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KLEIYN:一种具有主动腰部关节的四足机器人,用于运动与爬墙

KLEIYN:一种具有主动腰部关节的四足机器人,用于运动与爬墙

作者头像
一点人工一点智能
发布2025-11-26 16:05:20
发布2025-11-26 16:05:20
400
举报

编辑:陈萍萍的公主@一点人工一点智能

摘要: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KLEIYN的新型四足机器人,其具备主动腰部关节,能够在复杂地形中进行运动并实现垂直墙面的攀爬。研究背景源于当前四足机器人在动态运动和适应性控制方面的进展,尤其是在强化学习(RL)的推动下,机器人已能应对多种地面条件。然而,在具有显著高度变化的崎岖地形中,垂直运动能力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KLEIYN通过引入腰部关节和准直驱关节,结合接触引导课程学习(CGCL)方法,成功实现了在宽度为800至1000毫米的墙面上的烟囱式攀爬,平均速度达到150毫米/秒,比传统机器人快50倍。此外,论文还表明,腰部关节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在狭窄墙面的跟踪性能。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507.06562

项目地址:https://keitayoneda.github.io/kleiyn-chimney-climbing/

引言

近年来,四足机器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高功率、低减速比电机的应用以及基于强化学习的统一运动控制方面。这些进展使得四足机器人在不平坦地面、斜坡和滑动表面等复杂环境中表现出色。然而,大多数现有机器人仍局限于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能力不足。尽管存在一些专门用于攀爬的机器人,但其结构通常过于专用,难以兼顾水平运动。

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开发具有主动腰部的四足机器人KLEIYN,实现运动与攀爬的双重功能。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机器人的机械设计、学习方法的提出、攀爬行为的实现以及腰部关节效能的验证。

相关工作

2.1 腿式机器人的墙面攀爬

墙面攀爬通常分为两类:面攀爬和烟囱式攀爬。面攀爬机器人依赖于抓握墙面的凸起部分,例如LEMUR 3、SCALER和LORIS,但它们无法在光滑墙面上操作,且抓握机构会妨碍正常行走。相比之下,烟囱式攀爬通过双脚对墙面的推力实现攀爬,与行走机制更为一致,因此更适合兼具行走与攀爬的机器人。目前,唯一实现烟囱式攀爬的腿式机器人是六足机器人SiLVIA,但其速度慢、控制依赖预设轨迹,且缺乏躯干关节,限制了其在窄墙上的攀爬能力。

2.2 腿式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近年来,基于强化学习的控制方法显著提升了四足机器人的运动性能。例如,Hwangbo等人通过仿真训练实现了在多类地形上的统一控制。此外,通过随机化模型参数和引入外部扰动,增强了系统对建模误差和干扰的鲁棒性。课程学习策略通过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如台阶高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学生学习和非对称演员-评论家方法进一步利用仿真中的可用信息,提升了真实世界中的适应性和控制稳定性。

四足机器人KLEIYN的设计

3.1 机械结构概述

KLEIYN是一款具有13个自由度(DOF)的四足机器人,每条腿3个自由度,躯干1个自由度。机器人重18公斤,体长760毫米,站立高度400毫米。躯干由前体连杆和后体连杆组成,通过腰部关节连接,实现俯仰轴弯曲。腿部设计基于开源金属四足机器人MEVIUS,采用准直驱关节,减速比为1:10,最大扭矩25 Nm。表I对比了KLEIYN与现有机器人的物理参数。

3.2 腰部关节设计

腰部关节采用俯仰轴旋转设计,通过机加工铝件构成框架,并通过预模拟应力分析验证其强度。为提高刚性,采用双支撑结构,电机输出通过1:9减速齿轮传递至旋转轴,实现准直驱配置,便于仿真到现实的转移。

3.3 电机扭矩适用性评估

攀爬运动所需扭矩远大于行走。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图4-(a)),假设机器人质量为20公斤,忽略腿部质量,脚部受力均匀分布,摩擦系数为0.8。利用雅可比矩阵计算关节扭矩:

计算结果表明,存在一条曲线C(图4-(c)),在该曲线上布置脚部位置可使最大扭矩保持在10 Nm左右。考虑到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负载集中,选择最大扭矩约为20 Nm的电机。腰部关节需承受双腿的合力,因此其扭矩容量约为单腿关节的两倍。

基于强化学习的运动控制

4.1 控制框架

控制框架基于非对称演员-评论家方法(图5),演员负责基于局部观测生成动作,评论家利用仿真中的全局信息进行价值估计。动作空间为关节位置目标,通过PD控制器转换为扭矩输出。仿真训练使用Isaac Gym,通过随机化摩擦系数、质量和惯性矩等参数增强鲁棒性。

4.2 墙面攀爬学习

4.2.1 接触引导课程学习(CGCL)

为引导机器人学习支撑动作,论文提出CGCL方法,通过逐渐改变墙面过渡区域的曲率,从平滑曲线过渡到垂直墙面。初始阶段使用曲率半径r=0.3米的椭圆弧,逐步减小至r→0,实现完全垂直攀爬。同时,增加墙面粗糙度以提升适应性。

4.2.2 学习环境

仿真环境中设置宽度900–1100毫米的墙面,随机化摩擦系数(0.7–0.95)、链路质量和惯性矩,并引入随机速度扰动和外部力/扭矩。机器人初始位置为站立姿势(pz=0.4米),墙面高度4米。成功攀爬(pz≥3米)后重置位置,提高训练效率。

4.2.3 观测定义

演员观测包括角速度、重力方向、关节角度与速度、参考速度等;评论家观测额外包括距离、法向量、关节扭矩、全局状态、物理参数和外部力/扭矩。机器人原点设于髋关节,姿态为前后体连杆的平均方向。目标速度在0.0–0.6 m/s范围内随机指定。

4.2.4 奖励函数设计

奖励函数鼓励机器人跟踪目标速度、保持水平姿态、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和关节超限。具体奖励项包括速度跟踪、姿态保持、接触惩罚、关节限位惩罚等,通过指数函数和二次项组合形式定义。

实验

5.1 仿真中的墙面攀爬

5.1.1 多宽度墙面攀爬

在750、900、1100毫米宽墙面上进行攀爬实验,目标速度0.5 m/s。机器人通过交替执行支撑相和摆动相实现攀爬,在摆动相转换时产生显著向上速度,表明其利用反冲力。即使在未训练的750毫米墙面也能成功攀爬,显示策略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5.1.2 CGCL的有效性

通过改变参数r进行训练评估,发现在r=0.3–0.26米时模型能成功学习攀爬,r≤0.22米时完全失败,表明CGCL有效且存在阈值约在r=0.25米。

5.1.3 腰部关节对跟踪性能的影响

对比有无腰部关节的模型,发现带腰部关节的模型在窄墙上跟踪性能更优,速度变化更剧烈,反冲利用更充分。跟踪得分计算为速度奖励函数的平均值,结果显示腰部关节显著提升窄墙适应性和运动效率。

5.2 真实世界中的墙面攀爬

在800、900、1000毫米宽墙面上进行实验,目标速度0.5 m/s。机器人成功攀爬,平均速度170毫米/秒,最大高度1.0米。运动模式与仿真一致,包括反冲利用和滑腿恢复。但也发现仿真与现实的差异,如扭矩不足、向下速度较大、水平漂移和电机过热等问题,表明需进一步改进模型和学习策略。

5.3 真实世界中的运动能力

通过修改奖励函数和输入指令,训练运动策略并在室外环境中测试。机器人成功跨越150毫米台阶,在滑石表面上快速恢复平衡,证明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和通用性。

结论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具备主动腰部的四足机器人KLEIYN,实现了运动与攀爬的双重功能。

通过烟囱式攀爬方式和强化学习,机器人在800–1000毫米宽墙面上表现出色。CGCL方法有效引导了攀爬行为的学习,腰部关节显著提升了窄墙上的跟踪性能和运动效率。

这些发现不仅推动了四足机器人在垂直运动方面的发展,也为未来在复杂三维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9-2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一点人工一点智能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