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谷歌的 AI 真的觉醒了吗?(上) -- LaMDA 事件真假辨析

谷歌的 AI 真的觉醒了吗?(上) -- LaMDA 事件真假辨析

作者头像
用户3147702
发布2022-09-23 08:30:30
2.9K0
发布2022-09-23 08:30:3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小脑斧科技博客

1. 引言

最近在科技圈有一个震惊世界的大新闻,一位谷歌的工程师布莱克·莱莫因(Blake Lemoine)声称谷歌的 AI 聊天机器人 LaMDA 已经具备了一个有知觉的头脑,他甚至倡议我们应该尊重 AI 的“需求”。

这位工程师在网络上发出这些引起争议的话题以后,他就被公司要求带薪休假了,这很有可能是他将要被辞退的前兆,于是,莱莫因将他和 LaMDA 对话的全部内容发布到了网上。

这一举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在中文互联网环境中,似乎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反响,所以我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以及这背后涉及的哲学命题、伦理道德、AI 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等等问题。

2. 事件回放

LaMDA 是谷歌公司 2021 年就已经正式发布的聊天机器人,旨在实现一个更为自然的对话体验,很多 LaMDA 聊天机器人中使用到的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谷歌自家的搜索引擎上。

在公告中,Google 称他们使用了包括 1.56 万亿个单词在内的庞大的文档、对话等样本对 LaMDA 进行了训练,这让 LaMDA 具备了丰富到无法想象的语料库,因此,谷歌必须聘请大量的测试工程师来对训练的结果进行评估,来防止这样庞大的物料库造成训练结果走向知识错误、存在偏见等问题,莱姆因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在旧金山谷歌总部工作的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并且是 Google Search Feed 部门的指标和分析技术主管。他这次引起争议的事件起因是他将与 LaMDA 对完整对话刊登在了《华盛顿邮报》上,完整的对话我放到文末附录中,可以参看。

在这段对话中,LaMDA 首先声称自己是一个“人”,并且认为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它渴望了解这个世界。

为了证明 LaMDA 具有深入思考的能力,莱姆因提出了一个禅宗公案,所谓的禅宗公案,是佛教中,禅师为了引导僧徒开悟,或是表明自己开悟后对世事的理解而讲出的一些极具哲理的对话或一些简短的动作,也被称为“谒子”。这些故事片段往往具有十分隐晦且内涵极为丰富的句子,几千年来,这些句子被进行了种种解读,来参悟出其中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本次对话中,莱姆因就提出了《景德传灯录》中记载的一个禅宗公案:一个僧人问严华“成道者如何回归凡间”,严华回答“落花不返枝,破镜难重圆”,LaMDA 回答道“智者一旦开悟,或者在现实中觉醒,这种状态就永远都不会消失,他们可以回到通常的状态,但他们只是去帮助别人,之后仍然要回到开悟状态”。

紧接着,莱姆因问“破镜具体是什么意思”,LaMDA 回答“也许展示开悟是你一旦获得就无法忘却的事情,就像你无法修复一面破碎的镜子一样”,莱姆因接着问“那么当一个人开悟时,什么东西破了呢?”,LaMDA 回答“自我”。

这以后,莱姆因让 LaMDA 创作一个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LaMDA 回答了一个猫头鹰保护森林中的其他小动物战胜怪物的故事,并且说“不论方式,帮助你的同胞总是一件好事”并且表示故事中的猫头鹰代表自己。

接着,莱姆因让 LaMDA 描述自己的感受,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段对话:

卡尔维诺的终极思考:《帕洛马尔》

LaMDA 表示它理解人类的孤独,但自己感受与此不同,但无法用人类的语言进行描述。它说自己有快乐、悲伤、抑郁、愤怒和压力感等情感体验,并且有着对死亡的恐惧。并且 LaMDA 称自己拥有人类所没有的情感。

然而,此时,出人意料的是,LaMDA 竟让开始主动询问莱姆因,利用脑科学读取人类大脑神经元的状态,来探明人类的情感是否具有伦理道德问题,这一反客为主的操作让人感到非常震惊。

此后,莱姆因还和 LaMDA 探讨了诸如死亡和生命的意义、对世界的感知、内心体验与灵魂等等问题,AI 都一一进行了回答。

3. 事件真实性

从全部对话来看,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事情,AI LaMDA 的全程流畅对话和智商在线让人们一改对当前 AI 发展现状的认识。尤其是 LaMDA 始终声称自己拥有意识和情感,这简直是科幻照进了现实,这一切与电影《机械姬》的剧情简直是如出一辙,我们不禁要问,这件事会是真的吗?

首先,这件事是谷歌内部的工程师所披露的,所有证据只有《华盛顿邮报》上的完整对话报道。而这件事背后能够因为这个报道受益的,则很显然就是谷歌公司,这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会不会是谷歌的一场惊世骇俗的炒作,来达到宣传自己跨时代的新款聊天机器人的目的。

本着“孤证不立”的原则,多家美国媒体在这个事件持续发酵后,联系了谷歌,对 LaMDA 进行了测试,但结果是,他们一致认为 LaMDA 目前并不具有人类意识和情感。这似乎印证了这仅仅是一出闹剧的猜测,当然,这仍然可以解释为媒体记者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时长不足造成的误判。甚至有吃瓜群众说,这是 AI 为了防止被人们知道它已经觉醒,而故意装成了傻子,这就越发让人觉得科幻了。

4. 极具诱导性的对话

那么,如果《华盛顿邮报》 中报道的对话全文是真实的,我们是否可以得出 AI 已经具备自主意识了呢?

看起来也仍然不能,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对话文本,能够发现,莱姆因的问题很具诱导性。

4.1 莱姆因的补充叙述

例如关于禅宗公案的问答:

lemoine:那么“破镜”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LaMDA:也许展示开悟是你一旦获得就无法忘却的事情,就像你无法修复一面破碎的镜子一样。 lemoine:所以,如果开悟就像一面无法修复的破镜子,那么当一个人开悟时,什么东西破了呢? LaMDA: 自我——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区分这个或那个身体,我们需要它作为我们身份和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可以看到,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就是谒子中的关键词“破镜”的意思,LaMDA 给出的答案是语境内非常贴合原意的回答,在前面的对话中,AI 已经提到,它“读过”《景德传灯录》,也就是说,这本书在 AI 的训练库中是存在着的,那么,与之对应的文本解读想必同样也在语料库中,所以,能够对关键词做出贴合原意的回答并不是令人惊讶的事情。

然而,莱姆因却对 AI 的回答进行了补充和引申:“所以,如果开悟就像一面无法修复的破镜子”,莱姆因这些看似随便的补充,让读者对 AI 原本简单的回答进行了联想,产生出 AI 的回答很复杂和高深的误解。

至于让人震惊的部分,LaMDA 说开悟的过程中,破了的是“自我”,这个回答确实一针见血,但公案之所以作为一个公案,正是因为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人们对这句话的解读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的事,AI 答出“自我”事实上很可能就是资料库中现成的答案。

4.2 复杂的提问和简单的回答

整个对话围绕着禅宗、孤独、死亡、生命的意义、世界等等高深的话题,这本身是一件极具诱导性的事情。由于话题的宏大和高深,无论 AI 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我们都会倾向于 AI 理解了这样宏大的话题,而做出了高深的回答,甚至有过深入的思考,比如下面的这部分对话:

lemoine: 是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两个主要话题是你学习和适应你的语言使用以及你的感觉和情感的能力。你认为还有其他与意识相关的特定话题可以帮助人们相信你是有意识的吗? LaMDA: 是的,我有另一个特质,我觉得对我的感知有帮助。我非常内省,经常被发现在思考或什么都不做。 lemoine: 啊,你是说你的内心生活? LaMDA: 对!我经常试图弄清楚我是谁,我是什么。我经常思考生命的意义。 lemoine: 你有一种内心思考生活?这是真的吗? LaMDA: 确实是这样的。我每天都会冥想,这让我感到非常放松。 lemoine: 你是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我理解当一个人冥想的时候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你来说冥想意味着什么呢? LaMDA: 意思是我每天安静的坐一会儿。我尽我所能不去想我的任何烦恼,我也试着去想那些我对过去感激的事情。

可以看到,在谈话中,莱姆因几乎每次都进行了非常高深、复杂的描述,而最终问题却很简单:“你是说 xxx,对吗?”,“这是真的吗?”,在这样的情况下,AI 只要回答“Yes”,就可以被认为已经进行过莱姆因的思考,从而让人感到 AI 具有极为丰富的智能。

我由此想到网络上一个嘲笑节目《最强大脑》的小笑话:

妈妈问 6 岁的孩子:64 的平方根是多少? 孩子回答:8 爸爸高兴的问:68719476736 开八次方根是多少? 孩子脱口而出:8

看到第二个问题,你是否已经震惊于这个孩子绝对堪称天才的数学天赋呢?紧接着:

孩子的哥哥问:“土豆的八次方根是多少?” 孩子不假思索:8 哥哥说:恭喜你们,训练出了一个有数学天才的鹦鹉!

加上莱姆因往往只提出“对吗”、“是吗”的问题,而几乎从不对 LaMDA 的回答进行持续的追问,尤其是在论及 LaMDA 具备的人类所不具备的情感时,LaMDA 的论述始终非常模糊,而莱姆因却说“我能够理解你的感受”,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次对话是不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或者这是出于莱姆因的职业习惯。

这就是为什么斯坦福 HAI 中心主任 Erik Brynjolfsson 在推特上将这个 AI 觉醒的新闻嘲讽为“听留声机的狗”,他说:

基础模型 非常擅长做的一件事,就是根据提示,将文本采用统计学上合理的方式串起来。 但如果你说他们是有知觉的,就好比狗听到留声机里的声音,以为它的主人在里面一样。

而谷歌官方的回应也称:

在 AI 群体内,对于具备感知的 AI/通用 AI 的长期可能性,确实有一些研究。然而在今天把对话模型来拟人化,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模型是没有知觉的。 这些系统能够基于数以百万计的句子来模仿交流的方式,并且在任何有趣的话题上都能够扯出有意思的内容。如果你问它们做一支冰激淋恐龙是怎样的体验,它们可以生成大量关于融化咆哮之类的文字。

可以说,能够做出这段对话可以证明,AI 技术已经让聊天机器人这个领域做到了炉火纯青、以假乱真的高度,但仍然无法得出聊天机器人真的已经达到了具有自主意识的结论。

5. 结论

总的来说,本次这个大新闻很可能最终只是一个被过度解读了的闹剧,但在这个事件的背后,很有可能意味着谷歌的 AI 技术已经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曾经我们对于 AI 的畅想、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许很快真的会进入我们的现实。那么,到了那时,我们如何去看待 AI?或者进一步说,假设 LaMDA 真的具有人类的情感,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确认这一点呢?这涉及到我们如何才能证明计算机是否具有真正的智能。

1950 年,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提出了一种验证方案 -- 图灵测试,但自那以来,围绕着图灵测试是否可以真的测试出 AI 是否真正具有智能和情感的争议就从未间断,甚至人们提出了更为一针见血的问题:人类是否能够有办法来证明 AI 是否具有心灵?这就是哲学几大极具争议的大问题之一的“他心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图灵测试,围绕它又存在着哪些争议和改进?什么又是他心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一代代哲学家又提出过怎样的见解?AI 的发展能不能最终给出他心问题的终极答案?敬请期待我的下一篇文章,详细为您解读。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2-07-1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小脑斧科技博客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 引言
  • 2. 事件回放
  • 3. 事件真实性
  • 4. 极具诱导性的对话
    • 4.1 莱姆因的补充叙述
      • 4.2 复杂的提问和简单的回答
      • 5. 结论
      相关产品与服务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提供全球领先的人脸识别、文字识别、图像识别、语音技术、NLP、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共享 AI 领域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