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Uber公布了无人车撞死人的原因:软件发现了受害者但选择忽略。
这么一个解释真的让人难以接受,这么一起悲痛的事故竟然对于机器来说只是一个“被忽略”的原因造成的? 无人驾驶技术看起来很高大上,背后又有哪些隐患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无人驾驶技术的前景将是颠覆性的,其背后实际就是AI,现阶段还是很初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途很光明,但道路会很曲折。
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复杂场景的识别与判定(传感器-数据收集-影像识别-学习能力-逻辑处理-伦理道德等等)
2、交通标志及道路设施的适配,清晰而严谨的法律法规
3、并行计算与网络传输能力目前也不满足
。。。。。。
个人觉得最复杂的是伦理道德问题很难解决,例如:
无法短时间刹停的、载有乘客的火车司机面对在废弃铁轨上玩的1个小孩与在正常铁轨上玩的5个小孩的选择一样。
现在的无人驾驶很年轻。Uber针对此次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软件层面的问题,但个人认为:软件上的问题可以修改,但最终的执行还是要落实到硬件方面。
目前用于无人车的硬件,比如雷达、激光传感器等都还不足于支撑软件进一步的大幅到改进,这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是瓶颈所在。
其次,解决了硬件层面的问题,还有一个道路规划的问题,当前道路与无人车的适配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正如楼上所说的:在废弃的铁轨上驾驶这无人车,无人车也需要相应的道路适配,需要一些基础设施的改进。
然后,就是软件层面,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无人车,测试的驾驶距离太短,根本没有考虑到较为极端的情况,这就需要更为复杂和精准的识别系统和决策控制系统,诸如此类。。
最后,也是楼上大佬提的伦理道德问题,人们会接受无人驾驶吗?毕竟无人驾驶带来了不少新的道德问题和挑战?没人开的车都上路了,还有什么不能上的呢?
软件发现了受害者但选择忽略。
是的,就是这么冰冷。
机器故障导致的事故就是这么的冰冷。
但无人驾驶背后的AI技术其实最亟待解决的不是更要“有温度”“人性化”,而是相关的硬件支持和基础设施及相关法律的适配问题。
比如,对于车辆行驶这种场景,对算法运行速度和信息传输速度的要求很高,但目前试问网络传输的时延和带宽足以支撑吗?
目前已有的车辆行驶算法足以覆盖各种行驶场景吗?
至于接受度的问题,相信大家是可期待的,毕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许会有那么一天:公路上没有行人,人们都在路旁的林荫小道上走着聊天,逛街,吃饭而已。只有一队队的无人车在有序的行驶着。。。
相似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