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进程

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进程

作者头像
用户3147702
发布于 2022-06-27 05:25:28
发布于 2022-06-27 05:25:28
1.2K0
举报

1. 引言

此前的两篇文章中,我们跟着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看到了太阳的一生。

人类对太阳的不懈探索

带着地球去流浪 -- 太阳的一生

太阳最终通过氦聚变变成了一个大碳球 — 白矮星。 可是,天空中所有的恒星都会沿着这条途径走完他们的一生吗?他们是如何孕育的?

2019年4月10日,人类首次拍摄到黑洞照片的新闻被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那么黑洞是如何产生的呢? 本文我们就来一一解开这些迷题。

(图为2019年4月10日智利圣地亚哥“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新闻发布会)

2. 大质量恒星的初始演化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标识恒星温度与光度关系的赫罗图,每一时刻,一颗恒星都可以在赫罗图上用一个点来标记。 所有的恒星在初始时都是一个大氢球,通过氢核聚变为氦核产生能量,这时的恒星都位于赫罗图上的主序带内,质量越大的恒星其核心引力也就越大,更高的密度让氢聚变更为剧烈,因此其表面温度与光度也就更高,于是也就位于赫罗图更加靠左上的位置,他们就是天空中的蓝星。 对于7倍于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其核心的高温高压让氢产生的氦核进一步发生聚变反应,产生碳元素,于是在碳催化的作用下,碳循环氢聚变反应更为剧烈的进行,7倍于太阳质量的恒星只需要2600万年就可以将氢元素消耗殆尽,走向红巨星区域,质量越大的恒星脱离主序的时间越短。

3. 箱式反应与造父变星

随着氢原子耗尽,核心密度增大,恒星开始膨胀变成一颗蓝巨星,外部壳层的氢进行最后的反应,维持恒星光度几乎不变,但表面温度则不断下降,这导致内在温度差增大,以至于对流现象不断加剧。 直到到了上图中的不稳定区域,由于巨大的对流气体的作用,恒星壳层物质被向外推,而在重力的作用下,被推出去的物质又被拉回来,就像一个具有活塞的箱式模型,不断震荡形成周期变化。 1784年,约翰古德里克观测到仙王座的亮星之一 — 造父星的周期脉动,他在氦聚变产生能量加热恒星气体的推力作用与巨大氦核的引力作用下不断亮暗,直到脱离这一奇妙的平衡区域。

4. 超新星爆发 — 剧烈的碳聚变反应

由于恒星核心密度和温度不断增加,很快上升到一亿度,此时,一个电子和一个光子相遇就会发生反应,放射出一个中微子与一个反中微子,然后携带着电子和光子的能量发射到宇宙中,这就让恒星核心发生冷却,从而延缓了碳聚变的发生。 等到终于达到碳发生反应的条件,恒星的极高密度让这一反应爆炸式的发生,与此同时,当碳原子核碰撞发生聚变时,可能会有多种产物,镁、氧、氖、钠将按一定比例产生,而其他重元素在此时也会发生聚变,从而加剧恒星爆炸式反应的剧烈程度。 恒星发生大爆炸,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重元素物质抛到宇宙中,这就是超新星爆发。

5. 脉冲射电 — 外星人还是新星体

今年1月9日《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来自加拿大的射电望远镜“CHIM”宣布发现人类天文史上第二例重复 FRB 信号。哈佛大学一位教授谈论此事时,提到了“不排除是外星人发来的信号”的说法,一时间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早在2011年人类就曾收到过相同信号,2012年、2018年再次收到,可信号源却分别来源于50亿光年、30亿光年、15亿光年之外,是有外星人正在向我们以超高的速度飞驰而来吗?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 然而,这样的事却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1968年2月,《自然》杂志上就刊登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 — 天文学家安东尼·休伊什宣布他们收到了来自宇宙空间的信号。

20世纪60年代,英国建造了占地2公顷的新型射电望远镜,正是这台最新型的射电望远镜收到了规律性的脉冲信号,相邻脉冲间隔只有1.33秒,脉冲以惊人的精确周期出现在望远镜的结果上,天文学家安东尼坚信这一定来自于智慧生物之手。 在《自然》杂志掀起天文热潮后,发现新脉冲信号的报道从世界各地接踵而至,他们都拥有着惊人等周期的辐射脉冲,最快的变化周期达到了一千万分之八秒,如果真的有外星人,那么为什么这些外星人为什么不约而同的全部选择用这样的周期脉冲来发出信号呢?看来,与外星人相比,这是某种未知天文现象的可能更大。 1969年,天文学家探测到了距离我们 6500 光年的金牛座蟹状星云中心发出的脉冲信号,蟹状星云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超新星爆发后所形成的,而这个爆发的过程在世界各地的史书中均有记载,《资治通鉴》中记载“至和元年五月己酉,客星晨出天关之东南可数寸,嘉祐元年三月乃没”,这个天空中持续了两年的巨大亮光就是超新星爆发的过程,既然如此,天文学家猜测脉冲信号是否与超新星爆发有关呢? 于是,无数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中遥远星云的中心,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证实脉冲信号源于某种恒星的文章在《自然》杂志上刊登了出来,这是不是意味着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以后就会产生一个脉冲星呢?在当时这仍然是个谜。

6. 灯塔效应与脉冲星

脉冲星发出脉冲信号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是像造父变星一样受重力和对流影响造成的吗? 天文学家托马斯·格尔德提出了脉冲信号是由于恒星自转引起的假说。 但能发出如此短周期脉冲辐射就意味着这颗恒星密度要足够大,毕竟即便是当时所知密度最大的白矮星,要在一秒内自转几十周也足以将其撕碎,就这样,1939年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曾经提出的完全由中子构成的恒星 — 中子星进入了天文学家们的视野,这样的恒星每立方厘米有几十亿吨之巨,相当于把太阳压缩到直径30公里以内。 这颗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获得巨大能量的中子星在爆发后开始旋转,他两极的磁场如同灯塔射出的灯光向茫茫宇宙中散发着射电辐射,地球被这样的“灯光”周期性的照射,于是就观测到了周期性的射电脉冲,这就是“灯塔效应”。

7. 恒星的结局

7.1. 白矮星的结局

就这样,人类终于顺着脉冲星的脉冲现象发现了超新星爆发的产物 — 中子星,然而银河系中有上百万颗中子星,这显然远高于走到生命尽头的大质量恒星的数量,那么是否有其他方式产生中子星呢? 很自然,人们想到了天空中遍布的白矮星,他们作为小质量恒星的终极产物,在天空中飘荡着,但其巨大的质量仍然可以吸引星际物质。 随着物质的吸积,密度会随之增强,直到突破某一界限,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计算出了这个界限 — 钱德拉塞卡极限(正是由于这一发现,他在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突破这一界限以后,白矮星再也无法维持其星球的边界,从而开始坍缩,在坍缩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碳就会继续进行核聚变反应。

7.2. 中子星的诞生

白矮星中的碳原子可以无限度的一直聚变下去,直到变成有无限个质子、中子构成的新原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氢这样的轻原子会通过聚变产生能量,而铀-238这样的重原子会裂变产生能量,但是他们裂变或聚变成铁原子以后,将不会再发生核反应,因此最终,当反应到最后,中子星的核心变成一个气态铁球,压力与重力相互平衡,恒星上的反应便结束了。 但是,铁原子核仍然会捕获星际物质中飞驰而来的电子,质子与电子聚合成一个中子。 由于铁气球的对外压力主要来源于电子的运动,所以电子被原子核捕获后,气态铁球就会崩陷坍缩,使铁气球的密度与温度进一步升高,最终只剩下一个仅由中子构成的恒星 — 中子星,这一过程短暂而猛烈,伴随着一次巨大的超新星爆发,核心以外的物质被抛出到宇宙空间中,只留下在中心的中子星。

7.3. 中子星的结局

和白矮星一样,中子星也可能会凭借其巨大的质量吸附星际物质,在这个过程中,中子星的极限更容易被突破,只要它的质量吸积到太阳的两倍,就会发生猛烈的坍缩,其过程将远小于一秒钟。 坍缩猛烈而无休止的进行,密度越来越大,引力越来越强,直到连光线都无法逃脱其引力,此时他的半径小于了史瓦西半径 — 著名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测算出的天体极限半径,一种新的天体诞生了 — 黑洞。

8. 恒星的命运

两篇文章以来,我们看到了恒星的命运,小质量的恒星变成一颗碳球 — 白矮星,而大质量的恒星则最终会变成中子星,如果剩余质量过多,就会引发坍缩,变成黑洞。 无论是哪条演化之路,恒星的命运就是在表面气体向外的压力与自身的引力斗争,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沉沦,最终都是向着密度更大的形态前进,而随着他们最终剧烈反应造成的爆发,恒星一部分质量被抛向空中,新一代恒星便会在这些被抛出的物质中诞生。

(图为老鹰星云内圆柱形的星际气体和尘埃,被称为“创生之柱”)

9. 洛希极限与双星系统

最后,我们来聊一下一种奇特的天文现象 — 双星系统的演化过程。

在天空中有着很多的双星系统,比如肉眼可见的英仙座亮星 Algol,在中国古代他被称为大陵五,他每隔69小时周期性的变暗一次,7小时后再次变亮,据观测,这是一个小质量的红巨星在大质量的主序星 — 大陵五引力作用下围绕大陵五旋转、掩食造成的。

等一下,按照我们此前的理论,恒星的反应会随着质量增加而加剧,也就更加迅速的走完其一生,那么,一个星团中同时诞生的两颗恒星,质量小的恒星怎么会先进入到红巨星阶段呢? 带着疑问,天文学家用计算机模拟了一个由9倍太阳质量与 5 倍太阳质量构成的双星系统的演化,他们相距 13.2 倍太阳半径相互围绕旋转,1250万年后,质量大的9倍太阳质量的恒星耗尽了核心区域的氢原子,开始慢慢膨胀进入红巨星阶段,然而,当膨胀刚刚进行没多久,大质量恒星因为突破了流体洛希极限,他的物质就开始流到小质量的伴星上。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提到了洛希极限的概念,这就是1850年由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洛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两个相互围绕旋转的星体,其能够维持围绕运动而不会因为引力作用被另一个星体捕获的最小距离,这里我们就不说电影中关于洛希极限的明显谬误了。 经过6万年,大质量恒星损失掉 5.3 倍太阳质量的物质,而其伴星捕获到这些物质后变成了一颗 10.3 倍太阳质量的主序星,就这样,两颗恒星的地位互换了,小质量的红巨星开始围绕着大质量的主序星旋转。

10. 参考资料

鲁道夫·基彭哈恩 《千亿个太阳》。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04-1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小脑斧科技博客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EHT发布全球第二张黑洞照片,颠覆人类对喷射流状态的认知
这张黑洞照片拍摄于2017年4月,是一张55亿光年外的类星体3C 279中央核心,以及其射流起源照片。
镁客网
2020/04/24
5830
EHT发布全球第二张黑洞照片,颠覆人类对喷射流状态的认知
一文读懂电影《流浪地球》没有交代清楚的烧脑科学知识
大年初一,根据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在全国上映。我第一时间慕名到电影院去观看了影片。整部电影气势恢宏,讲述了太阳将变成红巨星,人类驱动地球逃离太阳系的故事。
量子位
2019/04/24
7910
一文读懂电影《流浪地球》没有交代清楚的烧脑科学知识
最大黑洞合并事件被发现,新黑洞约为太阳80倍大
据报道,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最近通过分析高新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Advanced LIGO)获得的观测数据,发现了迄今最大的黑洞合并事件和另外三起黑洞合并事件产生的引力波,这次黑洞合并成了一个约为太阳80倍大小的新黑洞,也是迄今距离地球最远的黑洞合并。
镁客网
2018/12/24
8740
带着地球去流浪 -- 太阳的一生
2019农历新年之际,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经典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被搬上大荧幕,承载着“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美誉,这部电影描绘了在太阳即将膨胀的末日笼罩下,人类在灾难中的求生之路,宏大的背景下紧张刺激的地球营救令人倍感心潮澎湃。 短短128分钟的电影很快结束了,但人们仍然意犹未尽地沉浸在那个末日的世界中,一个个问题不禁浮上每一位观影人的心头,太阳真的会膨胀、爆炸成为地球末日的根源吗?那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呢?在那之后太阳又会走向哪里变成什么样呢?
用户3147702
2022/06/27
4620
带着地球去流浪 -- 太阳的一生
宇宙版比萨斜塔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对极端天体同样适用
最近,天文学家们利用射电望远镜准确地观测到了脉冲星(中子星的一种)产生的信号,以此来检验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对这些极端天体依然有效。
新智元
2020/06/17
6410
宇宙版比萨斜塔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对极端天体同样适用
Mybatis中的assocication和collection
第一个是用来关联实体类的,第二个是用来关联集合的,也就是平时的一对一(assocication),一对多(collection)
低调小熊猫
2020/06/07
4190
宇宙中诞生的第一批恒星,可能被人类找到了
选自quantamagazine 作者:Jonathan O'Callaghan 机器之心编译 编辑:王楷、泽南 理论称,第三星族星(Population III stars)为宇宙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可能隐约观测到了它们。 当今宇宙中最大的恒星比我们的太阳大几百倍。而宇宙最早的恒星质量可能是太阳的十万倍。图片来源:《量子杂志》/Merrill Sherman 一群天文学家正在仔细研究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
机器之心
2023/03/29
2810
宇宙中诞生的第一批恒星,可能被人类找到了
人类发现外星人信号?别开玩笑了
昨天有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深处的“神秘”无线电信号,并且在不断重复。如果把它转成声音,听起来是这样的:
量子位
2019/04/24
5720
人类发现外星人信号?别开玩笑了
智能计算加速搜索,中国天眼FAST寻获球状星团中迄今最长周期脉冲星
我们知道,球状星团是一种受引力束缚,成员由几万颗到数百万颗恒星组成的古老星团,在外观上大多呈球形,但也有可能受其他天体系统的引力影响使得形状偏离球形。球状星团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星族合成路径等是当今天文学界的研究热点。
公众号-arXiv每日学术速递
2024/05/11
1930
智能计算加速搜索,中国天眼FAST寻获球状星团中迄今最长周期脉冲星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腾讯AI技术提供助力
11月26日,国家天文台宣布,截至2024年11月,中国天眼FAST累计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它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过去三年,在腾讯云+AI的辅助下,FAST找到了51颗脉冲星,其中一半以上是毫秒脉冲星或长周期脉冲星,在天文领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另外腾讯也辅助发现了3例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FRB 是目前天文领域研究的热点,其物理起源对了解宇宙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小腾资讯君
2024/11/27
2110
科技骗局10:1967年贝尔发现脉冲星被导师窃取诺奖
人类科技史、金融史、战争史上不乏骗局,从古代到今天、估计未来一直都会有。虚假的证据、论文、技术、产品层出不穷,许多名人、学者、专家深陷“造假门”、“欺骗门”、“剽窃门”等不端行为。种种恶行像警钟一样告诫后来者——科研没有捷径。严谨的科研,需要多一点认真与负责,多一点复现和普及。如果不能复现、质疑、讨论、普及,那将被个别人利用或作恶。国内外的科技骗局还时不时在上演,虽然未被曝光、没有广泛传播的不为人知,但很多被广泛报道的事件轰动一时,令世人震惊。下面罗列一些典型的著名骗局。
秦陇纪
2021/04/22
2K0
现实版《三体》上演,麻省理工研究员要用激光吸引外星人来地球
刘慈欣的《三体》中,叶文洁以太阳为天线,向宇宙发出地球文明的信号,现实生活中,“红岸工程”正在上演,麻省理工的科学家们准备通过激光和外星文明接触。
镁客网
2018/12/10
4680
现实版《三体》上演,麻省理工研究员要用激光吸引外星人来地球
彭罗斯等三位研究黑洞的科学家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是李飞飞的童年偶像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三名分别来自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宇宙黑洞方面做出的贡献。
新智元
2020/10/10
7500
彭罗斯等三位研究黑洞的科学家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是李飞飞的童年偶像
主宰宇宙宿命的法则:揭秘物理世界的四大定律
大数据文摘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其他机构、自媒体转载,务必后台留言,申请授权。 素材来源:《星际穿越》 揭秘物理世界的四大定律 从17 世纪开始,物理学家们就在努力探索物理定律是如何构造并控制宇宙
大数据文摘
2018/05/21
1.9K0
「中国天眼FAST」重大发现登Nature封面,恒星形成速度可能是以前预料的十倍!
1月6日,「中国天眼FAST」在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取得了重大突破,登上《Nature》封面。
大数据文摘
2022/02/25
3470
「中国天眼FAST」重大发现登Nature封面,恒星形成速度可能是以前预料的十倍!
不怕太空物质「撞地球」!中科院团队提出日冕物质抛射识别新方法,接近人类识别结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 CME 识别与参数获取方法,效率高、速度快,能够识别较为微弱的 CME 信号,并给出准确的 CME 形态信息。
HyperAI超神经
2024/05/22
1290
不怕太空物质「撞地球」!中科院团队提出日冕物质抛射识别新方法,接近人类识别结果
中国发现银河系最大恒星级黑洞!颠覆认知登上Nature:68倍太阳质量,自研郭守敬望远镜立大功
这是因为,银河系中质量非常大的恒星,随着寿命的临近,在坍缩成黑洞之前,会因为爆炸和强大的恒星风而失去大部分质量。
量子位
2019/12/05
4640
中国发现银河系最大恒星级黑洞!颠覆认知登上Nature:68倍太阳质量,自研郭守敬望远镜立大功
复刻《三体》雪地工程?建立恒星目录,德国天文学家开发出全新星际导航系统
马斯克的星际旅行还在努力,天文学家已经开始设计导航系统,原理有点像《三体》雪地工程。
大数据文摘
2021/04/14
5540
韦伯首批照片引发论文竞速大战:晚13秒即错失首发,科研党纷纷肝得起飞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在韦伯望远镜传回首批照片仅仅过去两周之后,天文学的新成果真是扎了堆了。 这一边,人类已知宇宙最古老星系纪录被打破。 韦伯望远镜观测到了一个距地球135亿光年的星系GLASS-z13,比之前哈勃望远镜看到的GN-z11,还要远1亿光年。 另一边,太阳系外一颗距离地球1150光年的行星上被发现有明显的水特征及云雾。 还有团队仅仅从韦伯传回的第一张照片里,就新发现了16个星系。 其中一个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后7亿年。 当然还包括太阳系内,韦伯只是“瞥”了一眼
量子位
2022/08/26
2590
韦伯首批照片引发论文竞速大战:晚13秒即错失首发,科研党纷纷肝得起飞
中国天眼新发现登Nature封面:恒星形成速度比我们想象快10倍
这一次,由国家天文台庆道冲、李菂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利用FAST测量了450光年外星云内部的磁场。
量子位
2022/01/14
2600
中国天眼新发现登Nature封面:恒星形成速度比我们想象快10倍
推荐阅读
EHT发布全球第二张黑洞照片,颠覆人类对喷射流状态的认知
5830
一文读懂电影《流浪地球》没有交代清楚的烧脑科学知识
7910
最大黑洞合并事件被发现,新黑洞约为太阳80倍大
8740
带着地球去流浪 -- 太阳的一生
4620
宇宙版比萨斜塔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对极端天体同样适用
6410
Mybatis中的assocication和collection
4190
宇宙中诞生的第一批恒星,可能被人类找到了
2810
人类发现外星人信号?别开玩笑了
5720
智能计算加速搜索,中国天眼FAST寻获球状星团中迄今最长周期脉冲星
1930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腾讯AI技术提供助力
2110
科技骗局10:1967年贝尔发现脉冲星被导师窃取诺奖
2K0
现实版《三体》上演,麻省理工研究员要用激光吸引外星人来地球
4680
彭罗斯等三位研究黑洞的科学家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是李飞飞的童年偶像
7500
主宰宇宙宿命的法则:揭秘物理世界的四大定律
1.9K0
「中国天眼FAST」重大发现登Nature封面,恒星形成速度可能是以前预料的十倍!
3470
不怕太空物质「撞地球」!中科院团队提出日冕物质抛射识别新方法,接近人类识别结果
1290
中国发现银河系最大恒星级黑洞!颠覆认知登上Nature:68倍太阳质量,自研郭守敬望远镜立大功
4640
复刻《三体》雪地工程?建立恒星目录,德国天文学家开发出全新星际导航系统
5540
韦伯首批照片引发论文竞速大战:晚13秒即错失首发,科研党纷纷肝得起飞
2590
中国天眼新发现登Nature封面:恒星形成速度比我们想象快10倍
2600
相关推荐
EHT发布全球第二张黑洞照片,颠覆人类对喷射流状态的认知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