航天员和地面上的工作人员都会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
宇航员
通讯恢复后,返回舱会先打开降落伞,然后启动反推发动机,最后实现平稳着陆。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员不仅要完成一系列精确的操作,还要承受很大的过载压力。
从太空的失重环境到地球的重力环境,这种急剧转变对人体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为航天员落地后的“躺平”埋下了伏笔。
太空,一个充满神秘和挑战的领域,却并非人类宜居之地,因为太空的重力环境和地球是不一样的,失重的环境对于适应地球重力的人类来讲是会造成一定影响的,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对肌肉和骨骼系统的损害。地球上,重力帮我们保持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
没有重力的作用,肌肉和骨头的“使用”和地球不一样,长时间的处于这样的环境,一些身体机能也会倒退,就算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时,虽然会锻炼身体,也不能“抵消”失重带来的影响。
航天员
在太空中,人体会发生很多变化,不只是肌肉和骨头会受影响,心脏和血管也会有变化。要知道地球的重力对于人的身体循环也是非常重要的,血液在其帮助之下游走在身体的各个角落。失重的 情况则恰恰相反,血液并不会在全身游走,相反大多集中在上半身。
长期这样,心脏可能会变弱,血管也容易出问题。想象一下,一位在太空中生活了几个月的航天员,突然回到地球,他的身体就像一台许久未用的机器,需要时间重新启动和调整。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会遇到肌肉减少、骨头变脆和心脏功能下降等问题。
航天员挥手
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立即站立行走,无疑是加重身体负担,甚至可能导致骨折、晕厥等意外情况。
宇宙辐射对于人类的影响也是无法预计的,要知道地球的大气层和磁场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的屏障,阻挡了大部分宇宙射线。在失去地球屏障的保护后,航天员随时会受到高能粒子的冲击。这种辐射可能会伤害细胞,提高患癌症和白内障的风险。
宇宙辐射
太空飞行还会打乱航天员的生物钟,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在太空中,昼夜更替的节奏消失了,航天员每90分钟就会经历一次“日出”和“日落”。这种不规律的光照会扰乱他们的生物钟,导致失眠、疲劳等问题。
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工作环境也会给航天员带来心理压力。他们离开了家人和朋友,跟外面的世界联系不多,难免会觉得孤单和焦虑。太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多,而且我们还有很多没弄明白的地方。
模拟
每一次载人航天任务,都是一次宝贵的科学实验,通过对航天员身体数据的监测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并开发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和训练方法。
航天员从太空回来后,重力的不断转换,让他们看上去非常的虚弱,长期在失重环境下,肌肉赫和骨骼甚至是心脏的供血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站立行走,很可能会导致骨折、晕厥等意外情况。
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地面人员会把他们从返回舱里扶出来,然后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和护理。中国的航天员出舱时是躺着的,而美国早在40年前航天员们出舱的时候大多都是尝试走出去。
锻炼体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技术更先进,而恰恰反应了当时对太空环境影响认识的不足。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对太空生理学研究的深入,美国也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转而采用更安全的“躺平”方式。
“躺平”出舱,并非简单的偷懒或是作秀,而是基于科学的考量,是对航天员身体状况的尊重和保护。这显示了中国航天对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航天医学的发展。
宇航员无法站立
从杨利伟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如今的神舟十八号任务,中国航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逐步完善了航天员的返回和康复流程。
杨利伟返回地球后,就曾经出现过身体不适的症状。这也让中国航天的科研人员意识到了航天员健康保障的重要性,大家开始更加用心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躺着出舱
此后,中国航天逐步建立了完善的航天医学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航天员的康复训练计划。美国的航天发展也走过了一段类似的路。
刚开始在探索宇宙的时候,对于一些环境问题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考量,尤其是对于宇航员身体的影响,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美国也逐渐意识到“躺平”出舱的重要性。
美国也无法站立
返回地球并不意味着航天员任务的结束,相反,这只是另一个挑战的开始——漫长而艰辛的康复过程。这段时间,航天员们在进行“逆向训练”,主要是为了让他们重新习惯地球的重力,恢复身体的各项功能。康复训练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航天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失重对身体造成的损伤,需要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来弥补。如果没有专业的康复训练,航天员可能难以恢复正常生活,甚至会留下终身的后遗症。
康复
康复中心在航天员返回后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航天员在这接受全方位检查的同时,也为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方案。
这个计划通常包括体能训练、物理治疗、心理辅导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航天员从身体到心理都得到全面的恢复。体能训练在康复过程中特别重要。长期在太空中,航天员的肌肉会变弱,骨头也会变松,心肺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媒体报道
康复中心会提供各种器材,比如跑步机、力量训练器和自行车,帮助大家逐步恢复肌肉力量、耐力、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性。
物理治疗师会为航天员进行按摩、拉伸、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治疗,帮助他们缓解肌肉疼痛、僵硬,提高关节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身体的恢复。
航天员
返回地球后,航天员可能会感到失落、焦虑,甚至出现抑郁症状。这跟他们从特殊环境回到日常生活,需要重新适应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有关,也跟太空任务期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有关。心理医生会与他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重拾信心,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航天员的“躺平”出舱,并非简单的姿态,它背后承载着科学的严谨、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他们的成功,都让人类离太空更近了一步。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航天员们将能够在更安全、更舒适的环境中完成太空任务,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更大的贡献。
太空中
人民资讯:太空星愿航天知识|为什么航天员从太空回来出舱后要坐轮椅
极目新闻:太空视角下的航天员如何保持健康?一文了解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返回后身体康复还要面临哪些挑战?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