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 8 年之后,小米终于要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距离挂牌上市时间7月9日,还有倒数10天,关于小米的市场认购反应、雷军的态度,媒体甚嚣尘上。
今天,场主想换个思路,和大家谈谈雷军,7年前的雷军,也帮助技术人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小米。
【注:本文主要参考2011年第一代小米手机发布前夕,雷军和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做的一次深度访谈】
2011 年,那个时候的雷军已经很有名,小米团队里都是大咖,但是当他说要做手机,现场被他说服的人最多一半。
“ 然而,当时大家心里的100个做不成的理由,现在成为了小米100个真正了不起的成就。”
Apple、No Apple 和小米
吃腻了水果要换下口味
这就是我再创业选择做手机的原因。
4年前,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时, 曾说过“重新发明了手机”,当时的我还没有这个觉悟,但4年后的今天,好像长得像iPhone才叫手机,我才知道,他真的发明了手机。
为什么人家一家就占了全产业66%的份额?
今年我去见供应商,他们说我们只有2家客户,Apple和 No Apple。我就说,你难道不想吃完水果再换点口味吗?比如Apple、No Apple 和小米。
其实大家只看到了iPhone结果,没看到它的规则。
以前的手机拼的是硬件,现在改“铁人三项”(硬件好,软件好,互联网服务也要好),所以绝大部分公司挂掉了。
我认为,铁人三项里面,乔布斯第一,后面没有对手了。所以我们要从小开始不练长跑,不练游泳,就练铁人三项!小孩一出生就是练铁人三项的,那么把三项的综合做好就可以了。
从iPhone开始,手机才4年时间 。智能手机竞争非常不激烈,这说明什么?蓝海市场。
我们要从小开始练“铁人三项”
关于手机的未来
去年年初,我有了一些构思,关于手机的未来趋势:
1、苹果重新发明了智能手机时代,未来是“铁人三项”的比拼;
2、手机中心论:手机会取代PC成为大众最常用的方式;
我现在已经不用笔记本了,也尽量不用PC;2年之内,顶级的“发烧机”会超过台式机的计算能力;手机wifi可以连通台式机,可以用来点击PPT;未来,屏幕会无所不在。
3、互联网化趋势:传统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颠覆才刚刚开始。
十年前,我理解互联网是电,现在我认为互联网绝非一根网线,而是一种观念:专注、极致、口碑和快。
改变节奏就可以改变一个产业,而小米是一个互联网企业。
那么,小米要做的是什么手机?
iPhone1发布的时候我买了20部,19部送给了身边的人,剩下1部自己用。3个月后,我发现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用。因为手机信号不好,经常没电。
我认为,电话功能一定要优先于工业设计。
我做过一个“拼图游戏”,把通讯里的每个人都加上照片。但我试了半年都没完成,一个个(偷拍的照片)阎王殿出来似的,太难看了。
其实会发现这是个伪功能(没有人真的会给每个联系人加上照片),所以,通讯录产品重新设计的时候,这个功能是没用的。类似的还有电话、传真等,都是以前的不知道哪个产品经理设计的,所以,有些传统的功能是过时的。
“
雷军想做的小米是「微软+Google+摩托罗拉+金山」
”
最害怕大家有过高的期待
小米为“发烧”而生
我们做了一个6w人参加的调查:你用过什么手机。去了解发烧友过去10年选择什么产品,答案是街机。
街机是发烧友决定的,引领消费的潮流。所以,小米在开始就是为了发烧友做的!
小米的信仰是,相信用户口碑。我们不做Pr,不到处吹牛,踏踏实实地把东西做好。我们以前的要求是:连“小米”都不许提。
那么什么东西才有用户口碑?核心是超预期。
我现在(第一代小米发布前)最大的担心在于大家对第一代小米手机有过高的预期。因为预期越高,失望越大,永远没有完美的产品。
当然,总体来说,我自己对小米手机很有信心。好的Market是:做的比说的多,超过大家的预期。
这是最后一次创业,输则退休
幸好,赢了!
在商业人生访谈实录第42期(2012年2月29日)
雷军说:“我在创办小米的时候,已经跟所有的合伙人和同事们有过承诺。就是小米公司是我这一辈子创办的最后一个实业的公司,我自己创办这是最后一家。我想我要专注在把这件事情做好。”
创办小米,更多的是想着我们会怎么死。
2011 年时,雷军和小米刚刚起步。有一次,他跟人解释小米的名字「MI」代表的是「Mobile Internet」,说小米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别人反问他,难道不是「Mission Impossible」吗?
但是“小米手机(第一代)销售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大概是我们预估量的3-5倍。”
雷军成功了!
“
很多质疑,就是要用时间打回去。回首7年前,雷军对于小米的期待,对于市场的判断,对于互联网的预测,有些在被时间一一验证,有些则在随着时间改变。
”
当时说着:“我们刚创业,我们没有什么可失去,我们就是一无所有,我们是无产者”的雷军,随着小米的上市,是否依旧保持初心:为用户口碑而战!
你如何看待小米的未来?欢迎留言分享~
扫码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深公网安备号 44030502008569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150476号 | 京ICP备11018762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20287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