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定风波 | 致敬中国人工智能奠基者王湘浩先生

定风波 | 致敬中国人工智能奠基者王湘浩先生

作者头像
AI研习社
发布于 2019-05-15 05:54:35
发布于 2019-05-15 05:54:35
1.3K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AI研习社AI研习社

关于昨天(5月5日),大家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这恐怕是大家的第一反应)

对于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来说,这个问题有另一个答案——5月5日是中国人工智能奠基者之一的王湘浩的诞辰。王湘浩生于1915年5月5日,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长期担任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的系主任。1979 年组织召开了计算机科学暑期讨论会,这场大会也是有资料可考的中国第一次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大会,堪称中国的达特茅斯会议。

(吉林大学王湘浩教授塑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所有者:刻意)

在学术的道路上,王湘浩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他重视年轻教师的成长,积极迎接挑战和新的变化,几度拥抱新的领域:1946 年,王湘浩从拓扑学转学代数;1958 年,王湘浩从数学转而研究计算机;1977 年,他又一锤定音,首先倡议开展人工智能的研究,今日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四处开花,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国内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们,都应该感谢他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关键时刻在背后的推动。

万里归来颜愈少

1958 年的一天,有一个强烈的念头盘旋在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吉林大学)数学系主任王湘浩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究竟要不要把自己的代数研究放下,转向计算机研究。当时的王湘浩或许已经想到,这对他而言可能是又一次的重要抉择,但他一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抉择对二十多年后,刚刚起步的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将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从各方面看,这都是一件颇为「书生意气」事情:当时王湘浩已经 43 岁,再去涉足一个新领域并非易事;更重要的是他在数学界已经功成名就,在新的领域能否值得?要知道在 1955 年,在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评选中,他与华罗庚等另外 8 名数学家一起,成为首批入选的学部委员。1956 年,在国家「向现代化科学进军」的号召下,国家制订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将电子计算机列入四项紧急措施,王湘浩正是数学与计算技术规划组的 26 名成员之一。也正是在这次讨论之后,他对计算机的兴趣愈发浓厚。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正在事业巅峰的王湘浩,放弃自己在代数方面的所长,转向一项全新的领域?一个可能的猜测是,作为普林斯顿的校友,王湘浩比当时国内大多数人更明确意识到了计算机的威力;或许当时比他更了解这一点的就只有华罗庚,而华罗庚,也正是另一个「普林斯顿人」。但在计算机方面,华罗庚更多的是鼓励和推动,在 1955 年当选的第一批 9 名数学学部委员中,最终改行研究计算机的,就只有王湘浩一人。

普林斯顿这所出过 15 位图灵奖得主的常青藤盟校,在计算机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普林斯顿是图灵的母校,还因为冯诺依曼——从电子计算机研究早期的 EDV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所采用的都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因而冯诺依曼也被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对于电子计算机的大多数构想和探索,正是在普林斯顿完成的;冯诺依曼在曼哈顿计划后回到普林斯顿研究院,与在那里做研究的华罗庚等华人学者多有交流,后来华罗庚回国时,随身携带的一个大箱子里,装的就是满满的计算机资料。普林斯顿也诞生了多位人工智能研究的相关华人学者,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李凯在吉林大学计算机系受教于王湘浩,他后来在耶鲁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来到普林斯顿任教)、耶鲁大学计算机系主任邵中、华人唯一图灵奖得主姚期智、ImageNet 作者李飞飞、邓嘉等人。

(李凯(左)与雷锋网创始人林军)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中国古人「修身」的两条基本途径;王湘浩所做出的选择,也与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经历密不可分。在此之前考大学以及来美进修之时,王湘浩同样经历了两次巨大的从原来的方向上「改弦更张」的过程。这样的经历或许能帮助王湘浩坚定了转向自己认为未来会有着巨大潜力的新领域的决心,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他内心深处还有着古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也使他后来在 1977 年对人工智能态度尚不明朗之时,挺身而出举起了首倡人工智能研究的旗帜。这种信念虽然并未细说,但从他的实际行动中可以感受到,就如同在后来新世纪之交,一个长得像外星人的英语教师,在创业之初鼓励他的团队时经常提起的那句话——

If not now, when? if not me, who?

笑时犹带岭梅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湘浩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在求学途中更是有几次大的转折。

其中第一次是在中学时,受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的叔父的影响,王湘浩一度立志追随叔父足迹进入北洋大学,他在初中毕业后,考取了作为北洋工学院预科学校的北洋工学院附属高中。但工科基础的机械制图课程是王湘浩的弱项,所以他最终放弃了直接升入北洋工学院本科的机会,而是另外考取了北京大学的数学系......

(我小时候也纠结过,后来我发现我想多了...)

进入北大数学系学习的王湘浩在自己所擅长的数学上如同如鱼得水,几度拿到 260 元(大洋)的最高奖学金。当时的 260 元相当于什么水平?30 年代中的《劳工月刊》资料记载,目前武汉一般工人工资平均每月 15 元,上海的工资要稍高一些,每月 20 元。也就是说,单凭奖学金,王湘浩的收入就能和在外工作持平。

王湘浩毕业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也随之南迁,在长沙过了一段生活无着的穷困日子,直道后来江泽涵答应留下他做助教才有所改善。王湘浩后来一边在西南联大当讲师一边攻读江泽涵拓扑学的研究生,这段经历也使他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经常彻夜不眠。正是这种执着的精神,是其能在美国取得突出成就的基础。

1946 年夏天,王湘浩获得美国国务院奖学金赴普林斯顿大学留学,他选择代数学作为研究方向,导师是当代著名代数学家阿廷 (E. Artin),与沃尔夫奖、阿贝尔奖获得者塔特(J. Tate)是师兄弟。王湘浩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王湘浩又拿下了博士学位。在如此短的时间拿到硕士博士学位,除了比常人更加勤奋和努力外,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助学金不够用(这也是当时留美的学生常见的状态),想赶念完书....

王湘浩的博士论文也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在最初改行之时阿廷让王湘浩做格伦瓦尔德(Grunwald)定理,王湘浩一开始是念不懂的;但凭借努力,他很快就搞清楚了相关内容,并发现了当中的缺陷。他到办公室找到阿廷,说明自己已经找到定理的正确叙述和证明。王湘浩告诉他们说格伦瓦尔德定理证明中的一个引理是错的,并且当场构造了一个反例。当时塔特也在场,据塔特回忆,阿廷本人极为吃惊,因为这个定理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此前已经有两个公开发表的证明了,阿廷本人又以讲课严谨著称,他也没有发现有错误。阿廷后来就告诉王湘浩,他已经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这篇名为「关于格伦瓦尔德定理」(On Grunwald's Theorem) 的论文据说是数学界最短的一篇博士论文,仅有一页半。这一成果后来被称为 Grunwald- Wang 定理,阿廷在 1954 年出版的《Class Field Theory》讲义中专门有一章讲述。

王湘浩于 1949 年春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尽管胡适曾多次劝说他留在美国,如果要回国可以去中国台湾大学,那里「会有更好的研究环境」,他还是于 1949 年 6 月回国,被母校北京大学数学系聘为副教授,讲授代数数论等专业课及其他基础课程,当时的学生中就包含后来的北大校长丁石孙。1955 年,凭借他此前在代数数论方面的研究与格伦瓦尔德定理的补充、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是数学方向最早的 9 位学部委员之一。

试问岭南应不好

王湘浩于 1977 年首先在国内倡导开展人工智能的研究。在此之前,国内也有一些有远见的研究者接触到了人工智能,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像王湘浩这样在学术界有影响力的教授力挺人工智能,则颇有「敢为天下先」的味道。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诞生于 1956 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在此后的二十年中,人工智能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也因此催生了「人工智能第一次浪潮」。但在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阵营,人工智能却受到了批判——关于「机器能否思维」本是学术之争,但此时却被赋予了唯物唯心之争的含义。受苏联影响,我国科学界长期以来将人工智能的研究视为「修正主义」,「人工智能」一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一个涉及意识形态的禁区。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人工智能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国际上,人工智能的研究迎来了春天,进入了新的一轮上升期,这是天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国内计算机基础研究已趋稳定,计算机应用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计算机研究的重点,这是地利;高考的恢复使得高校教学科研逐步恢复正常化,为高校带来新鲜血液,这是人和。尽管如此,刚刚经历过运动洗礼的中国研究者们,哪怕明知人工智能研究「风景这边独好」,依然保持着一份惯有的谨慎,而王湘浩代表学术界发声,呼吁开展人工智能研究可谓一锤定音,让不少观望者开始参与到人工智能中来,才有了之后可比为「中国的达特茅斯会议」的「计算机科学暑期讨论会」的召开。

1979年7月23日到30日,刚刚恢复活动不久的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前身)在吉林大学召开了“计算机科学暑期讨论会”,王湘浩担任会议领导小组组长。之所以认为这次会议可比为“中国的达特茅斯会议”,是因为人工智能成为了这次讨论会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在全体会议报告4名演讲者吴文俊、陆汝钤、吴允增、张鸣华中,其中吴文俊讲的是几何定理机器证明,他提出的“吴方法”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其学术思想由高小山、张景中等人继承和发扬光大,搜狗创始人王小川走上人工智能的道路,也是从高中时学习“吴方法”开始;陆汝钤是中国早期专家系统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在大会上演讲的主题是计算机语言的文本和文法,后来他完成了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的设计,是80年代国内专家系统开发的代表性作品;吴允增是著名数理逻辑专家,中科院计算机学组长,他讲的是机器智能与人的智能的逻辑关系,风靡全球的奇书《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集异璧之大全》中文版序言中原作者侯世达就表示,将此书的中文版“献给吴允增教授,以表达对他的怀念”;来自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的张鸣华讲的是数据流的主题,4个报告大都与人工智能有关。

以中国计算机学会为阵地,王湘浩还在学会下建立了人工智能学组并担任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也成为了国内最早系统组织和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学术组织。这个学组后来在1986年升级为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王湘浩担任专委会主任,第一届专委会的创始理事包括何志均(两任浙大校长的老师、浙大计算机系的创建者)、马希文(最早在国际顶会上发表人工智能领域论文的北大教授、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先驱)以及陆汝鈐、宣国荣、刘叙华、何永保、管纪文等人。如果把这个专委会的历任理事的名字和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列出来,就是大半本中国人工智能简史(关于上述几位老先生对人工智能的贡献,我们将在《中国人工智能简史》一书中展开讲述)。

另一个对中国人工智能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事件则是「吉大人工智能研究班」的召开以及全国高校人工智能研究会的成立。1980 年,吉林大学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人工智能研究班,帮助兄弟院校培养人工智能的人才,有清华、北航、中科大、复旦、中山国防科大等共计 16 所高校的教师来到吉林大学进修。在王湘浩倡导与组织下还成立了全国高校人工智能研讨会,研讨会研究班自 1980 年起每年举行一次,是国内最早的人工智能学术研讨活动,为推动全国高等学校的人工智能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 1952 年北上组建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王湘浩便与吉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东北便成为了王湘浩的第二故乡。在吉林大学的四十余年中,他一直为加强院系建设、提升队伍整体水平而殚精竭虑:

(王湘浩(中)在指导学生)

他从无到有创立了数学系和计算机系,在几年间将东北人大数学系打造成为拥有微分方程、拓扑学、计算数学、力学等诸多方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数学专业,使吉林大学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以 62 岁高龄担任计算机系主任,先后将两个系打造成为方向齐全、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学术基地;

他是中国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公认的第一人,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专委会的创办者和第一、二任专委会主任。抓住人工智能研究的机遇,开展定理机器证明、专家系统、计算机绘画的研究,使得吉林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集体,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他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善于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他不存私心,每届毕业生留校时,都把学习最好的学生安排到最重要的方向上;他关心学生和年轻教师的成长,在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包括吉林大学校长伍卓群、中山大学校长李岳生、全国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叙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管纪文、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等一大批人才;

除了在数学和计算机、人工智能上的成就外,他还有很多爱好。他喜欢下象棋、打桥牌,曾在全校晚会上表演过京戏;他喜欢看章回小说,效仿古人吟诗填词,他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探》一书;他热爱传统文化同时又与时俱进,曾用数学中的ε-δ语言编过戏词,用计算机语言填过《沁园春》;在他诸多成就中,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在五十年代时为帮助学生记忆,他将初等函数微分公式编成三字经,在他的墓碑上,铭刻的就是这样的文字:

这经文,若能背,微积分,便学会;

n 次幂,算微商,乘以 n,降一方;

赛因 X,作微分,结果是,柯赛因;

柯赛因,求导数,得赛因,加个负;

指数函,更方便,微一微,它不变......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王湘浩:中国计算机的开拓者之一》,所有者:阳新)

文末彩蛋

本文前四节的小标题,出自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下阙,这首词也正是那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原始出处。词牌名「定风波」,恰恰暗含在人工智能研究起步之时,在当时颇为困难的研究环境下,王湘浩起到的定海神针的作用。词云: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05-06,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AI研习社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中国人工智能的起步,与这位数学家密切相关
工作中的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图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大数据文摘
2023/09/06
2710
中国人工智能的起步,与这位数学家密切相关
解读吴文俊三大研究与人工智能的渊源 | 百年诞辰纪念
吴文俊还是同样也是中国人工智能历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开拓者。他提出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里程碑,他也因此获得1997年的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埃尔布朗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但吴文俊晚年曾自我评价,自己最得意的是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拓扑的那些工作不算什么”。由此可见,吴文俊平生最得意的三件事,古代数学史的研究排在第一,拓扑学排在第二,数学机械化证明恐怕只能屈居第三。借吴文俊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之际,在缅怀前辈的同时,让我们一同回顾他在上述领域的创新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解读吴文俊与人工智能的渊源。
AI科技评论
2019/05/15
1.2K0
缅怀 | 中国人工智能先驱、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逝世
一个悲伤的消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5月7日在北京去世。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今天发布讣告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 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1970年代后期,他开创
小莹莹
2018/04/20
7820
缅怀 | 中国人工智能先驱、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逝世
人工智能的缘起:达特茅斯会议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前景,特别关注了达特茅斯会议、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神经网络等关键概念。作者指出,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科研领域,但还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未来,人工智能将不断向强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人类智能的极限。
企鹅号小编
2018/01/03
3.4K0
人工智能的缘起:达特茅斯会议
【CCCF专栏】人工智能的缘起
作者:尼克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图灵基金合伙人。早年曾任职于哈佛大学和惠普,后连环创业。中文著作包括《UNIX内核剖析》和《哲学评书》等。 背景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 Conf
新智元
2018/03/14
1.2K0
【CCCF专栏】人工智能的缘起
做出新闻联播片头的人走了:齐东旭教授逝世,中国CAD与计算机图形学痛失巨匠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中国CAD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巨匠齐东旭教授,不幸离世,享年83岁。 《新闻联播》片头旋转地球的动画,正是出自他手。 齐东旭教授是澳门科技大学资讯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吉林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中山大学任职。研究领域包括数值分析、计算几何、计算机图形学等。 过去数十年里,齐教授为中国CAD与计算机图形科研、教学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他是苏步青教授倡导创建的教育部《计算几何协作组》最早期成员之一;是国内较早进入数字水印、信息隐藏与伪装领域的学术
量子位
2023/02/23
2020
做出新闻联播片头的人走了:齐东旭教授逝世,中国CAD与计算机图形学痛失巨匠
数学大师、AI先驱吴文俊逝世,40年前让电脑代替人脑证明定理
舒石 问耕 发自 LZYY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我国著名数学大师、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人工智能研究开拓者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逝世。 在此致以深切的哀悼。 吴文俊(Wentsun WU),祖籍浙江嘉兴,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吴文俊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194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吴文俊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量子位
2018/03/30
8240
数学大师、AI先驱吴文俊逝世,40年前让电脑代替人脑证明定理
马希文先生诞辰80周年:跨越逻辑、语言、计算的灵魂,集异壁之大成者
AI 科技评论按,你可能听说过北大数力系1954级,那个诞生了王选、张恭庆、张景中、周巢尘、刘宝镛、胡文瑞、朱建士7位院士的神奇班级。这个大班级的两百余名同学公认,他们当中最聪明的是马希文,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中,马希文也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AI科技评论
2019/05/24
8450
CCF 60 周年,杰出贡献奖颁给了共同成长的他们
青春一甲子,激荡六十年。 作者 | 王玥 编辑 | 陈彩娴 CCF,即中国计算机学会(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CCF成立于1962年,它的前身是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CCF 是一个由从事计算机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教育、开发、生产、管理、应用和服务的个人及单位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学术团体。 自1962年成立一路走来,CCF在今天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岁生日。8月6日,多位院士、科研院所及企业代表、国际学会和兄弟学会代表、媒体代表以及苏州、沈阳等相关政府代表等五百多
AI科技评论
2022/08/26
8080
CCF 60 周年,杰出贡献奖颁给了共同成长的他们
对话 IJCAI「中国参会第一人」林尧瑞教授:回首从零开始的中国 AI 研究之路
AI 科技评论按:今年,IJCAI (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将于 8 月 10 日至 16 日在中国澳门隆重召开。作为国际人工智能领域排名第一的学术会议,IJCAI 始终都是该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会议之一。
AI科技评论
2019/05/08
4700
对话 IJCAI「中国参会第一人」林尧瑞教授:回首从零开始的中国 AI 研究之路
等您来“战”!这个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大赛火热报名中!
2023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国际算法算例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于 2023 年 7 月 15 日正式开赛。大赛面向全球,诚邀有创新精神,并有较好的AI算法算例基础的高校学生、AI领域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从业人员及创客等报名参赛!
腾讯高校合作
2023/08/08
4610
等您来“战”!这个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大赛火热报名中!
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12位院士及周志华、王海峰、贾佳亚等专家入选
继今年1月将人工智能引入2018秋季高中新课标、4月印发《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及后续一系列关于是否将人工智能作为高校一级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的讨论这套组合拳后,教育部近日再出大招。
新智元
2018/09/25
2.1K0
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12位院士及周志华、王海峰、贾佳亚等专家入选
人工智能简史
《人工智能简史》全面讲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几乎覆盖人工智能学科的所有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的起源、自动定理证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遗传算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超级智能、哲学问题和未来趋势等,以宏阔的视野和生动的语言,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度点评。
iOSDevLog
2018/07/25
2.5K0
人工智能简史
学霸高考,报北大「通班」!朱松纯领衔、陈宝权出任智能学院副院长
---- 新智元报道   编辑:好困 拉燕 【新智元导读】AI院成立、通班开班、智能学院成立,北大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建设迎来新篇章!IEEE Fellow陈宝权教授加盟北大智能学院,携手朱松纯院长砥砺前行。 去年春天,北京大学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开班了! 到今年,也一年多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北大开发了新课程,引入了新的教育理念。 新同学不断加入,全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当然,结果也一样是好的。 (来源:北京大学公众号) 根据AI Rankings的最新国际排名,北大在AI领域排到了全球第二,当之无愧
新智元
2022/06/09
8560
学霸高考,报北大「通班」!朱松纯领衔、陈宝权出任智能学院副院长
独作论文登数学顶刊,浙大女神校友再被提起:32岁在贵州深山投稿,一家出两位院士
毕竟Acta Mathematica号称是世界上最难投中的数学期刊之一,能拿下此成就的动辄都是院士级人物……
量子位
2022/12/08
5540
独作论文登数学顶刊,浙大女神校友再被提起:32岁在贵州深山投稿,一家出两位院士
谁才是中国人工智能“最强高校”?
近日,斯坦福全球AI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近几年,社会需要的AI相关人才大幅度增加,目前对有ML技能的人才需求最大,其次是深度学习。2017年,全球ML人才需求是2015年的35倍,从2016年到2017年的增幅尤为明显。全球对AI人才的需求在2016年骤增。
Ai学习的老章
2019/04/24
1.4K0
谁才是中国人工智能“最强高校”?
南大周志华清华胡事民入围院士候选!计算机领域共计7人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现已公布。 人工智能领域有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教授、清华大学胡事民教授入围增选。 计算机领域共有5位学者入选。 此轮初步候选人共有191人,包括数学物理学部29人、化学部28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2人、地学部27人、信息技术科学部26人、技术科学部39人。 其中北京大学入选13人,清华大学紧随其后入选11人,浙江大学有6人入选。 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分别有5人入选。
量子位
2023/03/10
9410
南大周志华清华胡事民入围院士候选!计算机领域共计7人
2023「诺奖风向标」斯隆奖揭晓! MIT韩松等30位华人学者入选
---- 新智元报道   编辑:好困 【新智元导读】2023年斯隆研究奖名单正式揭晓!今年,共有125名学者入选,华人学者包揽四分之一。 2月15日,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斯隆研究奖公布了2023年的最新获奖名单。 今年共有125位研究员入选,其中华人学者占30席。他们将获得为期两年、价值75,000美元的研究资金,可灵活地用来推进自己的研究。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5位华人学者中,有4位是清华校友。 数学领域获奖的6位华人学者中,分别有来自清华、北大和中科大的校友,还有一位曾师从丘成桐。 由美国艾尔弗
新智元
2023/02/24
5990
2023「诺奖风向标」斯隆奖揭晓! MIT韩松等30位华人学者入选
武汉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教育部50家人工智能院所的小目标已经完成4/5
据AI 科技评论了解,武汉大学于今日(11月22日)正式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其中由李建成院士担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职位,杜博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杨志坚教授,刘娟教授担任副院长。
AI科技评论
2019/11/27
1.3K0
“2018中国人工智能峰会”9月6日将在南京召开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正在驱动全球产业结构、经济运行、城市形态以及人类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如何抢抓战略机遇构筑先进的生产力,建设更美好的世界,是新时代的大命题。中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强国,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系统的布局,加快推进我国2030年跻身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镁客网
2018/07/31
4060
“2018中国人工智能峰会”9月6日将在南京召开
推荐阅读
中国人工智能的起步,与这位数学家密切相关
2710
解读吴文俊三大研究与人工智能的渊源 | 百年诞辰纪念
1.2K0
缅怀 | 中国人工智能先驱、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逝世
7820
人工智能的缘起:达特茅斯会议
3.4K0
【CCCF专栏】人工智能的缘起
1.2K0
做出新闻联播片头的人走了:齐东旭教授逝世,中国CAD与计算机图形学痛失巨匠
2020
数学大师、AI先驱吴文俊逝世,40年前让电脑代替人脑证明定理
8240
马希文先生诞辰80周年:跨越逻辑、语言、计算的灵魂,集异壁之大成者
8450
CCF 60 周年,杰出贡献奖颁给了共同成长的他们
8080
对话 IJCAI「中国参会第一人」林尧瑞教授:回首从零开始的中国 AI 研究之路
4700
等您来“战”!这个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大赛火热报名中!
4610
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12位院士及周志华、王海峰、贾佳亚等专家入选
2.1K0
人工智能简史
2.5K0
学霸高考,报北大「通班」!朱松纯领衔、陈宝权出任智能学院副院长
8560
独作论文登数学顶刊,浙大女神校友再被提起:32岁在贵州深山投稿,一家出两位院士
5540
谁才是中国人工智能“最强高校”?
1.4K0
南大周志华清华胡事民入围院士候选!计算机领域共计7人
9410
2023「诺奖风向标」斯隆奖揭晓! MIT韩松等30位华人学者入选
5990
武汉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教育部50家人工智能院所的小目标已经完成4/5
1.3K0
“2018中国人工智能峰会”9月6日将在南京召开
4060
相关推荐
中国人工智能的起步,与这位数学家密切相关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