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Science:相互连接的大脑的涌现特性

Science:相互连接的大脑的涌现特性

原创
作者头像
悦影科技
发布于 2023-01-04 03:00:20
发布于 2023-01-04 03:00:20
3170
举报

大脑连接不仅仅是大脑区域之间的信号传递。行为和认知通过皮层区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这需要通过紧密连接的网络将本地和远程区域整合在一起。大脑连接决定了大脑的功能结构。活体大脑连接成像为识别认知神经生物学背后的驱动因素提供了机会。物种之间和人类之间的连通性差异进一步加深了对大脑进化和不同认知特征的理解。脑病理通过断开连接放大了这种变异性,从而导致认知功能的解体。长期症状的预测现在优先基于大脑断开。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将重塑我们的大脑地图,并挑战现有的大脑模式。

新的想法往往是通过思想之间的密切交流而产生的。因此,这些思想并不仅仅属于这些个体的思想,而是他们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产物。整合背后的概念来自于紧急主义,它假定整体是部分之外的东西,任何复杂的系统都不能通过仔细的分析来理解;然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与孤立的组成部分的特性一样被考虑。在神经科学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功能是大脑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新特性。因此,特定功能的大脑活动涉及几个大脑区域的整合工作。白质连接通过相互连接大脑区域来支持这种整合(图1)。随着皮层扩张,这些连接已经进化为保持遥远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连接支持局部、叶内和叶间的联系、投射和半球间的连接回路。这些回路通过将许多大脑区域串在一起来创建网络,以精心协调的连接来指挥大脑交响乐,这些连接具有可变口径和根据其功能角色量身定制的髓鞘形成。

图1 与其他经典模型相比,整合大脑模型具有优越的灵活性,例如简化的语言模型

1. 测量活体大脑的连通性

今天,大脑区域之间的连接在活着的人脑中使用神经成像方法进行非侵入性测量,揭示了它们的结构(即轴突束)和它们的功能(即区域活动的同步)在结构上,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沿轴突方向的水扩散,并可以推导出诸如轨迹(即束图)、密度、口径和弥散等属性。在功能上,可以通过测量远区活动之间的相干性来推断大脑区域之间的通信,主要是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应用于fMRI的数学模型可以估计通信强度(即功能连通性)或方向性(即有效连通性)。因为同时发射的区域连接在一起,测量区域之间的通信可以显示它们的连接,尽管这些区域并不总是直接连接。

2. 大脑连接的整合功能作用

然而,大脑连接不仅仅是大脑区域之间的信号传递。连接可以放大或减少大脑信号,并决定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具体来说,在小组和个人水平的任务中,休息时的大脑区域之间的同步通信及其活动之间存在相似性(图2A)。仅根据脑白质束的皮层投射,也有可能预测在发育中的大脑中某个功能将在何处出现。例如,后者已被证明用于识别视觉词形区域,甚至在获得识字能力之前。通常,大脑连接的主要趋势捕捉了大脑功能的空间组织。如果一个大脑区域失去了连接,它剩下的树突和突触就会被修剪,神经元就会枯萎或死亡因此,该区域的网络在功能上[即连接障碍]和结构上(即断开)被破坏,不再能发挥作用。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离散,证明了连接在维持远端大脑区域的完整性及其功能方面的至关重要性。最后,通过手术交换感觉皮层之间连接的动物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白质连接在大脑功能组织中的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具体来说,将视觉输入强加于听觉皮层,会改变其获得与正常视觉行为相关的视觉皮层的许多细胞结构和功能特性。

这表明,细胞的特性是通过它们与大脑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的连接来调节的,而且,那些大脑功能是这些整合机制的新特性。因此,正如之前的假设,这些证据表明,大脑连接支持决定大脑功能和认知的潜在机制。

这种从考虑孤立区域转向考虑整合解剖功能网络的转变导致了关于其白质连接的功能激活的重新评估。因此,最高分辨率的神经束图揭示的大脑连接可用于系统地破译人类激活网络,并在最近导致了第一个功能性白质图谱。该图谱通过fMRI和弥散数据的统计关联来识别结构连接的大脑区域的联合贡献或整合(图2B)。结果还揭示了左半球和右半球功能的已知粒度(即细节水平)之间的左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反映了一种认识论上的不平衡(即,我们对左半球的认知比右半球了解得更多),导致了一种发表偏倚,并引发了对右半球进行更专注的认知探索的必要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右半球被认为是次要或非显性的半球。维持脑功能偏侧化的机制与半球间连接有关。一些皮质区域在认知功能如语言、感知和行动、情感和决策方面表现出增加的功能不对称。这些皮质区域通过胼胝体与对侧半球的连接较少(图2C)。

DWI揭示了胼胝体的结构随着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大脑大小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轴突传导特性可以改变,轴突口径与半球间传导速度相关(图2D)。此外,在跨物种的半球间和半球内连接之间存在着连接数量的权衡。综上所述,这些研究表明,在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扩大可能导致了功能偏侧化,以避免胼胝体不成比例或跨半球传导过度延迟

图2 通过大脑连接的功能整合是决定大脑功能的潜在机制

3. 通过连接映射进化

由于结构连接可以用来破译大脑的功能组织,因此,为了了解人类的独特性和进化机制,多项研究对不同的灵长类物种进行了比较。例如,人类的语言能力与左半球弓状束的异常扩张相似(图3A)。白质束(如弓状束或胼胝体)的解剖学描述允许提取跨物种的相应连通性特征。

这个比较点允许计算物种大脑之间的变形场(图3B)。这些变形场定义了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比较研究认为,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并解释了在进化过程中保留特定功能的原因。最近的比较工作揭示了大脑区域系统发育组织的第一个全面地图。

这种比较神经成像的技术进步将使有针对性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将人脑机制与其系统发育机制相匹配。这些进展也可能有助于发现和模拟动物的神经保护机制,这可能会转化为改善人类疾病模型和治疗方法。

例如,额顶叶断连是持续性视觉忽视障碍非常敏感(85%)和特异(95%)的生物标志物。大多数患有这种视觉缺失的人都无法从视觉忽视中恢复过来,而患有同样的视觉缺失的猴子则会在几天内恢复过来。因此,猴子有一种独特的机制,可以促进大脑的恢复。然而,这一机制尚未被确定,其对人类的可翻译性需要探索。比较研究的一个常见局限性是每个物种使用的大脑数量很少(通常少于10个),这无法完全捕捉到个体间的差异。虽然连接变化的数量(即大小)与大脑大小成正比,但其变化模式在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之间是相似的。因此,最近进化的大脑区域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而进化较老的大脑区域往往更稳定。因此,大脑连接的种内变异性可能是我们理解进化机制的一个新维度(图3C)。

图3 连通性揭示了大脑进化的机制

4. 连通性揭示了个体间的差异性

这种连接可变性,或神经可变性,对我们的个体至关重要。我们所知道的,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交流,都归功于大脑的综合机制。因此,为了理解我们身份的起源,我们需要在个人层面上破译大脑区域之间的连接是如何协调我们的大脑功能的。因此,从功能连接中获得的大脑区域之间的通信强度可以预测任务期间大脑激活的个体差异(图2A)。初步工作已经在健康志愿者中创建了与行为和认知相关的大脑功能连接模式指纹[即基于连接体的预测模型]。这些连通性的指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定的,并且能够非常准确地预测流动智力和创造力。这些与认知的相关性也延伸到特定大脑连接结构的差异[见图4A和(37)]。例如,较强的左弓状神经束似乎有助于学习新单词。这些差异影响健康的大脑功能,并延伸到神经发育、精神和神经症状的严重程度。发育中的大脑连接模式有助于诊断神经发育性学习缺陷。在神经学上,更强的弓状束有助于中风后的恢复,而其退化与症状严重程度的增加有关。在首次将失语症(即语言障碍)描述为一种断开连接综合征150年后,这些观察结果导致了新的解剖-认知模型。

由于环境和学习诱导的可塑性机制,连通性概况可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发生变化,导致越来越不同的分子和环路水平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数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内发展。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读写能力,它改变了大脑视觉和听觉系统之间的联系,即使是在晚年获得的。

事实上,可塑性机制会限制基于大脑连接指纹的长期认知预测。重要的是,虽然识别预测性生物标记物具有改变个人和人群健康的巨大潜力,但它也面临根本的伦理风险和道德挑战(例如,治疗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预测大脑疾病或根据恢复预测中止治疗)。

总的来说,这些最近的研究提出了证据,证明新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功能可以通过大脑区域之间的连接相互作用的微小变化而产生

5. 通过断开连接而产生的功能解体

大脑相互作用的严重中断[即连接中断]表现为继发于病理,并可诱导持久的功能性症状。例如,视觉和语言网络之间的脱节会导致无法补救的失读症[即无法阅读]。虽然先进的神经成像可以识别断连,但这些方法还没有系统地应用于临床领域。因此,需要使用来自最高分辨率数据集的连接先验知识(DWI或fMRI)来估计脑损伤后的断开情况,以可靠和统计地绘制断开与症状之间的关系。这样做,就有可能重新评估脑网络中的经典临床神经解剖现象,并了解连接对功能实现的关键贡献。这些新方法甚至可以证明,神经科学中最著名的病例中的临床解剖损伤研究可以扩展到断开范式。这个新范式显示了健康人群中被认为功能性参与情感和决策(Phineas Gage)、语言产生(Louis Victor Leborgne)和陈述性记忆(Henry Molaison)的网络(图4B)。

因此,对大脑连接的考虑似乎使健康志愿者的脑损伤研究与功能神经成像相协调,并就大脑过程的解体提供了更全面的临床表现生物学解释。此外,大脑断开结果通常比单独的病变定位具有更高的解释能力。

断开框架最近已扩展到整个大脑,以提供与特定大脑断开相关的症状的第一张临床地图(图4C)。因此,如果大脑连接的测量被转化为个性化神经科学的先进标准操作程序,重点关注康复,支持症状恢复的预测,同时为药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这将被证明是有益的。所提出的证据表明,理解大脑的关键在于多个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了解大脑结构(而不是阶段性的、与任务相关的)相互作用的最佳指南是它的连接基础设施。

图4 大脑功能因断开而解体

6. 我们该何去何从?

尽管目前在估计大脑连通性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新的挑战已经出现,只能依靠协同努力来解决。首先,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测量健康人脑中神经连接的激活程度。相反,最近的间接方法在统计上将皮层的功能信号投射到白质上。这些间接方法依赖于大脑区域之间连接的群级概率的先验知识。然而,无论用于构建这些先验数据的数据集质量如何,轴突的直径为1至6微米,常规神经成像在体内的最低分辨率为1mm³,死后的最低分辨率为200微米。同样,单突触连接区域同步延迟2 - 3ms,导致高频同步。然而,标准的功能连接依赖于时间分辨率最多为1秒的采集。因此,在估计纤维群的方向和估计大脑区域之间的通信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似,为准确估计连接组(即全脑连接)留下了改进的空间。也迫切需要补充的方法来提供一个实用的金标准和一种经过验证的验证方法,类似于用于细胞结构测量和皮层厚度的BigBrain模型。非神经成像方法可能会让我们更接近这个目标。例如,高级偏光成像或基于nissl的结构张量可以从死后组织中估计轴突方向。然而,这些死后方法仅限于二维(2D)平面内重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产生与BigBrain相当的整个3D人脑。

初步研究已经表明,这种尝试在猕猴身上是可能的,并且在人类身上的努力正在进行中。未来的进展将作为改进结构和功能连接方法的基石。这些新的数据集可以验证当前神经生物学的近似值,如轴突直径、神经突密度、髓鞘形成的程度、信息流或神经成像得出的全脑水平的突触复杂性。这一步骤对于确保连通性矩阵可靠地转化为临床领域并导致治疗干预的进展至关重要。展望未来,我们需要通过开发专用软件来巩固这些新概念,这为我们提供了额外的资源来加强我们的观察。

例如,这些发展将包括可以在相同的潜在空间中表示高维数据的工具,这些工具可以跨尺度(细胞、体素、电路)、跨物种(猕猴、黑猩猩、人类)和跨成像方式(追踪、束成像、偏光成像)表示解剖信息,同时考虑个体水平上的神经可变性以捕捉因素相互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人员应该建立专业的网络,整合想法,并公开分享数据。

总之,这些努力将推动大脑连接研究整合各种成像模式(如功能性白质),制定新的框架(如神经可变性),并促进我们对大脑发育和进化的理解(比较神经成像和神经生态学)。这一共同努力将推动我们目前的前沿,并导致先进的神经成像方法、个性化解剖模型和临床影响。

因此,这将需要一个人的综合系统(研究联盟)来破译我们所有人体内的这个复杂系统,并发现大脑的涌现特性。

参考文献:The emergent properties of the connected brain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Brain:楔前叶的功能
计算方法和神经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改进了我们对楔前叶的理解。虽然以前认为楔前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视觉处理区域,但由于在这个深层区域缺乏局灶性病变,以及对其真正的潜在解剖结构的了解不足,楔前叶在复杂认知功能中的重要性以前不太为人所知。幸运的是,最近的研究揭示了该区域结构和功能连通性的重要信息,这些数据为楔前叶在健康和病理状态下的重要性提供了更详细的机制理解。通过改进的静息状态功能MRI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基于楔前叶与大尺度脑网络的功能关联,可以更好地理解楔前叶的功能。近年来,双默认模式网络系统在支持情景记忆和心理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解释;然而,一种新的“旁扣带”网络,它是更大的中央执行网络的一个子网络,在自我差异过程和相关精神症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澄清。重要的是,对扣带皮层内外楔前叶结构连接的详细解剖研究表明,存在大的结构白质连接,这为该区域的结构-功能意义及其与大规模大脑网络的关联提供了额外的意义。总之,楔前叶的结构-功能连接提供了可以模拟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的核心要素。
悦影科技
2023/09/22
5950
双相情感障碍的异常子网络和hub连接:多中心图论分析
神经影像学证据提示双相障碍(BD)的结构网络水平异常;然而,由于样本量的限制和临床异质性的限制,目前的文献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的结果。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109名BD1型受试者和103名精神健康志愿者的结构和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了横断面多中心研究,以评估BD患者神经解剖学连接障碍的程度。全脑指标、基于排列的统计数据和高度连接节点的连通性被用来比较双相障碍患者与对照组的网络级连通性模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BD组表现出较长的特征路径长度、弱连接的左额颞网络和增加的富俱乐部连接障碍。我们的多位点研究揭示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感和奖励网络连接障碍,并可能指导全球更大规模的研究,以了解人类大脑结构如何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
悦影科技
2023/06/26
3110
Biological Psychiatry:胎儿脑网络的发展:与常见神经疾病的相关性
人类胎儿以及早产儿的磁共振成像、组织学和基因分析方法为产前大脑发育的阶段过程提供了见解。对出生前微观和宏观脑网络发育理解的增加,激发了人们对理解产前大脑发育与常见神经疾病的相关性的兴趣。关于宫内大脑对环境、可塑性窗口以及涉及大规模网络连接中断的儿童期疾病的产前起源的敏感性,存在大量的问题。许多现有的关于人类产前神经发育的文献都来自横断面或案例研究,这些研究不能解决出生前大脑发育中个体差异的纵向后果。本文将:1)详细介绍研究人类产前大脑的具体方法,2)总结人类产前神经网络的大规模发展,整合各种实验方法的研究结果,3)探索早期发育大脑的可塑性以及产前易感性的潜在性别差异,以及4)评估将特定的产前大脑发育过程与儿童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异常神经连接形式联系起来的机会。本文发表于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
用户1279583
2022/02/28
7710
Biological Psychiatry:胎儿脑网络的发展:与常见神经疾病的相关性
大脑半球间交流:关于偏侧化脑功能的见解
摘要:表面上看,脊椎动物大脑的两个半球几乎完美对称,但多个运动、感觉和认知系统表现出深刻的侧化组织。重要的是,两个半球通过多个连合纤维(胼胝体等)相互连接,这些白质束穿越大脑中线,实现跨半球通信。跨半球通信被认为在大脑功能侧化的出现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使用现代神经科学方法(如遗传标记、大规模神经元活动记录、时空精确扰动和行为定量分析)在啮齿类动物和其他模型物种中对跨半球通信最新进展的理解。这些发现表明,大脑功能侧化的出现不能完全用静态因素(如遗传变异和结构性大脑不对称差异)来解释。此外,左右半球之间依赖于学习的非对称相互作用塑造了大脑功能的侧化。
悦影科技
2024/09/06
1820
幻听中语言网络、听觉网络和记忆网络的交互障碍
听觉言语幻觉(AVH,也就是幻听)在精神病患者中出现,但也作为其他病症的一种症状,甚至在健康人中也存在。目前关于AVH起源的几种理论趋于一致,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语言、听觉和记忆/边缘网络具有特殊的相关性。然而,这些理论与实验证据间的统一性是缺失的。也就是说,影像学发现的证据是零散的,并未与系统的理论之间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来支撑或者反对某种理论。
用户1279583
2020/02/24
1.5K0
NC:结构连接组学的遗传结构
摘要:由髓轴突形成长程连接,使远端大脑区域之间能够快速通信,但遗传学如何控制这些连接的强度和组织仍不清楚。我们对206名参与者的扩散磁共振成像束得出的26333种结构连接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每种测量都代表了一对皮质网络、皮质下结构、皮质半球内部之间的髓鞘连接密度。在Bonferroni校正后,我们确定了30个独立的全基因组显着变异,用于研究的测量数量涉及髓鞘形成(SEMA3A)、神经突伸长和引导(NUAK1、STRN、DPYSL2、EPHA3、SEMA3A、HGF、SHTN1)、神经细胞增殖和分化(GMNCs、CELF4、HGF)、神经元迁移(CCDC88C)、细胞骨架组织(CTTNBP2、MAPT、DAAM1、MYO16、PLEC)和脑金属转运(SLC39A8)。结构连通性测量是高度多基因的,估计有9.1%的常见变异对每个测量具有非零影响,并表现出负选择的特征。结构连通性测量与各种神经精神和认知特征具有显着的遗传相关性,表明连通性改变变异往往会影响大脑健康和认知功能。在成人少突胶质细胞和多种胎儿细胞类型中染色质增加的区域,遗传性富集,表明结构连接的遗传控制由对髓鞘形成和早期大脑发育的影响介导。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不同的神经发育途径对白质结构连接进行普遍的、多效性的和空间结构的遗传控制,并支持这种遗传控制与健康大脑功能的相关性。
悦影科技
2024/06/14
2140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年轻后代的脑网络在富人俱乐部和结构-功能耦合方面受到遗传影响
当前生物精神病学的一个紧迫问题是阐明导致主要精神疾病表现的大脑发育模式,其中一个很有价值的范例是对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风险增加的年轻人研究。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可由遗传介导,从而使这些疾病患者的后代也成为了高危人群。除了遗传倾向外,父母患有精神疾病也会增加儿童期环境压力,从而进一步增加患精神疾病的风险。确定这些高危后代的精神障碍可能有助于阐明在已确定的疾病中观察到的大脑异常的发育起源,并有助于制定旨在改善或预防精神病的早期检测和干预策略。
用户1279583
2021/04/23
1.2K0
BRAIN:离散结构网络是帕金森病人冲动和赌博失范的神经底物
帕金森病是当前最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神经变性除了导致患者的运动障碍以外,对其高级认知功能也有一定损害,其中对帕金森病人的奖赏系统的研究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有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冲动性可能是由于对奖励的错误评估或抑制不当选择的失败而导致的。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神经网络构成了这些认知操作的基础,但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网络及其与冲动的个体间差异的关系的研究却很少。
用户1279583
2020/02/24
6550
Brain:多种神经发育障碍的共同神经基础
神经发育障碍是根据不同临床综合表现进行分类和研究。然而,神经发育合并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表明跨诊断的共性可能比目前所认识的要大。核心-外围模型认为,核心感知和运动区域内的大脑区域彼此的连接,要比多模态关联的灵活外围区域更紧密。该模型可以作为理解正常发育和临床疾病中神经数据的框架,有助于解释神经发育障碍的合并症以及个体认知系统之间竞争处理的优势和劣势。
悦影科技
2023/06/28
2060
Brain:结构连接预测脑深部电刺激治疗Tourette综合症的临床效果
深部脑刺激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疗法,以治疗严重的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选择病例;然而,患者的反应是多变的,并且没有可靠的方法来预测临床结果。这项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与抽搐和共病强迫行为改善相关的刺激依赖的结构网络,比较不同手术目标之间的网络,并确定连接是否可以用于预测临床结果。多部位患者队列(n = 66)苍白球内肌(n = 34)或丘脑中央内侧部(n = 32) 双侧植入的激活组织体积被用于生成概率性纤维束追踪以形成规范的结构连接体。纤维束追踪图用于识别与抽搐或共患强迫行为改善相关的网络,并预测整个队列的临床结果。然后,相关网络被用来生成“反向”示踪图,以划分所有患者的刺激总量,以确定需要瞄准或避免的局部区域。结果表明,苍白球内区与边缘网络、联想网络、尾状核、丘脑和小脑的连通性与抽动症状的改善呈正相关;该模型预测了临床改善评分,并且对交叉验证是稳健的。与后腹侧苍白球相比,内侧前苍白球附近区域与正相关网络的连通性更高,与该图谱重叠的组织激活体积与抽搐改善显著相关。丘脑中央内侧,与感觉运动网络、顶叶-颞-枕神经网络、壳核和小脑的连接与抽搐改善呈正相关;该模型预测了临床改善评分,并且对交叉验证具有鲁棒性。丘脑前部/外侧中央内侧区域与正相关网络的连通性更高,但与该图谱重叠的组织激活量并不能预测改善。对于强迫性行为,两个目标都显示与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和扣带皮层的连接与改善呈正相关;然而,只有中丘脑地图预测了整个队列的临床结果,但该模型对交叉验证并不稳健。总的来说,结果表明,刺激部位的结构连接可能对调节症状的改善很重要,而且参与抽搐改善的网络可能因手术靶点的不同而不同。这些网络为潜在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可用于指导导联的放置和刺激参数的选择,以及细化神经调节治疗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靶点。
悦影科技
2022/03/18
3800
大脑是什么样的网络?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由白质网络连接,白质网络由锥体细胞的有髓轴突组成。这个网络是一个神经网络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的表征体现在网络的结构、节点的模式和连接上?或者它是一个通信网络,同一个物理基质每时每
悦影科技
2022/06/05
4510
Science Avances:缺失的第三维度—白质BOLD信号的功能相关性
磁共振成像(MRI)的血氧合水平依赖性(BOLD)信号之间的相关性被用来推断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但它们无法描述白质是如何参与大脑网络的。最近,有证据表明,白质中的BOLD信号可以被可靠地检测到,并受到神经活动的调节。我们引入了来自每对灰质(节点)和白质束(边缘)的BOLD信号之间的三方相关性(连接),以定义通过每个白质束的配对灰质连接。例如,使用来自公开数据库的MRI图像,我们发现三方连接受到年龄的影响。通过整合来自白质的功能MRI信号作为网络分析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脑功能描述。
悦影科技
2024/07/09
1240
大脑网络结构、功能和控制的物理学
大脑的特点是结构连接的不同模式支持无与伦比的认知能力和广泛的行为。新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允许全面测绘这些模式。然而,一个基本的挑战仍然是理解大脑的结构线路是如何支持认知过程的,这对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在这里,我们回顾了最近应对这一挑战的努力,利用物理学的直觉、模型和理论,跨越统计力学、信息论、动力系统和控制等领域。我们首先描述了在空间嵌入和能量最小化的约束下,以结构布线为例的脑网络架构的组织原则。然后,我们调查了大脑网络功能模型,规定了神经活动如何沿着结构连接传播。最后,讨论了脑网络控制的微扰实验和模型;它们利用信号沿结构连接传输的物理学来推断支持目标导向行为的内在控制过程,并为神经和精神疾病的基于刺激的治疗提供信息。本文发表在Nature reviews Physics杂志
用户1279583
2022/02/28
1.1K0
大脑网络结构、功能和控制的物理学
功能连接作为框架来分析脑环路对fMRI的贡献
近年来,功能性神经成像的研究领域已经从单纯的局部化研究孤立的脑功能区域,转向更全面地研究功能网络中的这些区域。然而,用于研究功能网络的方法依赖于灰质中的局部信号,在识别支持脑区域间相互作用的解剖环路方面是有限的。如果能绘制大脑各区域之间的功能信号传导回路,就能更好地理解大脑的功能特征和功能障碍。我们开发了一种方法来揭示大脑回路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功能连接体Functionnectome。Functionnectome结合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功能信号和白质回路解剖,解锁并绘制出第一张功能性白质地图。为了展示这种方法的通用性,我们提供了第一张功能性白质图,揭示了连接区域对运动、工作记忆和语言功能的共同贡献。Functionnectome自带一个开源的配套软件,并通过将该方法应用于现有的数据集和任务fMRI之外,开辟了研究功能网络的新途径。
悦影科技
2022/05/04
4540
基于人脑连接组学将疾病症状映射于脑网络
脑损伤常常会带来一些疾病症状,同时一些精神性疾病也往往难以找到明确的结构损伤部分,因此传统的将神经症状映射到特定区域的局灶性脑损伤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种局限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许多神经学和精神病学症状更接近于是由处在一个连接不同区域的网络所支撑的。基于这样一种趋势,来自哈佛医学院和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Department of Neurolog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Beth Israel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的Michael D. Fox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文对这一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用户1279583
2019/08/29
9890
精神分裂型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连接的改变
背景:精神分裂型指的是在一般人群中低于临床阈值的精神分裂样特征。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发展被假设为从最初的脑连接断开和脑连接补偿共存到脑连接失代偿的演变过程。
悦影科技
2022/09/30
4900
Nature子刊:基于多模态研究的面孔识别网络的构建
面部处理支持我们识别朋友和敌人、形成部落和理解面部肌肉组织变化的情感含义的能力。这一技能依赖于大脑区域的分布式网络,但这些区域如何相互作用却知之甚少。在这里,作者将解剖学和功能连接测量与行为测定相结合,创建一个面部连接体的全脑模型。本文分析了关键特性,如网络拓扑结构和纤维组成。作者提出了一个有三个核心流的神经认知模型;沿着这些流的面部处理以平行和交互的方式发生。虽然远距离白质连接通道很重要,但面孔识别网络主要是短距离白质纤维。最后,本文提供的证据表明,众所周知的面部处理的右侧偏侧来自于大脑半球内和半球间的连接不平衡。总之,人脸网络依赖于高度结构化的纤维束之间的动态通信,从而支持行为和认知的连贯的人脸处理。这篇文章发表在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r杂志上。
用户1279583
2020/02/27
1.7K0
Neuron:大脑功能连接的信息交流决定了电刺激在大脑皮层的传播
灰质区域之间的交流支撑着大脑功能的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对20个医疗中心共550人进行29,055次单脉冲直接电刺激(平均每个受试者87±37次电极接触)后获得的颅内脑电图记录,研究了人脑的区域间通信。我们发现网络通信模型——基于扩散核磁共振推断的结构连通性计算——可以解释焦点刺激的因果传播,以毫秒时间尺度测量。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我们表明,一个包含结构、功能和空间因素的简洁统计模型可以准确而稳健地预测脑刺激的全皮层效应(来自医疗中心的数据R2 = 46%)。我们的工作有助于网络神经科学概念的生物学验证,并提供了连接组拓扑如何塑造多突触区域间信号的见解。我们期望我们的发现对神经通讯的研究和脑刺激范式的设计有一定的启示。
悦影科技
2024/01/05
2230
为建模做准备的人脑结构连接矩阵
人脑代表了一个复杂的计算系统,它的功能和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聚焦于脑组织和活动的独立属性的神经成像技术来测量。我们捕获组织的白质纤维扩散加权成像获得使用概率扩散束造影术。通过将纤维束造影的结果分割成更大的解剖单元,就有可能推断出系统这些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该管道产生了一个结构连接矩阵,其中包含了所有区域之间连接强度的估计。然而,原始数据处理是复杂的,计算密集,并需要专家的质量控制,这可能会让在该领域经验较少的研究人员感到沮丧。因此,我们以一种便于建模和分析的形式提供了大脑结构连接矩阵,从而被广泛的科学家社区使用。该数据集包含大脑结构连接矩阵,以及潜在的原始扩散和结构数据,以及88名健康受试者的基本人口学数据。
悦影科技
2023/01/25
8150
Cerebral Cortex|认知和基于结构协方差结构形态连接的性别差异:来自UK Biobank大样本量的证据
摘要:有证据表明,在特定领域的认知存在性别差异,女性通常在言语记忆方面表现出优势,而男性往往在空间记忆方面表现得更好。大脑连通性的性别差异得到了充分的记录,可能为这些差异提供了见解。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大型健康样本的认知和结构协方差的性别差异,作为形态测量连通性的指标。正如预测的那样,女性表现出更好的言语记忆,而男性表现出空间记忆优势。女性也表现出更快的处理速度,在执行功能上没有观察到性别差异。相对于女性,男性表现出更高的整体效率,以及更高的两个半球的区域协方差。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性别和认知差异如何与图形论方法衍生的形态测量连通性相关。
悦影科技
2024/03/21
2260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Brain:楔前叶的功能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