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无线图传下的低延迟视频传输播放技术探讨

无线图传下的低延迟视频传输播放技术探讨

原创
作者头像
音视频牛哥
发布于 2024-11-25 01:43:52
发布于 2024-11-25 01:43:52
5280
举报

​技术背景

无线图传技术即无线图像传输技术,是指不用布线(线缆)利用无线电波来传输图像数据的技术。

一、工作原理

无线图传技术主要涉及图像采集、编码、调制、发射、接收、解调、解码和图像显示等环节。

  1. 图像采集:通过摄像头或其他图像采集设备获取图像信息。这些设备可以是专业的摄像机、监控摄像头、手机摄像头等。采集到的图像通常是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具体取决于采集设备的类型。
  2. 编码:如果采集到的图像是模拟信号,需要先进行模数转换,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使用图像编码算法对数字图像进行压缩编码,以减少数据量,便于传输。常见的图像编码标准有 H.264、H.265 等。
  3. 调制:将编码后的图像数据进行调制,即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形式。调制方式有很多种,如调频(FM)、调幅(AM)、调相(PM)等,以及数字调制方式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等。
  4. 发射:通过无线发射设备将调制后的信号发送出去。无线发射设备可以是 Wi-Fi 路由器、蓝牙设备、无线射频模块等。发射的信号通过空气等无线介质传播。
  5. 接收:在接收端,使用相应的无线接收设备接收发射端发送过来的信号。接收设备需要与发射设备在相同的频率和调制方式下工作,才能正确接收信号。
  6. 解调: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即将无线信号转换回数字信号。解调过程是调制的逆过程,需要根据发射端使用的调制方式进行相应的解调操作。
  7. 解码:对解调后的数字信号进行解码,恢复出原始的图像数据。解码过程是编码的逆过程,需要使用与发射端相同的图像编码算法进行解码。
  8. 图像显示:将解码后的图像数据在显示设备上进行显示,如显示器、电视、手机屏幕等。显示设备可以直接连接到接收端设备,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其他方式接收图像数据进行显示。

二、技术特点

便捷性

  • 摆脱了传统有线连接的束缚,无需铺设大量的电缆,使得设备的安装和部署更加灵活方便。特别是在一些难以布线的场所,如户外、古建筑、临时活动场地等,无线图传技术能够快速搭建图像传输系统,节省时间和成本。
  • 例如,在户外拍摄电影或举办大型活动时,使用无线图传可以让摄影师和导演在不同位置自由移动,而不受线缆长度的限制,提高工作效率。

灵活性

  • 支持多种设备的连接和图像传输,可以与不同类型的图像采集设备(如摄像机、手机、平板电脑等)和显示设备(如监视器、投影仪、电视等)配合使用。同时,无线图传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定制和扩展,满足各种复杂场景的图像传输要求。
  • 例如,在安防监控领域,无线图传可以将不同位置的监控摄像头的图像传输到监控中心,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或调整摄像头的位置和数量。

实时性

  • 能够实现图像的实时传输,具有较低的延迟。这对于一些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直播、视频会议、无人机航拍等非常重要。低延迟的无线图传可以让用户在接收端几乎同步地看到发送端的图像,提高交互性和用户体验。
  • 例如,在体育赛事直播中,无线图传可以将现场的比赛画面实时传输到电视台或网络直播平台,让观众能够第一时间观看到精彩的比赛。

抗干扰性

  • 采用了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算法,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定工作,不受其他无线设备的干扰,保证图像传输的质量和可靠性。
  • 例如,在城市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无线信号源,如 Wi-Fi、蓝牙、手机信号等,无线图传技术可以通过频率选择、信号加密、纠错编码等方式,提高抗干扰能力,确保图像传输的稳定性。

传输距离

  • 根据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设备性能,无线图传的传输距离可以从几米到几公里甚至更远。一般来说,低功率的无线图传设备适用于短距离传输,如室内、小型活动场地等;而高功率的无线图传设备则可以用于长距离传输,如户外、大型活动现场等。
  • 例如,在无人机航拍中,需要使用传输距离较远的无线图传设备,以便将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实时传输到地面控制站。而在家庭监控中,短距离的无线图传设备就可以满足需求。

三、应用领域

无线图传技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影视制作、新闻直播、活动直播、无人机航拍、安防监控、教育、医疗等。具体应用案例可参考上文对无线图传使用场景的描述。

技术实现

本文以RTSP为例,从硬件选型、协议优化、网络传输等各个维度,介绍下相关技术细节。

硬件选型与优化

  • 高性能图传模块:选择传输速率高、信号稳定性强的无线图传模块。例如,一些采用先进的 LR-WiFi 技术或其他高性能无线通信技术的模块,能够在保证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提升通信距离和抗干扰能力,为低延迟传输提供基础。
  • 硬件编解码器:使用硬件编解码器进行视频的编码和解码。硬件编解码相比软件编解码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延迟,能够快速处理视频数据,减少处理时间,从而降低整体传输延迟。

协议优化

  • RTSP 协议参数调整
    • 降低缓存时间:在 RTSP 协议的设置中,减小接收端和发送端的缓存时间。缓存时间过长会导致数据在缓存中停留,增加延迟。通过合理调整缓存大小,可以在保证数据流畅性的前提下,降低延迟。例如,将接收端的缓存时间设置为几百毫秒甚至更低,具体数值需要根据实际网络环境和硬件性能进行测试和调整。
    • 优化请求 - 响应机制:减少 RTSP 请求和响应的交互次数,尽量合并一些不必要的请求,或者采用异步请求的方式,避免等待响应的时间过长。同时,优化服务器对请求的处理速度,提高响应效率。

网络优化

  • 选择合适的网络频段: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选择干扰较小、带宽较高的网络频段。例如,对于 2.4GHz 和 5GHz 两个常见的 Wi-Fi 频段,5GHz 频段的带宽更高、干扰更少,但传输距离相对较短;2.4GHz 频段的传输距离较远,但干扰相对较多。在近距离、对带宽要求高的场景下,优先选择 5GHz 频段;在需要远距离传输的场景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 优化网络拓扑结构:确保无线图传模块与接收端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简单、稳定。减少网络中的中间节点和设备,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经过过多的转发和处理,从而降低延迟。同时,合理设置无线接入点的位置和数量,保证信号覆盖范围和强度,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
  • 网络带宽管理:对网络带宽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优先保证 RTSP 数据的传输带宽。可以通过设置 QoS(服务质量)策略,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流量进行分类和优先级设置,确保 RTSP 数据能够及时、快速地传输。

软件优化

  • 优化编解码算法:采用高效的视频编解码算法,如 H.264、H.265 等,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编解码参数进行优化。例如,调整编码的帧率、分辨率、码率等参数,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数据量和编码时间,从而减少延迟。
  • 多线程处理:在软件设计中,采用多线程技术,将数据的采集、编码、传输、解码等操作分配到不同的线程中并行处理,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降低延迟。同时,要注意线程之间的同步和数据交互,避免出现数据丢失或错误。
  • 错误处理和重传机制:建立完善的错误处理和重传机制,当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丢包、错误等情况时,能够及时进行检测和处理。对于重要的数据,可以采用重传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要注意重传的次数和时机,避免因过多的重传导致延迟增加。

无线图传在网络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时延要求非常高,本文以海康摄像头采集为例,通过大牛直播SDKWindows平台RTSP实时拉取RTSP流,总体延迟在150-200ms左右(2560*1440,8M码率),不仅如此,Linux(含arrch64架构)、Android平台、iOS平台也可以达到同样的延迟水准。对大多无线图传环境下,即便是需要做实时操控,延迟也已经够用。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体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传输媒体是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其作用至关重要。根据信号传播的方式,传输媒体可分为导引型与非导引型两大类。
Heaven645
2024/10/01
2452
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体
无人机开发-图传技术浅析
无人机能够一跃进入大众视野,并迅速在大众市场火热发展,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从刚开始的空中摄录,到后来的实时摄录,方便的无人机图传功能无疑为无人机加足了筹码,赚足了眼球。博主就来分析一下无人机图传技术。
机器人网
2018/07/23
1.8K0
无人机开发-图传技术浅析
深入浅出通信原理丨边缘计算阅读周
今天是阅读周最后一次荐书,推荐的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至今为止销量最好的通信类书籍《深入浅出通信原理》,这本书最早在通信人家园论坛连载,总点击阅读量超过800万,被大家称为通信界的《明朝那些事儿”》。
边缘计算
2020/07/22
1.1K0
深入浅出通信原理丨边缘计算阅读周
物理层概念与实现技术
GeekLiHua
2025/01/21
1080
【Golang语言社区】--无线视频监控传输原理
监视前端一体摄像机安装在圆形防护罩内,内带全方位云台。摄制的图像转换成视频信号传输到微波发射机的调制端,微波发射机将其加载到载波上,经微波天线定向辐射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定向微波天线接收到微波信号传输到变频S滤波放大器,将信号放大30dB并变换为接收机可处理的频率送到微波接收机,微波接收机解调出视频图像信号送到硬盘录像机或监视器,硬盘录像机进行分割显示及录像,可随时回放图象。硬盘录像机送出遥控指令,经编码接口模块处理后,送到指令发射机(230MHz),经全向天线辐射到监视前端。监视前端定向天线接收到此频率
李海彬
2018/03/27
1.3K0
【Golang语言社区】--无线视频监控传输原理
蓝牙低功耗技术,吞吐量指标的技术解析!
在蓝牙低功耗(LE)技术不断发展之际,吞吐量成为衡量蓝牙设备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探讨蓝牙 LE 吞吐量的影响因素,对比了两款蓝牙 LE MCU在不同环境下的吞吐量表现。
高拓电子
2025/03/05
2191
计算机网络(二)—— 物理层
1. 源系统(或发送端、发送方) 2. 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 3. 目的系统(或接收端、接收方)
繁依Fanyi
2023/05/07
3130
计算机网络(二)—— 物理层
现代通信理论与新技术 PPT笔记整理
多路复用技术: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波分多路复用(WDM)
小锋学长生活大爆炸
2020/08/13
2.5K0
现代通信理论与新技术 PPT笔记整理
【二】Bluetooth 技术||协议栈架构与物理层设计 (Core_v5.2)
前篇博文Bluetooth 协议栈设计与演进[1]已经分别介绍了蓝牙协议的四大应用场景及对应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满足物联网设备的需求,蓝牙协议新增了室内精准定位技术、基于MESH 的大规模自组网技术和基于6LoWPAN 的IPv6 组网技术,逐渐在物联网无线技术中占稳短距离低速率无线通信的生态位,未来前景可期。
空白的贝塔
2021/09/08
2.7K0
【二】Bluetooth 技术||协议栈架构与物理层设计 (Core_v5.2)
无线技术:什么是MIMO?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是指在无线通信领域使用多天线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技术。MIMO技术主要应用在Wi-Fi(WiFi)领域和移动通信领域,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容量、覆盖范围和信噪比。通常讲的M×N MIMO是指发送端有M个天线,接收端有N个天线。
网络技术联盟站
2023/03/13
5K0
无线技术:什么是MIMO?
ZigBee不完全指南
说到短距离物联网技术,除了Wi-Fi、蓝牙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家伙,那就是——ZigBee。
鲜枣课堂
2019/07/19
1.9K0
LoRa无线通信设计(一)原理[通俗易懂]
1901年,古列尔默.马可尼把长波无线电信号从Cornwall(康沃尔,位于英国的西南部)跨过大西洋传送到3200公里之外的Newfoundland(加拿大的纽芬兰岛),至此人类进入了无线通信时代。100多年来,无线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无线电、电视、移动电话和通信卫星。近20年,最让人们深刻感受的是移动通信,手机几乎成为人们的一个器官,用它便捷接入Internet。
全栈程序员站长
2022/09/12
1.8K0
LoRa无线通信设计(一)原理[通俗易懂]
无线技术
打电话时:说话产生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放大-----》传输---》反转化为模拟 蓝牙的电话:蓝牙收模拟信号--》转为数字--》协议栈--》手机--》反向处理--》数字信号--》传输,因此延迟
Dean0731
2020/08/11
9390
运维锅总浅析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物理层的电气和机械特性?如何理解WLAN理层的电气和机械特性?如何理解数据链路层帧的封装、错误检测和纠正?如何理解网络层的路径选择和数据包的转发?为什么TCP要三握手四次挥手?为什么UDP 不可靠?TCP与UDP应用场景是什么?希望读完本文能帮您解答这些疑惑!
锅总
2024/07/20
1890
运维锅总浅析计算机网络
WiFi无线网络技术原理及搭建分布式WiFi系统
1. 无线电波传输:WiFi使用2.4GHz和5GHz两个主要频段来传输数据。2.4GHz频段由于波长较长,能更好地穿透障碍物,但容易受到干扰,因为这个频段也是许多家用电器(如微波炉、蓝牙设备)使用的频率。5GHz频段虽然覆盖范围相对较小,但由于频带宽且干扰较少,能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用户7353950
2024/05/20
7090
WiFi无线网络技术原理及搭建分布式WiFi系统
《移动互联网技术》 第二章 无线网络技术: 掌握各种近距离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的专业课,主要介绍移动互联网系统及应用开发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概述、无线网络技术、无线定位技术、Android应用开发和移动应用项目实践等五个部分。移动互联网概述主要介绍移动互联网的概况和发展,以及移动计算的特点。无线网络技术部分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网络(包括2G/3G/4G/5G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Ad hoc网络、各种移动通信协议,以及移动IP技术。无线定位技术部分主要介绍无线定位的基本原理、定位方法、定位业务、数据采集等相关技术。Android应用开发部分主要介绍移动应用的开发环境、应用开发框架和各种功能组件以及常用的开发工具。移动应用项目实践部分主要介绍移动应用开发过程、移动应用客户端开发、以及应用开发实例。 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以解决工程领域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各种移动通信方法,完成移动定位算法的设计。 2.培养学生移动应用编程能力,能够编写Andorid应用的主要功能模块,并掌握移动应用的开发流程。 3.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移动应用系统的设计原则; 3.掌握Android应用软件的基本编程方法; 4.能正确使用常用的移动应用开发工具和测试工具。
猫头虎
2024/04/08
5450
《移动互联网技术》 第二章 无线网络技术: 掌握各种近距离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基带、射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说起基带和射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通信行业里的两个常见概念,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
鲜枣课堂
2020/05/09
3.8K0
基带、射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电赛专题 | G题-双路语音同传
有幸邀请到了在2019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获奖优秀队员为本公众号投稿,将分几次推文为大家介绍几只优秀队伍的作品。
数字积木
2021/04/15
2.1K0
通信原理 概念 笔记
1、通信的目的是 传输信息 2、通信系统的作用 将信息从信源发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 3、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小锋学长生活大爆炸
2020/12/28
1.5K0
高校无线Wi-Fi 6建设解决方案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全国高校正在全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ICT售前新说
2020/05/09
1.6K0
高校无线Wi-Fi 6建设解决方案
相关推荐
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体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