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Brain Stimulation:胼胝体下扣带回D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纤维束激活分析

Brain Stimulation:胼胝体下扣带回D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纤维束激活分析

原创
作者头像
悦影科技
发布于 2025-05-28 02:58:35
发布于 2025-05-28 02:58:35
1580
举报

背景:胼胝体下扣带皮层(SCC)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有前途的研究性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方法。然而,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DBS的放置不够理想。提出了激发4个SCC白质束的理想位置;然而,没有定量数据将这些靶区激活与反应联系起来。

目的:利用组织激活体积(VTA)概率弥散张量成像(DTI)量化与反应相关的通路激活。

方法:对19例接受SCC-DBS治疗的TRD患者进行DTI检查。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中,我们将临床反应定义为较基线降低48%。根据受试者特定的刺激参数生成双侧VTA。使用全脑概率DTI计算VTA放射出的患者特异性束图。四个靶束被分离使用束特异性定量,并检查是否与DBS激活组织重叠。

结果:所有有反应者在6个月和12个月时均有内侧额叶和颞叶投射刺激。基于个体领域的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显示,在6和12个月,后测结果显示,6个月时扣带激活与反应相关的增加, 12个月时胼胝体辐射线额部激活的减少。

结论:脑白质束的广泛分布,尤其是内侧额叶,与DBS反应有关。刺激扣带束可能促进早期反应,过度刺激胼胝体线额部可能是有害的。我们的工作支持前瞻性的患者特异性靶向,以告知个性化的DBS。

1. 简述

胼胝体下扣带回(SCC)脑深部刺激(DBS)在几个开放标签试验中对难治性抑郁症(TRD)产生了令人鼓舞的结果,6个月平均缓解率约为50%。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功,但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SCC-DBS与虚假刺激相比未能证明其有效性。这种失败可能是由于许多因素,包括跨中心的不一致的SCC目标。在运动障碍的DBS中,DBS电极的精确放置对于良好的预后至关重要,术中通过深核的电生理特征和微刺激效应来细化术前成像目标。这种策略在SCC中效果较差,因为所描述的靶区没有明确的边界,而且术中对SCC刺激的急性反应也没有一致的报道。

由于SCC在重叠白质回路中的中心位置与情绪调节有关,因此SCC是TRD神经调节的靶点。它最初被描述为相对于解剖标志。反应者和非反应者的主动接触点的位置没有差异,这使得与反应相关的解剖目标细化不可能。PET成像显示,DBS不仅改变了SCC区域的局部代谢,而且还引起了远端代谢的改变,如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和背侧前扣带(dACC),解剖学上通过已知白质束与SCC区域相连。尽管所有患者的SCC活性都发生了改变,但远端DBS相关的变化在有反应的中更为明显,这表明这种反应可能与刺激SCC网络连接有关。组织激活模型和白质成像显示,反应者更有可能在4个白质束中受到刺激:钩状束、胼胝体辐射线部束、扣带束和额纹状体突起。这导致了靶向相关白质投影的合流和使用白质成像来定义单个目标的概念。同一组还证明,刺激与白质束相交最好的DBS接触,可靠地在患者中产生刻板的行为效应,包括内感受或外感受意识的改变。此外,前瞻性靶向连接体蓝图在6个月时的疗效为72.7%,12个月时的疗效为81.8%。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每个通路参与的可变性会导致反应的异质性,以及蓝图中4个通路的哪个组合足以产生反应。Riva-Posse等人(2014)和Choi等人(2018)都认为SCC内侧额叶投影的DBS激活最常与反应相关。然而,这两项研究都没有提供个体患者中内侧额叶刺激量的信息,没有定量数据,很难解释这一观察的有效性。在我们的单中心双盲研究中,对TRD进行长脉宽和短脉宽刺激,我们使用DTI纤维束造影来优化SCC-DBS靶点。之后,我们定义了在6个月和12个月有反应者和无反应者的整个大脑白质束剖面。通过DBS的组织激活建模,结合概率示踪技术和白质束分割技术,我们测量了左右植入电极刺激6个月和12个月后各靶束被激活的比例。然后,我们使用一个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来检查在每个时间点的纤维束激活对临床反应的影响。我们预计,DBS激活的组织激活(VTA)的体积将更多地与DBS反应者的四个关键纤维束重叠,并且,基于之前的定性工作,刺激FM到内侧额叶投射将最好地预测反应。

2. 方法简述

2.1 组织激活模型

我们建立了患者特异性的计算模型来估计每个患者在DBS期间的VTA。首先,使用先前描述的方法将DBS电极定位于术前MRI空间。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记录的每个双侧MRI空间中生成患者特异性VTA。使用3D Slicer (http://www.slicer.org)中实现的BRAINSFit刚性配准前MRI和术后CT体积进行对齐。配准结果对每个患者进行验证,并根据需要进行手动调整。使用SCIRun (http://sci.utah.edu/software/scirun.html),在术后CT中,每个双侧导线四个电极接触被导线伪影定位。定位双侧电极接触后,我们生成模型来预测VTA作为患者特定刺激设置的函数。简单地说,我们建立了电极轴(10e-6 S/m)、触点(10e6 S/m)、500-μm封装组织层(0.1 S/m)和周围脑组织(0.2 S/m)的各向同性电导率的有限元模型(FEM)。利用SCIRun对给定的激励参数(主动触点、频率、脉宽和电压)产生的电场进行了有限元求解。将产生的空间电场应用于NEURON软件中实现的多室轴突模型。VTA被定义为包含随刺激脉冲锁步触发动作电位的轴突的体积(图1A和B)。

图片
图片

图1 7022患者左脑组织激活(VTA)模型体积相对于重建DBS引线的例子。

2.2 图像分析

2.2.1 预处理和全脑纤维束分析

所有的预处理都使用了来自FSL (Oxford Centre for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Brain [FMRIB] Software Library, http://www.fmrib.ox.ac.uk/fsl)的工具。结构T1和DWI数据均剥离颅骨和非脑区。然后对扩散数据进行运动和涡流校正,并对采样技术获得的扩散参数进行贝叶斯估计;使用FMRIB的扩散工具箱(Diffusion Toolbox)来确定扩散参数在每个体素上的分布。使用FMRIB的线性图像配准工具(FLIRT)将T1图像与个体在本地空间的弥散加权图像(第一个B0体积)进行配准。利用FMRIB扩散工具箱(Diffusion Toolbox)创建全脑激活体积概率曲线图(tractograms)。在6个月和12个月的评估时间点生成纤维束图,使用每个患者单独定义的VTA。人的左右腹侧背盖区,每个体素随机发送5000个样本到整个大脑。以流线总数的百分比为阈值,对整个大脑的概率束状图使用0.001%进行二值化处理。图1C为一位患者的代表性全脑示踪图。将每个二元示踪图配准到标准MNI空间,并覆盖以创建应答者和无应答者的左、右公共纤维束图,其中所有体素由所有组成员共享。

2.2.2 特定束的示踪分析

用概率束造影方法重建4个白质纤维束:扣带束(CB)、胼胝体辐射线部(FM)、钩状束(UF)和额纹状体突起(FS)。按照严格的指导方针,由同一研究人员(DC)手动分离束。在FA彩色地图上绘制了预先定义的感兴趣区域(ROI)。对于每个纤维束,在每个患者的自然扩散空间中绘制2个包含性ROIs,按照跟踪方案使用彩色FA图作为指南。图1D显示了用于每个区块的两个感兴趣区域的示例。利用概率纤维束造影重建每个白质束(左、右,FM除外)。图1E显示了每个孤立的纤维束的个别例子。计算每个束(全束)内流线的数量,然后重复进行束状造影,包括VTA作为包涵区(受激纤维)。束激活被描述为每个束中流线穿过左右VTA(受激束纤维/全束)的比例。

3. 结果

3.1 活性接触的组织激活模型和解剖定位

图1B显示了公共空间所有6个月的VTA覆盖。方差分析显示,在6个月时,无反应者的右侧VTA体积显著增大。尽管有相似的趋势,但两组之间在两个时间点的左侧VTA无显著差异。如果没有达到HDRS改善20%的标准,则无应答者的VTA增加可能是我们方案每月增加刺激设置的结果。表1中报告了每个组的左和右VTA体积。

3.2 全脑概率性示踪分析

共同束图显示所有有反应者,在6个月和12个月时,都有投射到内侧额极(BA10)和颞叶的共同束(图2)。无反应者的束图更有限。投射更多地局限于局部区域,明显地缺乏对内侧额叶和颞叶的外侧投射。对纹状体的投射在两组中都是有限的,但在无反应组中更为明显,无论是在6个月还是12个月。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扣带束都没有在应答者或非应答者的共同束图中被识别出来。

图片
图片

图2 共享纤维束图显示所有应答者(n = 9;蓝色),在6个月和12个月时,有投射到内侧额极(BA10)和颞叶的共享束激活模式。

3.3 特定束的示踪分析

3.3.1纤维束结果的整体质量

追踪结果在组间定性相似,并且在大多数受试者中大多数束很容易被描绘出来。扣带束在内侧的投射程度是可变的,但这种变化在组间均匀分布。由于样本量小,我们选择接受数据中的这种可变性,而不是基于纤维束重建排除患者。移除选定的患者可能会引入潜在的偏倚,因此我们在讨论中解决了基于纤维束造影的分析的局限性。

3.3.2 6个月端点

图3A显示了6个月后有反应者和无反应者在FM、CB、UF和FS上的平均VTA束重叠情况。在DBS激活6个月后,GLMM分析显示,在所有束中,反应对束重叠没有显著的主效应。然而,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响应-纤维束相互作用。两组间无相互作用(图3B)。我们只考虑两两对比进一步重要的主要影响或相互作用。bonferroni校正的两两对比显示,应答者的VTA与CB的重叠显著增加(图3A),比无反应者。VTA与FM重叠中,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无显著差异。

3.3.3 12月端点

图3C显示有反应者和无反应者12个月后的平均VTA束重叠情况。与6个月相似,GLMM分析显示,12个月的应答主效应不显著,但响应-纤维束交互作用极显著,再次表明白质激活与反应之间存在一种通路特异性的关系。在12个月时,无应答-纤维束-侧交互(图3D)。bonferroni校正的两两对比显示,与无应答者相比,应答者在12个月时VTA与FM束重叠显著减少(图3C)。有应答者和无应答者12个月的VTA重叠与CB、UF和FS无差异。

图片
图片

图3 有应答和无应答中,每个感兴趣纤维被DBS电极激活的的平均比例

4. 讨论

我们开始确定白质激活模式是否与SCC-DBS治疗TRD的试验结果相关。证实了之前的报告,DBS通常激活所有应答者的额极白质投射和颞叶侧投射。在无反应者中,共束图显示了一个更有限的投射剖面进入内侧额叶,没有向外侧延伸到颞叶。此外,特定领域的定量数据表明,反应者和无反应者之间CB和FM的激活存在差异。在6个月和12个月时,UF也显示出应答者更活跃的趋势,但这没有达到显著性,可能是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和样本量不足。

在我们的队列中进行的全脑分析表明,在反应组中,内侧额叶投影受到了更一致、更广泛的刺激。这与先前SCC-DBS和抑郁症的另一个靶点——内侧前脑束上外侧支(slMFB-DBS)的DBS研究结果一致。在slMFB-DBS中,刺激投射到vmPFC的白质束似乎也对反应至关重要。此外,Coenen等人描述了一个左内侧额叶中心,通过白质连接到SCC和slMFB-DBS靶区,该中心在slMFB-DBS的最终应答者中更大。结合我们目前的研究结果,这些数据支持了vmPFC对DBS对TRD的响应的重要性。尽管如此,我们基于通路的定量数据揭示了内侧额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复杂关系。

胼胝体辐射线额部FM是携带纤维到达内侧前脑的最大束,先前的研究表明,将双侧FM投射到内侧额叶可能足以对SCC-DBS作出反应。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在6个月和12个月时,FM刺激的比例更高与较差的反应相关,这似乎与之前的发现相矛盾。通过对公共地图数据的仔细检查,发现最大的差异出现在前额叶前部和外侧的更多的投射上,这些投射在空间上与FM的腹部投射和UF的内侧额叶投射重叠。我们基于纤维束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应答者更多UF刺激的非显著趋势。个体患者的观察发现,在有反应的患者中,UF-来源的内侧额叶纤维比FM来源的内侧额叶纤维激活更多(图4)。然而,Howell等人最近证实了6例经SCC-DBS很少或没有UF激活的TRD患者的反应。他们的结果表明UF刺激对DBS反应并不是必需的。他们还报告说,更多的FM激活导致更快的稳定反应。这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内侧额叶激活,如果激活的内侧额叶纤维主要通过FM,那么在他们的队列中激活更多的FM纤维会加快反应。在所有患者中,我们至少可靠地刺激了部分内侧额叶投影(图2),因此进一步刺激超过这个最小值可能不会增加效益,甚至可能是有害的。此外,各组间受刺激的FM纤维的空间分布也不同,无反应者受刺激的纤维更频繁地投射到mPFC背侧区域。最近的研究使用DTI来识别双侧前囊切开术中TRD反应的连通性指纹。他们表现出与vmPFC通路中断和DLPFC通路相对保存相关的最佳反应。我们意想不到的发现可以解释为,刺激更多的背部纤维会对反应产生不同的和有害的后果,或者FM刺激的增加是以刺激其他重要的神经元素为代价的——甚至有些可能没有包括在我们当前的分析中。

图片
图片

图4 6个月时具有代表性的应答者(7019)和无应答者(7018)中DBS激活的组织体积相对于FM(栗色)和钩状束(蓝色)的位置。

我们的数据支持额叶白质靶向对SCC-DBS反应的重要性,但束特异性分析的结果无法令人信服地证明任何其他束刺激与反应可靠相关。虽然我们发现CB刺激显著促进早期反应,但我们观察到一些早期反应者的扣带束没有显著激活,而一些无反应者的扣带束有显著激活。此外,在12个月时,无CB与反应相关的趋势。类似地,尽管在有反应者中有更多UF刺激的趋势,一些无反应者也有大量的UF激活。总之,我们的工作并不支持UF、CB或FS束刺激对DBS产生反应是必要的,也不充分的。

5. 结论

总之,基于弥散的纤维束造影有助于SCC-DBS细化TRD的靶向。我们的数据支持刺激内侧额叶纤维促进反应的概念。然而,进入内侧额叶投影的腹侧部分,并可能避免FM背侧投影,可能是特别重要的。虽然前瞻性的患者特异性靶向治疗可能改善预后,并提供个性化的DBS,但基于额外的生物标志物的患者选择可能会补充纤维示踪引导下的SCC-DBS治疗TRD的疗效。

参考文献:Tract-based analysis of target engagement by subcallosal cingulate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Brain Stimulation: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连接体分析
目的:深部脑刺激(DBS)作为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最后手段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许多DBS的靶点已经被提出并在临床上进行了测试,但其潜在的环路机制仍不清楚。揭示由DBS靶点激活的白质束(WMT)可能提供了调控DBS功效改善TRD的环路基质的关键信息。
悦影科技
2022/04/25
6500
Brain:结构连接预测脑深部电刺激治疗Tourette综合症的临床效果
深部脑刺激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疗法,以治疗严重的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选择病例;然而,患者的反应是多变的,并且没有可靠的方法来预测临床结果。这项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与抽搐和共病强迫行为改善相关的刺激依赖的结构网络,比较不同手术目标之间的网络,并确定连接是否可以用于预测临床结果。多部位患者队列(n = 66)苍白球内肌(n = 34)或丘脑中央内侧部(n = 32) 双侧植入的激活组织体积被用于生成概率性纤维束追踪以形成规范的结构连接体。纤维束追踪图用于识别与抽搐或共患强迫行为改善相关的网络,并预测整个队列的临床结果。然后,相关网络被用来生成“反向”示踪图,以划分所有患者的刺激总量,以确定需要瞄准或避免的局部区域。结果表明,苍白球内区与边缘网络、联想网络、尾状核、丘脑和小脑的连通性与抽动症状的改善呈正相关;该模型预测了临床改善评分,并且对交叉验证是稳健的。与后腹侧苍白球相比,内侧前苍白球附近区域与正相关网络的连通性更高,与该图谱重叠的组织激活体积与抽搐改善显著相关。丘脑中央内侧,与感觉运动网络、顶叶-颞-枕神经网络、壳核和小脑的连接与抽搐改善呈正相关;该模型预测了临床改善评分,并且对交叉验证具有鲁棒性。丘脑前部/外侧中央内侧区域与正相关网络的连通性更高,但与该图谱重叠的组织激活量并不能预测改善。对于强迫性行为,两个目标都显示与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和扣带皮层的连接与改善呈正相关;然而,只有中丘脑地图预测了整个队列的临床结果,但该模型对交叉验证并不稳健。总的来说,结果表明,刺激部位的结构连接可能对调节症状的改善很重要,而且参与抽搐改善的网络可能因手术靶点的不同而不同。这些网络为潜在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可用于指导导联的放置和刺激参数的选择,以及细化神经调节治疗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靶点。
悦影科技
2022/03/18
4410
前额叶皮层和抑郁
前额叶皮层已经成为重度抑郁症中受损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尽管在当前MDD患者和易患MDD的人群中都有功能性和结构性PFC异常的报道,但这一研究结果并没有转化为更好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在本文中提出,我们可以将抑郁表型分解成生物学上更容易处理的维度——负面处理偏差、快感缺失、习得性无助等,这会有利于将临床研究发现与临床前抑郁症模型研究中出现的机制证据结合起来,从而更能促进我们对MDD的理解。为此,本文回顾并整合了与这些核心表型相关的临床和临床前研究文献,同时强调系统层面的方法、治疗效果,以及特定的PFC异常是否是MDD的原因或后果。
用户1279583
2021/12/31
1.5K0
前额叶皮层和抑郁
人类眶额皮层、vmPFC和前扣带回的有效连接:情绪、记忆和行动
人类眶额皮层、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和前扣带回参与奖赏处理,因此参与情绪,也与情景记忆有关。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区域,我们在来自人类连接体项目的172人中测量了360个皮层区域和24个皮层下区域之间的有效连接,并补充了功能连接和扩散束造影。眶额皮层从味觉、嗅觉和颞叶视觉、听觉和颞极皮层区域都有有效连接。眶额皮层与前扣带回膝部和海马体系统有连接,并提供了用于记忆和目标导航的奖赏反映。眶额皮层和扣带回膝部与上前扣带回有连接,该皮层投射到中扣带回和其他运动前皮层区域,并提供行动-结果学习,包括肢体退缩或对抗厌恶和非奖励刺激。外侧眶额皮层有输出到额下回的语言系统。内侧眶额皮层连接到Meynert基底核和上前扣带回连接到隔膜,这些皮层区域的损伤可能通过破坏新皮层和海马体的胆碱能功能而导致记忆障碍。
悦影科技
2023/04/11
2K0
BP:加速iTBS及cT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及自杀意念的疗效比较
背景:难治性抑郁症(TRD)中,自杀意念构成了一项严峻的临床挑战。近期研究揭示,针对无或轻度自杀意念的TRD患者,采用间歇性θ爆发刺激(iTBS)特定方案展现出了显著的抗抑郁疗效。本研究则聚焦于探索加速iTBS方案与持续TBS(cTBS)在具有中度至重度自杀意念患者中的临床效用。
悦影科技
2024/11/12
5320
Brain综述:基于脑网络引导的神经调控用于治疗癫痫
癫痫被公认为是一种大脑网络紊乱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旨在识别动态癫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以靶向治疗,阻止癫痫发作和传播。与此同时,颅内神经调节,包括脑深部刺激和反应性神经刺激,已被证实并作为减少局灶性癫痫成人癫痫发作的治疗方法而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对儿童和广泛性癫痫发作障碍有效。这些先进领域的融合正在推动癫痫的网络引导神经调节时代的到来。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提炼了目前关于癫痫神经刺激的网络机制的文献。我们讨论了致痫网络中关键传播点的调制,主要集中在当前临床实践中靶向的丘脑核。
悦影科技
2023/01/16
6090
新型脑刺激疗法治疗重度抑郁症
约翰患有难治性抑郁症(TRD),他是第一个参与深度脑刺激(DBS)治疗TRD临床试验的人。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清醒的,因为电导线被植入他们的大脑。该程序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法,该方法结合了颅内脑电图(EEG)记录和刺激,以个性化对抑郁状态期间大脑中网络行为的理解及其对 DBS 设备的反应。研究结果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上。
脑机接口社区
2022/08/18
5240
新型脑刺激疗法治疗重度抑郁症
Brain|白质束和执行功能:对因果性和相关性证据的回顾
执行功能是涉及工作记忆/更新、设置转移和抑制等能力的高级认知过程。这些复杂的认知功能是由广泛分布的认知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由白质束支持。执行功能障碍在影响白质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很常见;然而,特定的神经束是否对正常的执行功能至关重要尚不清楚。我们回顾了在胶质瘤清醒手术中使用直接电刺激、基于体素、基于束和束的病变症状映射和弥散张量成像,以探索健康和受损成人白质束完整性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因果和相关证据。胼胝体始终与所有的执行过程相关,特别是它的前节段。因果关系和相关性证据都显示,上纵束显著支持执行功能,特别是工作记忆。更具体地说,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上纵束的第二分支对所有的执行功能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对灵活性。整体结果显示,语言任务的左侧偏侧化,而具有视觉需求的执行任务的右侧偏侧化。额束可能支持执行功能,然而,需要更多的证据来阐明它参与执行任务是否超出了语言的控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连接皮质和皮层下灰质区域的右侧束网络支持评估反应抑制任务的执行,一些表明右丘脑前辐射的作用。最后,相关证据表明扣带束在执行功能中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在评估抑制的任务中。我们根据目前关于这些神经束的功能作用的知识、对支持执行功能的大脑网络的描述以及对脑肿瘤患者的临床意义来讨论这些发现。
悦影科技
2024/04/01
3800
Brain:楔前叶的功能
计算方法和神经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改进了我们对楔前叶的理解。虽然以前认为楔前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视觉处理区域,但由于在这个深层区域缺乏局灶性病变,以及对其真正的潜在解剖结构的了解不足,楔前叶在复杂认知功能中的重要性以前不太为人所知。幸运的是,最近的研究揭示了该区域结构和功能连通性的重要信息,这些数据为楔前叶在健康和病理状态下的重要性提供了更详细的机制理解。通过改进的静息状态功能MRI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基于楔前叶与大尺度脑网络的功能关联,可以更好地理解楔前叶的功能。近年来,双默认模式网络系统在支持情景记忆和心理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解释;然而,一种新的“旁扣带”网络,它是更大的中央执行网络的一个子网络,在自我差异过程和相关精神症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澄清。重要的是,对扣带皮层内外楔前叶结构连接的详细解剖研究表明,存在大的结构白质连接,这为该区域的结构-功能意义及其与大规模大脑网络的关联提供了额外的意义。总之,楔前叶的结构-功能连接提供了可以模拟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的核心要素。
悦影科技
2023/09/22
7760
连通性可预测深部脑刺激(DBS)对帕金森的疗效
深部脑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可能取决于刺激部位与其他脑区之间的连通性,但是刺激哪些脑区,以及脑区间连通性是否能够预测患者的预后,仍然未知。在这里,我们确定了有效的DBS刺激丘脑底核(STN)所涉及的结构和功能连通性,并在独立队列中测试了其预测疗效的能力。
用户1279583
2022/11/14
6840
连通性可预测深部脑刺激(DBS)对帕金森的疗效
BRAIN:失语症词汇产出的白质结构连通性:DSI研究
虽然语言功能的双流神经认知模型在当下已经围绕不同的神经解剖网络分别支持语义和语音加工的观点达成一致,但这些网络中特定的白质成分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在一项横断研究中考察了白质结构连通性和词汇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为42名因单侧左半球中风而患失语症的被试。具体地说,我们从弥散频谱成像数据中为每个被试重建了一个局部连接体矩阵,并根据他们对图片命名测试和词汇产出的计算模型的反应,对这些矩阵进行了语义和语音能力指数的回归。这些连接分析表明,位于背侧(弓状束)和腹侧(额枕下部、钩状束和中纵束)束都与语义能力有关,而与语音能力有关的束更多地位于背侧,包括弓状束和中纵束。还发现与包括后扣带束和穹窿在内的边缘通路有关。所有对照总病变体积的分析和所有显示阳性关联的结果使用错误发现率(FDR)方法进行多重比较矫正,p<0.05。这些结果挑战了否认弓状束在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和否认腹侧流通路在语言产出中的作用的双流理论。它们还阐明了边缘系统对词汇产生的语义和语音加工的贡献。研究发表在BRAIN杂志。
用户1279583
2020/08/18
1.2K0
BRAIN:失语症词汇产出的白质结构连通性:DSI研究
AJP: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目的:寻找有效、快速、安全、可耐受的抗抑郁疗法。间歇性theta爆发刺激 (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 iTBS) 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疗法,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最近的方法学进展表明,目前的iTBS方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改善:1) 每天以最佳时间间隔多次治疗患者;2) 应用较高的总脉冲刺激剂量;3) 精确定位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到膝下前扣带皮层 (sub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sgACC) 的回路。作者研究了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Stanford Accelerated Intelligent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SAINT) 的可行性、耐受性和初步疗效,SAINT是一种加速的、高剂量的静息态功能连接MRI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RI, fcMRI) 引导下的iTBS方案,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用户1279583
2022/02/28
2.1K0
AJP: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抑郁症
背景:难治性老年抑郁症(geriatric depression, GD)的流行表明,需要在保持老年人认知功能和识别多药治疗的同时有效减轻症状负担。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一种已被证实的治疗年轻人难治性抑郁症的干预手段,但TMS对老年人抑郁症的疗效仍不清楚。这篇综述提供了TMS治疗GD疗效的最新观点,讨论了TMS试验之间的方法学差异,并探索了在大脑老化背景下优化TMS治疗的途径。
用户1279583
2022/02/28
1.5K0
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抑郁症
BRAIN:离散结构网络是帕金森病人冲动和赌博失范的神经底物
帕金森病是当前最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神经变性除了导致患者的运动障碍以外,对其高级认知功能也有一定损害,其中对帕金森病人的奖赏系统的研究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有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冲动性可能是由于对奖励的错误评估或抑制不当选择的失败而导致的。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神经网络构成了这些认知操作的基础,但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网络及其与冲动的个体间差异的关系的研究却很少。
用户1279583
2020/02/24
6930
Nature medicine重磅综述:治疗精神疾病的新方法
精神疾病是非常普遍的,往往是毁灭性的疾病,对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它们的病因和诊断异质性长期以来一直对药物的发现提出了挑战,但一种新兴的基于回路的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是目前依赖试验和错误的治疗一个重要的替代。在这里,我们回顾了新的和新兴的治疗方法,特别强调了基于脑回路的精确精神病学干预的革命性潜力。本文提出了电路模型的局限性、将精确疗法推向市场的挑战以及克服这些障碍所需的关键进展。
悦影科技
2023/06/28
1K0
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背景:难治性抑郁症(TRD)影响约30%的重度抑郁症(MDD)患者。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针对TRD的研究性干预手段,但其疗效存在差异。我们通过本荟萃分析综合不同试验设计、解剖靶点和机构的疗效及副作用数据。
悦影科技
2025/03/21
2290
幻听中语言网络、听觉网络和记忆网络的交互障碍
听觉言语幻觉(AVH,也就是幻听)在精神病患者中出现,但也作为其他病症的一种症状,甚至在健康人中也存在。目前关于AVH起源的几种理论趋于一致,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语言、听觉和记忆/边缘网络具有特殊的相关性。然而,这些理论与实验证据间的统一性是缺失的。也就是说,影像学发现的证据是零散的,并未与系统的理论之间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来支撑或者反对某种理论。
用户1279583
2020/02/24
1.6K0
Brain Stimulation:经颅超声神经调控的人体研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
经颅超声刺激(Transcranial ultrasound stimulation,TUS)作为一种安全、无侵入性的技术在人体研究中越来越关注。本文回顾人体研究,关注于TUS设备、超声参数、结果测量、结果和不良反应,并强调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系统综述至2022年1月12日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中35项聚焦/非聚焦TUS的人体研究,包含677名受试者,属于不同的队列,包括健康、慢性疼痛、痴呆、癫痫、创伤性脑损伤、抑郁症的患者,刺激效果随超声参数变化不一致,评估方式包括临床、神经生理学、放射学和组织学指标。虽然研究中未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但3.4%(14/425)的受试者观察到轻度症状,包括头痛、情绪恶化、头皮发热、认知问题、颈部疼痛、肌肉抽搐、焦虑、嗜睡和瘙痒。总之,TUS仍处于早期阶段,TUS可以改变短期的大脑兴奋性和连通性,诱导长期的可塑性并调节行为。未来应该进一步阐明其潜在机制,从而拓展应用。
悦影科技
2022/10/25
1.5K0
Nature子刊:基于多模态研究的面孔识别网络的构建
面部处理支持我们识别朋友和敌人、形成部落和理解面部肌肉组织变化的情感含义的能力。这一技能依赖于大脑区域的分布式网络,但这些区域如何相互作用却知之甚少。在这里,作者将解剖学和功能连接测量与行为测定相结合,创建一个面部连接体的全脑模型。本文分析了关键特性,如网络拓扑结构和纤维组成。作者提出了一个有三个核心流的神经认知模型;沿着这些流的面部处理以平行和交互的方式发生。虽然远距离白质连接通道很重要,但面孔识别网络主要是短距离白质纤维。最后,本文提供的证据表明,众所周知的面部处理的右侧偏侧来自于大脑半球内和半球间的连接不平衡。总之,人脸网络依赖于高度结构化的纤维束之间的动态通信,从而支持行为和认知的连贯的人脸处理。这篇文章发表在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r杂志上。
用户1279583
2020/02/27
1.8K0
BP综述:侵入性计算精神病学
计算精神病学是一个相对较新但又多产的领域,旨在用关于大脑的正式理论来理解精神疾病,在过去的十年中看到了巨大的增长。尽管一开始很兴奋,但计算精神病学取得的实际进展似乎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对人脑的了解也得益于颅内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具体来说,侵入性技术,如立体定向脑电图、皮质电图和深部脑刺激,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精确测量和因果调节的人类大脑中的神经生理活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计算精神病学和侵入性电生理学的进展和缺点,并提出它们的结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新方向——侵入性计算精神病学。这种方法的价值至少有两方面。首先,它通过提供对神经活动的时空精确描述,推进了我们对心理状态的神经计算的机制理解,这是传统上使用非侵入性技术无法实现的。其次,它提供了一种直接和间接的方法,通过刺激算法定义的神经区域和回路(即算法靶向)来调节大脑状态,从而提供因果和治疗的见解。然后,我们将抑郁症作为一个用例,其中计算和侵入性方法的结合已经显示出了最初的成功。最后,我们概述了这一令人兴奋的新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路线图,并对诸如伦理问题和研究发现的普遍性等问题提出了警告。
悦影科技
2023/06/28
4470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Brain Stimulation: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连接体分析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