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译制片主流
中国如今的主流译制模式是配音和字幕,后两种译制模式主要是在1940年代的上海以「译意风」的形式流行过。「译意风」是IBM公司发明的一种用于传译的设备,其实就是一个配备耳机的无线电收音机,让观众可以听到影院广播中心播出的翻译。当时从事好莱坞电影旁白、解说工作的姑娘被亲切地称呼为「译意风小姐」。
字幕与配音的拉锯
在欧洲,如果条件允许,更多观众会青睐配音译制,但在中国大陆,影视观众对字幕的偏好在不断上升。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配音译制片的审美疲劳。
配音译制片曾经是外国影片的绝对主流,国内的配音演员多为科班出身,进行过专业艺术训练。因为各种方面的原因,配音演员给外国影片配音时调动情绪和控制声音时,使用的多为专业的播音腔、舞台腔,后来也被称为配音腔——他们即便是给通俗、市井的影片内容配音时,也会用上这种腔调。长期接受这种单一风格的配音译制片后,很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和抗拒心理。现在「配音腔」几乎沦为贬义词。
群众文化程度的提升使观众对字幕的排斥心理减弱。
字幕译制的天生缺陷在于阅读字幕的时候可能错过画面内容,所以如果没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很容易因为错过画面内容而产生急躁心理,从而转化为对字幕译制模式的不满。如今观众文化水平的提升让人们有了更快的字幕阅读速度,减弱了字幕的这一缺陷。
网络视频的流行促进了字幕的推广。
如果观众的阅读速度依然经常跟不上字幕,网络视频的暂停功能解决了这一问题。而网络上流传的外国影视节目多为盗版,非营利的译制组织因为成本控制的原因,也不会选择配音译制。
观众外语水平的提高导致字幕在很多时候成为了偶尔需要的辅助。
随着英语教育的成果渐渐显现,很多观众观看英语电影时能够听懂原片台词,能领会演员的语气语调,只在遇到难点时才需要字幕的辅助。这一类观众更希望听到原汁原味的电影原声。
很多观众希望外语电影成为外语学习的工具。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深公网安备号 44030502008569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150476号 | 京ICP备11018762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20287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