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今日头条算法原理全曝光!(算法架构师详细解读,建议仔细看!)

今日头条算法原理全曝光!(算法架构师详细解读,建议仔细看!)

作者头像
机器学习AI算法工程
发布于 2018-03-09 03:34:12
发布于 2018-03-09 03:34:12
3.5K0
举报

今天,算法分发已经是信息平台、搜索引擎、浏览器、社交软件等几乎所有软件的标配,但同时,算法也开始面临质疑、挑战和误解。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从2012年9月第一版开发运行至今,已经经过四次大的调整和修改。 今日头条委托资深算法架构师曹欢欢博士,公开今日头条的算法原理,以期推动整个行业问诊算法、建言算法;通过让算法透明,来消除各界对算法的误解,并逐步推动整个行业让算法更好的造福社会。 以下为《今日头条算法原理》全文。

今日头条资深算法架构师曹欢欢:

本次分享将主要介绍今日头条推荐系统概览以及内容分析、用户标签、评估分析,内容安全等原理。

一、系统概览

推荐系统,如果用形式化的方式去描述实际上是拟合一个用户对内容满意度的函数,这个函数需要输入三个维度的变量。第一个维度是内容。头条现在已经是一个综合内容平台,图文、视频、UGC小视频、问答、微头条,每种内容有很多自己的特征,需要考虑怎样提取不同内容类型的特征做好推荐。第二个维度是用户特征。包括各种兴趣标签,职业、年龄、性别等,还有很多模型刻划出的隐式用户兴趣等。第三个维度是环境特征。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推荐的特点,用户随时随地移动,在工作场合、通勤、旅游等不同的场景,信息偏好有所偏移。结合三方面的维度,模型会给出一个预估,即推测推荐内容在这一场景下对这一用户是否合适。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何引入无法直接衡量的目标?

推荐模型中,点击率、阅读时间、点赞、评论、转发包括点赞都是可以量化的目标,能够用模型直接拟合做预估,看线上提升情况可以知道做的好不好。但一个大体量的推荐系统,服务用户众多,不能完全由指标评估,引入数据指标以外的要素也很重要。

比如广告和特型内容频控。像问答卡片就是比较特殊的内容形式,其推荐的目标不完全是让用户浏览,还要考虑吸引用户回答为社区贡献内容。这些内容和普通内容如何混排,怎样控制频控都需要考虑。

此外,平台出于内容生态和社会责任的考量,像低俗内容的打压,标题党、低质内容的打压,重要新闻的置顶、加权、强插,低级别账号内容降权都是算法本身无法完成,需要进一步对内容进行干预。

下面我将简单介绍在上述算法目标的基础上如何对其实现。

前面提到的公式y = F(Xi ,Xu ,Xc),是一个很经典的监督学习问题。可实现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传统的协同过滤模型,监督学习算法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Factorization Machine和GBDT等。

一个优秀的工业级推荐系统需要非常灵活的算法实验平台,可以支持多种算法组合,包括模型结构调整。因为很难有一套通用的模型架构适用于所有的推荐场景。现在很流行将LR和DNN结合,前几年Facebook也将LR和GBDT算法做结合。今日头条旗下几款产品都在沿用同一套强大的算法推荐系统,但根据业务场景不同,模型架构会有所调整。

模型之后再看一下典型的推荐特征,主要有四类特征会对推荐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第一类是相关性特征,就是评估内容的属性和与用户是否匹配。显性的匹配包括关键词匹配、分类匹配、来源匹配、主题匹配等。像FM模型中也有一些隐性匹配,从用户向量与内容向量的距离可以得出。

第二类是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时间。这些既是bias特征,也能以此构建一些匹配特征。

第三类是热度特征。包括全局热度、分类热度,主题热度,以及关键词热度等。内容热度信息在大的推荐系统特别在用户冷启动的时候非常有效。

第四类是协同特征,它可以在部分程度上帮助解决所谓算法越推越窄的问题。协同特征并非考虑用户已有历史。而是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不同用户间相似性,比如点击相似、兴趣分类相似、主题相似、兴趣词相似,甚至向量相似,从而扩展模型的探索能力。

模型的训练上,头条系大部分推荐产品采用实时训练。实时训练省资源并且反馈快,这对信息流产品非常重要。用户需要行为信息可以被模型快速捕捉并反馈至下一刷的推荐效果。我们线上目前基于storm集群实时处理样本数据,包括点击、展现、收藏、分享等动作类型。模型参数服务器是内部开发的一套高性能的系统,因为头条数据规模增长太快,类似的开源系统稳定性和性能无法满足,而我们自研的系统底层做了很多针对性的优化,提供了完善运维工具,更适配现有的业务场景。

目前,头条的推荐算法模型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比较大的,包含几百亿原始特征和数十亿向量特征。整体的训练过程是线上服务器记录实时特征,导入到Kafka文件队列中,然后进一步导入Storm集群消费Kafka数据,客户端回传推荐的label构造训练样本,随后根据最新样本进行在线训练更新模型参数,最终线上模型得到更新。这个过程中主要的延迟在用户的动作反馈延时,因为文章推荐后用户不一定马上看,不考虑这部分时间,整个系统是几乎实时的。

但因为头条目前的内容量非常大,加上小视频内容有千万级别,推荐系统不可能所有内容全部由模型预估。所以需要设计一些召回策略,每次推荐时从海量内容中筛选出千级别的内容库。召回策略最重要的要求是性能要极致,一般超时不能超过50毫秒。

召回策略种类有很多,我们主要用的是倒排的思路。离线维护一个倒排,这个倒排的key可以是分类,topic,实体,来源等,排序考虑热度、新鲜度、动作等。线上召回可以迅速从倒排中根据用户兴趣标签对内容做截断,高效的从很大的内容库中筛选比较靠谱的一小部分内容。

二、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包括文本分析,图片分析和视频分析。头条一开始主要做资讯,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文本分析。文本分析在推荐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用户兴趣建模。没有内容及文本标签,无法得到用户兴趣标签。举个例子,只有知道文章标签是互联网,用户看了互联网标签的文章,才能知道用户有互联网标签,其他关键词也一样。

另一方面,文本内容的标签可以直接帮助推荐特征,比如魅族的内容可以推荐给关注魅族的用户,这是用户标签的匹配。如果某段时间推荐主频道效果不理想,出现推荐窄化,用户会发现到具体的频道推荐(如科技、体育、娱乐、军事等)中阅读后,再回主feed,推荐效果会更好。因为整个模型是打通的,子频道探索空间较小,更容易满足用户需求。只通过单一信道反馈提高推荐准确率难度会比较大,子频道做的好很重要。而这也需要好的内容分析。

上图是今日头条的一个实际文本case。可以看到,这篇文章有分类、关键词、topic、实体词等文本特征。当然不是没有文本特征,推荐系统就不能工作,推荐系统最早期应用在Amazon,甚至沃尔玛时代就有,包括Netfilx做视频推荐也没有文本特征直接协同过滤推荐。但对资讯类产品而言,大部分是消费当天内容,没有文本特征新内容冷启动非常困难,协同类特征无法解决文章冷启动问题。

今日头条推荐系统主要抽取的文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类。首先是语义标签类特征,显式为文章打上语义标签。这部分标签是由人定义的特征,每个标签有明确的意义,标签体系是预定义的。此外还有隐式语义特征,主要是topic特征和关键词特征,其中topic特征是对于词概率分布的描述,无明确意义;而关键词特征会基于一些统一特征描述,无明确集合。

另外文本相似度特征也非常重要。在头条,曾经用户反馈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总推荐重复的内容。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每个人对重复的定义不一样。举个例子,有人觉得这篇讲皇马和巴萨的文章,昨天已经看过类似内容,今天还说这两个队那就是重复。但对于一个重度球迷而言,尤其是巴萨的球迷,恨不得所有报道都看一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根据判断相似文章的主题、行文、主体等内容,根据这些特征做线上策略。

同样,还有时空特征,分析内容的发生地点以及时效性。比如武汉限行的事情推给北京用户可能就没有意义。最后还要考虑质量相关特征,判断内容是否低俗,色情,是否是软文,鸡汤?

上图是头条语义标签的特征和使用场景。他们之间层级不同,要求不同。

分类的目标是覆盖全面,希望每篇内容每段视频都有分类;而实体体系要求精准,相同名字或内容要能明确区分究竟指代哪一个人或物,但不用覆盖很全。概念体系则负责解决比较精确又属于抽象概念的语义。这是我们最初的分类,实践中发现分类和概念在技术上能互用,后来统一用了一套技术架构。

目前,隐式语义特征已经可以很好的帮助推荐,而语义标签需要持续标注,新名词新概念不断出现,标注也要不断迭代。其做好的难度和资源投入要远大于隐式语义特征,那为什么还需要语义标签?有一些产品上的需要,比如频道需要有明确定义的分类内容和容易理解的文本标签体系。语义标签的效果是检查一个公司NLP技术水平的试金石。

今日头条推荐系统的线上分类采用典型的层次化文本分类算法。最上面Root,下面第一层的分类是像科技、体育、财经、娱乐,体育这样的大类,再下面细分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田径、游泳等,足球再细分国际足球、中国足球,中国足球又细分中甲、中超、国家队等,相比单独的分类器,利用层次化文本分类算法能更好地解决数据倾斜的问题。有一些例外是,如果要提高召回,可以看到我们连接了一些飞线。这套架构通用,但根据不同的问题难度,每个元分类器可以异构,像有些分类SVM效果很好,有些要结合CNN,有些要结合RNN再处理一下。

上图是一个实体词识别算法的case。基于分词结果和词性标注选取候选,期间可能需要根据知识库做一些拼接,有些实体是几个词的组合,要确定哪几个词结合在一起能映射实体的描述。如果结果映射多个实体还要通过词向量、topic分布甚至词频本身等去歧,最后计算一个相关性模型。

三、用户标签

内容分析和用户标签是推荐系统的两大基石。内容分析涉及到机器学习的内容多一些,相比而言,用户标签工程挑战更大。

今日头条常用的用户标签包括用户感兴趣的类别和主题、关键词、来源、基于兴趣的用户聚类以及各种垂直兴趣特征(车型,体育球队,股票等)。还有性别、年龄、地点等信息。性别信息通过用户第三方社交账号登录得到。年龄信息通常由模型预测,通过机型、阅读时间分布等预估。常驻地点来自用户授权访问位置信息,在位置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传统聚类的方法拿到常驻点。常驻点结合其他信息,可以推测用户的工作地点、出差地点、旅游地点。这些用户标签非常有助于推荐。

当然最简单的用户标签是浏览过的内容标签。但这里涉及到一些数据处理策略。主要包括:一、过滤噪声。通过停留时间短的点击,过滤标题党。二、热点惩罚。对用户在一些热门文章(如前段时间PG One的新闻)上的动作做降权处理。理论上,传播范围较大的内容,置信度会下降。三、时间衰减。用户兴趣会发生偏移,因此策略更偏向新的用户行为。因此,随着用户动作的增加,老的特征权重会随时间衰减,新动作贡献的特征权重会更大。四、惩罚展现。如果一篇推荐给用户的文章没有被点击,相关特征(类别,关键词,来源)权重会被惩罚。当然同时,也要考虑全局背景,是不是相关内容推送比较多,以及相关的关闭和dislike信号等。

用户标签挖掘总体比较简单,主要还是刚刚提到的工程挑战。头条用户标签第一版是批量计算框架,流程比较简单,每天抽取昨天的日活用户过去两个月的动作数据,在Hadoop集群上批量计算结果。

但问题在于,随着用户高速增长,兴趣模型种类和其他批量处理任务都在增加,涉及到的计算量太大。2014年,批量处理任务几百万用户标签更新的Hadoop任务,当天完成已经开始勉强。集群计算资源紧张很容易影响其它工作,集中写入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压力也开始增大,并且用户兴趣标签更新延迟越来越高。

面对这些挑战。2014年底今日头条上线了用户标签Storm集群流式计算系统。改成流式之后,只要有用户动作更新就更新标签,CPU代价比较小,可以节省80%的CPU时间,大大降低了计算资源开销。同时,只需几十台机器就可以支撑每天数千万用户的兴趣模型更新,并且特征更新速度非常快,基本可以做到准实时。这套系统从上线一直使用至今。

当然,我们也发现并非所有用户标签都需要流式系统。像用户的性别、年龄、常驻地点这些信息,不需要实时重复计算,就仍然保留daily更新。

四、评估分析

上面介绍了推荐系统的整体架构,那么如何评估推荐效果好不好?

有一句我认为非常有智慧的话,“一个事情没法评估就没法优化”。对推荐系统也是一样。

事实上,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推荐效果。比如侯选集合变化,召回模块的改进或增加,推荐特征的增加,模型架构的改进在,算法参数的优化等等,不一一举例。评估的意义就在于,很多优化最终可能是负向效果,并不是优化上线后效果就会改进。

全面的评估推荐系统,需要完备的评估体系、强大的实验平台以及易用的经验分析工具。所谓完备的体系就是并非单一指标衡量,不能只看点击率或者停留时长等,需要综合评估。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尝试,能不能综合尽可能多的指标合成唯一的评估指标,但仍在探索中。目前,我们上线还是要由各业务比较资深的同学组成评审委员会深入讨论后决定。

很多公司算法做的不好,并非是工程师能力不够,而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实验平台,还有便捷的实验分析工具,可以智能分析数据指标的置信度。

一个良好的评估体系建立需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兼顾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我在之前公司负责电商方向的时候观察到,很多策略调整短期内用户觉得新鲜,但是长期看其实没有任何助益。

其次,要兼顾用户指标和生态指标。今日头条作为内容分创作平台,既要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价值,让他更有尊严的创作,也有义务满足用户,这两者要平衡。还有广告主利益也要考虑,这是多方博弈和平衡的过程。

另外,要注意协同效应的影响。实验中严格的流量隔离很难做到,要注意外部效应。

强大的实验平台非常直接的优点是,当同时在线的实验比较多时,可以由平台自动分配流量,无需人工沟通,并且实验结束流量立即回收,提高管理效率。这能帮助公司降低分析成本,加快算法迭代效应,使整个系统的算法优化工作能够快速往前推进。

这是头条A/B Test实验系统的基本原理。首先我们会做在离线状态下做好用户分桶,然后线上分配实验流量,将桶里用户打上标签,分给实验组。举个例子,开一个10%流量的实验,两个实验组各5%,一个5%是基线,策略和线上大盘一样,另外一个是新的策略。

实验过程中用户动作会被搜集,基本上是准实时,每小时都可以看到。但因为小时数据有波动,通常是以天为时间节点来看。动作搜集后会有日志处理、分布式统计、写入数据库,非常便捷。

在这个系统下工程师只需要设置流量需求、实验时间、定义特殊过滤条件,自定义实验组ID。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实验数据对比、实验数据置信度、实验结论总结以及实验优化建议。

当然,只有实验平台是远远不够的。线上实验平台只能通过数据指标变化推测用户体验的变化,但数据指标和用户体验存在差异,很多指标不能完全量化。很多改进仍然要通过人工分析,重大改进需要人工评估二次确认。

五、内容安全

最后要介绍今日头条在内容安全上的一些举措。头条现在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内容创作与分发凭条,必须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和行业领导者的责任。如果1%的推荐内容出现问题,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头条从创立伊始就把内容安全放在公司最高优先级队列。成立之初,已经专门设有审核团队负责内容安全。当时研发所有客户端、后端、算法的同学一共才不到40人,头条非常重视内容审核。

现在,今日头条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具有成熟内容生产能力的PGC平台,一是UGC用户内容,如问答、用户评论、微头条。这两部分内容需要通过统一的审核机制。如果是数量相对少的PGC内容,会直接进行风险审核,没有问题会大范围推荐。UGC内容需要经过一个风险模型的过滤,有问题的会进入二次风险审核。审核通过后,内容会被真正进行推荐。这时如果收到一定量以上的评论或者举报负向反馈,还会再回到复审环节,有问题直接下架。整个机制相对而言比较健全,作为行业领先者,在内容安全上,今日头条一直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分享内容识别技术主要鉴黄模型,谩骂模型以及低俗模型。今日头条的低俗模型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训练,样本库非常大,图片、文本同时分析。这部分模型更注重召回率,准确率甚至可以牺牲一些。谩骂模型的样本库同样超过百万,召回率高达95%+,准确率80%+。如果用户经常出言不讳或者不当的评论,我们有一些惩罚机制。

泛低质识别涉及的情况非常多,像假新闻、黑稿、题文不符、标题党、内容质量低等等,这部分内容由机器理解是非常难的,需要大量反馈信息,包括其他样本信息比对。目前低质模型的准确率和召回率都不是特别高,还需要结合人工复审,将阈值提高。目前最终的召回已达到95%,这部分其实还有非常多的工作可以做。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李航老师目前也在和密歇根大学共建科研项目,设立谣言识别平台。by 今日头条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2-09,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大数据挖掘DT数据分析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技术帖:解析今日头条公开的推荐算法
1月11日,北京今日头条总部,一场问诊算法、建言算法的“让算法公开透明”分享会正在进行,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观察到,包括BAT等在内的诸多科技公司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等100多人参与现场讨论。资深算法架构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曹欢欢博士于现场介绍了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原理。 曹欢欢表示,今日头条资讯推荐系统本质上要解决用户、环境和资讯的匹配,要达到这一效果,其算法推荐系统输入三个维度变量: 一是内容特征,图文、视频、UGC小视频、问答、微头条等,每种内容有很多自己的特征,需要分别提取; 二是用户特征
小莹莹
2018/04/24
3.2K2
技术帖:解析今日头条公开的推荐算法
个性化推荐系统(一)---今日头条等的内容划分、分类
这篇文章搞头条号、运营知乎等流量的兄弟们可以看看,可以让你了解到你的文章是怎么被推荐的、通过很好的配合头条、知乎等的技术架构、机制可以增加你文章的曝光。        今日头条以前进入各大app的流量
杉枫
2018/01/15
3.3K0
个性化推荐系统(一)---今日头条等的内容划分、分类
今日头条公布算法:解密“垃圾信息”是如何诞生的
“算法分发并非是把所有决策都交给机器,我们会不断纠偏,设计、监督并管理算法模型。”曹欢欢希望这次分享能让更多的人理解算法,并共同参与到算法模型的制定中来。此外,他还重点讲解了今日头条的内容安全机制及相关举措,公开了风险内容识别技术以及泛低质内容识别技术。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机构从业者,和阿里、腾讯、百度、美团、新浪、网易等科技公司的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等100多人,参加了活动。 1. 资讯推荐系统本质上要解决用户、环境和资讯的匹配。 今日头条算法推荐系统,主要输入三个维度的变量。 一是内容特
BestSDK
2018/03/02
1.4K0
今日头条公布算法:解密“垃圾信息”是如何诞生的
标签体系下的用户画像建设小指南
用户画像是指根据用户的属性、用户偏好、生活习惯、用户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来的标签化用户模型。通俗说就是给用户打标签,而标签是通过对用户信息分析而来的高度精炼的特征标识。通过打标签可以利用一些高度概括、容易理解的特征来描述用户,可以让人更容易理解用户,并且可以方便计算机处理。
王知无-import_bigdata
2021/07/12
4.6K0
标签体系下的用户画像建设小指南
今日头条技术架构分析
来源:blog.csdn.net/mucaoyx/article/details/84498468
互扯程序
2019/11/06
1.9K0
今日头条技术架构分析
知乎全力挺进AI,算法大赛打响反击今日头条的第一枪?
作者 | 周翔 知乎和今日头条,你能想象两者有一天会一言不合就相互 diss 吗? 最近几天,知乎大V@恶魔奶爸的一条朋友圈成了今日头条旗下“悟空问答”和知乎之间 battle 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今日头条今年一口气签了300多个知乎大V,刚把我也签了,而且是给钱的,年收入比普通白领高。签完以后所有内容不可以再发知乎。优质的内容创作者被抢完了,所以知乎的质量每况愈下... 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则表示:“至少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我都很希望有俩人赶紧离开知乎,一个是‘恶魔奶爸’,另一个是‘霍老爷’。” 火药味十足。
AI科技大本营
2018/04/26
9920
知乎全力挺进AI,算法大赛打响反击今日头条的第一枪?
你忙着追热点了解世界,有人却在用阅读大数据了解你 |DT Labo Online
前不久,DT君请来了今日头条算数中心汽车数据的负责人朱凌(朱大哥),带小伙伴们探索了汽车和手机行业阅读大数据背后的商业应用场景。当我们每天用手机浏览、转发、收藏各类资讯时,会产生的海量阅读大数据,今日头条算数中心对这些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进行了挖掘。
DT数据侠
2018/08/08
4260
你忙着追热点了解世界,有人却在用阅读大数据了解你 |DT Labo Online
深度解密今日头条的个性化资讯推荐技术
资讯产品近几年持续火爆,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以今日头条披露的数据为例:日活跃用户超过一亿,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 76分钟,资讯类产品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资讯类产品的火爆让BAT巨头坐卧不安,纷纷站出来反击。手机百度除了搜索框之外,大部分已经被一条条新闻占据。阿里则是依托UC浏览器上线了自己的头条。腾讯在腾讯新闻之外,从头搞起了天天快报。 头条为何能取得成功?很多人会说是头条的个性化推荐技术做得好,个人认为其实不尽然。本文罗列了相关的个性化推荐技术,特别是资讯推荐常用的算法,带大家从“内行”的角度来解密下个性
CSDN技术头条
2018/02/13
2.3K0
深度解密今日头条的个性化资讯推荐技术
今日头条成功的核心技术秘诀是什么?
资讯产品近几年持续火爆,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以今日头条披露的数据为例:日活跃用户超过一亿,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 76分钟,资讯类产品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资讯类产品的火爆让BAT巨头坐卧不安,纷纷站出来反击。手机百度除了搜索框之外,大部分已经被一条条新闻占据。阿里则是依托UC浏览器上线了自己的头条。腾讯在腾讯新闻之外,从头搞起了天天快报。 头条为何能取得成功?很多人会说是头条的个性化推荐技术做得好,个人认为其实不尽然。本文罗列了相关的个性化推荐技术,特别是资讯推荐常用的算法,带大家从“内行”的角度来解密下个性
AI研习社
2018/03/19
2.7K0
今日头条成功的核心技术秘诀是什么?
推荐系统-学习总结
推荐系统目前几乎无处不在,主流的app都基本应用到了推荐系统。
J_J
2018/09/18
5.5K4
今日头条李磊:机器写作与 AI 辅助创作
近日,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在苏州举行。今日头条与北京大学共同完成的「互联网信息摘要与机器写稿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本年度获得该奖项的机构还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吴文俊奖』)」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学科技最高奖」,代表中国人工智能学界的重大突破与最高荣誉。今日头条是今年「吴文俊奖」获奖项目中唯一以企业载体获得专业类奖项的机构,过去该奖通常只授予顶尖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今日头条人工智能
企鹅号小编
2018/01/23
1.7K0
今日头条李磊:机器写作与 AI 辅助创作
腾讯在信息流内容理解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作者:weidongguo,腾讯 PCG 应用研究员。 目前信息流推荐中使用的内容理解技术,主要有两部分构成:1、门户时代和搜索时代遗留的技术积累:分类、关键词以及知识图谱相关技术;2、深度学习带来的技术福利:embedding。但是分类对于兴趣点刻画太粗,实体又容易引起推荐多样性问题,而 embedding 技术又面临难以解释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在信息流推荐中,PCG 是如何做内容理解克服上述问题的。 项目背景 内容理解技术演进 门户时代:1995~2002 年,主要代表公司:Ya
腾讯技术工程官方号
2020/01/08
1.4K0
腾讯在信息流内容理解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进击的今日头条,在微信里安插了一条「狗」
作者:冷思真 今日头条要入局小程序?这个想法大多是猜测。 在十大厂商和阿里相继入局后,大家都觉得下一个开辟小程序战场的可能是今日头条。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猜测。唯一能确认的是,今日头条真的做了一款小程序。 关注「知晓程序」公众号,微信后台回复「0109」,一张图教你玩转小程序。 这就是国内首款反低俗信息小程序「灵犬」,它脱胎于今日头条反低俗算法模型,可用于鉴定低俗信息。 近日,灵犬小程序正式上线,知晓君第一时间试用了它,并且发现了很多「灵犬」小程序有趣的地方。 以关键词为主要评估的灵犬 说到反低俗信息,当
知晓君
2018/07/04
9780
今日头条SEO研究,值得深思的5个问题
在做SEO的过程中,实际上,我并不是“技术挂”更多的是基于搜索原理与大量的实战,总结相关的经验,这么多年,经常养成一个小习惯,总是记录一些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与小技巧。
蝙蝠侠IT
2019/07/10
4700
今日头条SEO研究,值得深思的5个问题
个性化推荐算法总结[通俗易懂]
并且,推荐系统能够很好的发掘物品的长尾,挑战传统的2/8原则(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热门品牌)。
全栈程序员站长
2022/08/15
2.1K0
个性化推荐算法总结[通俗易懂]
技术经理眼中的从零搭建推荐体系—全链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内容的日益增长,“信息过载”问题愈来愈严重,愈发带来很大的信息负担。推荐系统可以有效缓解此难题,从而得到推崇并加以广泛应用。 简单来说:推荐系统是通过挖掘用户与项目之间的二元关系,帮助用户从大量数据中发现其可能感兴趣的项目如网页、服务、商品、人等,并生成个性化推荐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目前市场上对于电子商务的推荐系统有亚马逊、阿里巴巴、豆瓣网、当当网等,信息检索的有谷歌、雅虎、百度等,以及在其它周边领域广泛运用如移动应用、电子旅游、互联网广告等。本文只阐述网页内容,特制新闻方面的项目体系搭建。
guichen1013
2022/09/22
4750
技术经理眼中的从零搭建推荐体系—全链路
《今日头条,走好》背后的算法瓶颈
当各大互联网公司豪掷千金在各大春晚上怒刷一波存在感时,本来也准备大干一场的今日头条旗下两款产品——“火山小视频”、“抖音”,却遭遇了春晚冠名被多家卫视临时撤下的尴尬窘境,最后不得不用刚刚收购的自拍相机App激萌救场。
养码场
2018/08/13
8450
今日头条技术剖析
作者:杜江 来自:21CTO(21cto.com)社区创始人。多年架构与管理经验, 原赶集网创始工程师,正和岛CTO以及今日头条今日特卖技术负责人。 今日头条创立于2012年3月,到目前仅4年时间。从
架构师小秘圈
2018/04/02
2.4K0
今日头条技术剖析
今日头条集卡啦!
【字数:2332;阅读时长:9min】 今日头条集卡啦! 很多头条的用户相信都知道了,今日头条在今天推出了一个集卡活动——集生肖分2亿 ——是不是很酷?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在拆解头条这个活动后,深入思考几个问题 1、如果你是今日头条的产品,你是否会做一个集卡集福的活动? 2、为什么? 3、站在头条的角度上来看,有没有其他更好玩的活动,如果是你,你会做个什么? 我们先来看下他的规则: 1、活动时间:2.8~2.15日 2、平分2亿时间:2.15日22:30分 3、要求:每天3张翻牌机会,集齐12生肖 附加规
用户2025931
2018/06/19
6170
相关推荐
技术帖:解析今日头条公开的推荐算法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