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未来
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推动了对未来人工超级智能体(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ASI)安全挑战的深层审视。ASI一旦出现,其对全球关键数字基础设施、信息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的潜在威胁,构成了当代科技治理的核心命题。一种观点认为,超级智能体凭借其认知能力对物理空间和赛博空间的全面掌握,能够轻易瓦解人类构建的任何防御体系。这种论调将智能本身视为人类权力的基础,并由此推断,面对远超人类的智力,任何既有或新设的限制都将形同虚设。
本文基于安全工程的系统性实践,提出一个核心假设:设计出针对恶意、软件驱动型ASI的实用且可靠的安全防护机制是可行且合理的。这种防护体系的构建,根植于科学与工程领域已知的基本限制,这些限制构成了即便超级智能也无法逾越的屏障。论证过程旨在建立AI安全社区对失控威胁的关注,并与长期致力于系统化安全保障的安全工程界建立桥梁,共同探索具有可信保障的防御策略。(本深度分析基于的原始报告全文及相关技术洞察,可以从走向未来【https://t.zsxq.com/xpWzq】知识星球中获取。)
安全工程是一门关乎系统在恶意、错误或意外面前保持可靠性的构建学科。当代安全系统的有效性,取决于防护措施相对于潜在攻击者的能力和动机。在信息安全领域,防护往往体现为基于数学和计算限制的技术与流程控制。
构建ASI安全协议,必须分解并重构安全工程的核心要素:原理、原语、协议、实践和威胁模型。
ASI的威胁模型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其能力极限。对ASI而言,其能力必须受制于已知的物理定律和理论数学。本文基于既有研究,重点探讨三大类可作为安全信任基础的科学与工程限制。
计算复杂性理论为构建ASI安全原语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ASI的智能虽然卓越,但其行动必然受限于其可支配的计算平台的现有能力和可用资源。加密系统被设计为即使面对ASI拥有的可观计算能力,也无法在有意义的时间窗口内被实际破解。一个良好实现的加密方案,本质上是通过计算的不可行性来拒绝ASI对信息的访问。这种机制依赖于有限的硬件、软件和算法的协调调度,本身即构成了一种约束。在实际工程中,无论是采用更长的密钥长度,还是预先部署抗量子加密算法,都是在不断推高ASI攻击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成本。
信息论原理提供了约束ASI信息获取与传播能力的理论基础。核心前提是:ASI无法对不存在或未被获取的信息进行推理。这种限制被操作化为物理隔离机制。气隙(Air-gapping)通过彻底切断计算系统之间的物理或网络连接,实现了信息的完全隔离。法拉第笼(Faraday Cages)则通过物理屏蔽,阻断电磁信号的传输,排除了通过无线侧信道获取信息的可能性。数据二极管通过物理机制将信息流限制在单向,切断了任何潜在的数据回传路径。这些原语有效地将ASI的行动置于理论上的信息流动界限之下,为其引入了显著的操作摩擦。
ASI作为一个虚拟实体,在物理环境中产生作用必须通过做功来实现,而热力学定律约束了做功所需的能量及其速率。防御策略可以利用这一限制,通过强加物理工作来增加攻击摩擦。若关键信息储存于物理上隔离的设备中,ASI必须通过说服人类或驱动机器人操作才能接触目标。物理定律也限制了物质移动和资源调配的速度。任何需要依赖物理过程的攻击,都将受到速率限制。这种机制有效地将防御重心从软件层面扩展到物理世界,为防御者争取到识别和反制的时间。
除了计算、信息和物理环境等硬性约束外,ASI在认知层面的知识确定性也构成了重要的安全原语基础。当代大语言模型(LLM)作为ASI的雏形,其固有缺陷之一便是幻觉(Hallucination)和知识陈旧。作为高级工程师和资深专家,王文广先生在其著作《知识增强大模型》中深刻阐释了这些特性:大模型基于概率建模和联想机制,其输出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在关键决策中可能表现出事实性错误和逻辑跳跃。这种内在的不可靠性,虽然是其灵活性的来源,但却是安全工程中需要极力规避的风险点。
因此,为了构建一个可信赖的ASI防御协议,必须引入能够提供知识确定性和可追溯性的机制,以对抗ASI潜在的认知不稳定性。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 KG)技术的应用正是解决之道。王文广指出,知识图谱能够提供知识的确定性和一致性、知识来源可追溯、以及可解释与可追溯的演绎推理能力。这些特性使知识图谱成为安全协议中至关重要的逻辑约束原语。通过将关键的安全规则、系统架构信息和操作逻辑以结构化的知识图谱形式嵌入到ASI的决策环境中,可以有效限制其行动必须基于可验证的、确定的知识进行推理,从而极大地缩小ASI利用创意和非确定性来寻找攻击向量的空间。这种知识约束原语,构成了对抗ASI的认知层面攻击的有力补充。
欢迎对人工智能前沿架构、AI芯片设计与安全攻防感兴趣的同仁,加入走向未来【https://t.zsxq.com/xpWzq】知识星球,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超算能力、计算复杂性原语和知识增强等前沿话题。
任何可靠的安全协议都必须建立在对威胁的明确界定之上。安全工程要求我们对ASI的能力进行梯度划分,从而针对性地构建防御措施。
级别 | 能力描述 | 对应攻击范例 |
|---|---|---|
1级 | 有效扩展知识 | 应用已存储的密钥解密数据 |
2级 | 运用创意解决问题 | 发现新的哈希碰撞以破坏数字签名 |
3级 | 进行范式内的新科学研究 | 发现新的经典算法高效破解公钥加密 |
4级 | 发展全新的、未知的科学范式 | 发现量子力学般的新范式,实现高效因数分解 |
5级 | 违反基本限制的已知约束 | 破解格式正确的一次性密码本 |
ASI安全协议的构建要求对行动者、知识、行动和目标进行严格定义。协议设计不追求绝对安全,而是通过原语的层叠应用,实现两个关键防御目标:
通过引入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等机制,大模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与人类价值的对齐程度,但这种对齐依然是概率性的、可被规避的。因此,协议的最终目标是迫使ASI放弃确定性、隐蔽性高的技术攻击路径,转而依赖具有显著失败风险的高成本、非确定性方法。
一个核心的创新性观点在于,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不应被视为安全漏洞的必然来源,而应被视为蓄意的、高成本的防御侧信道。
在ASI的威胁模型中,人类是ASI影响数字系统最有可能的载体,但这是一种高度不确定而非确定性的攻击向量。安全实践可以利用人类的不确定性来强化防御。例如,实施多方共享秘密(shared secret schemes)机制,要求多个人类参与者协作才能绕过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攻击中断,并触发防御者采取更激进的反制措施。
这种将人类作为有意引入的摩擦的做法,本质上是将ASI的攻击转化为一种内部威胁。针对内部威胁,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工具和制度,可以有效降低ASI劝说成功的可能性。协议设计的目的,是迫使ASI放弃确定性、隐蔽性高的技术攻击路径,转而依赖成本高昂、成功率低的人类社会工程学攻击,这被视为防御者在战略上的胜利。
通过一个简化的公钥加密通信场景,可以具体演示安全协议如何针对不断升级的ASI威胁进行加固。
针对3级威胁(范式内新研究,如远程射频侦测),防御者需要从计算约束转向物理约束。协议实践必须包括:将敏感操作置于法拉第笼屏蔽的安全飞地中;采用光纤而非无线传输通道以规避TEMPEST侦测;并考虑切换到对称密钥加密。
针对4级威胁(颠覆科学范式,如量子计算突破),防御者必须诉诸理论上不可破解的信息论原语。采用一次性密码本(OTP)作为加密原语,其密钥必须是真随机且通过带外物理介质共享。此外,协议必须引入人类作为物理守卫和授权者:OTP密钥的访问被置于安全飞地内,并要求多方秘密共享(Multi-Party Secret Sharing)方案,即多个人类参与者必须协作才能重构密钥。任何一个参与者的拒绝都可能导致防御者采取反制行动。
这种加固后的协议,通过融合了理论上不可破的信息论原语(OTP)与高成本、高不确定性的物理和人为实践,即使在ASI具备颠覆性科学能力的假设下,仍能维持其作为可靠防御壁垒的有效性,将破解成本推高至实际不可承受的范围。
本研究论证了安全工程的方法论能够为人工超级智能时代的防御体系提供一个实用、可靠的框架。核心在于:ASI的能力即便达到超级智能级别,其行动终将受制于宇宙的基本科学和工程限制,包括计算复杂性、信息论和热力学原理。通过将这些基本限制转化为安全原语,并通过协议设计和人类驱动的实践进行层叠,防御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攻击成本、延长反应时窗,并引入显著的失败概率。
我们强调,安全协议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完美安全,而在于系统性地强加成本,否决确定性攻击向量,并为人类防御者争取识别和响应的机会。
未来的工作必须重点放在从概念论证转向形式化与严谨的工程实践:
安全工程和AI安全研究的结合,是构建未来数字世界弹性与可靠性的必然选择。利用科学约束设计安全协议,是人类在智能竞争中实现自我保障的根本途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