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读书笔记】《思考的框架》

【读书笔记】《思考的框架》

作者头像
Cellinlab
发布2023-08-02 09:50:48
5430
发布2023-08-02 09:50:48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Cellinlab's Blog

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关键是要打造一个思维模型网络。

# 推荐序

  •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因此也就不会主动通过终身学习去持续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 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试通过自己有限的视角解释一切。要消除盲点,就意味着要运用不同的视角或思维模型来思考问题。

# 作者序 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

  • 事实上,你只是自以为知道。你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建立在不完整的知识基础上的,你其实并不了解这些知识的本质,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目的为何,对于其他事物也知之甚少。人完全有可能生而无知。
  • 学习决策其实是一段持续进步的旅程。
  • 芒格有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他称其为“多元思维模型网络”,也就是不同学科的知识块经过简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芒格表示,在任何给定的情况下,这些思维模型都有助于我们找到相关的信息及最合理的参数。
  • 如果你想汲取某个人大脑里的精华,那就应该去阅读他的著作。
  • 了解世界运转的方式对我们大有裨益,我们可以借助对世界的理解避免麻烦。

# 前言 能力圈的边界取决于你手中的工具

  • 你的能力圈边界取决于你手中的工具。
  • 系统学习、掌握前人发现的最有用的知识才是靠谱的学习方法。
  • 无论是在商业世界还是在生活中,盲点最少的人往往能够胜出。消除盲点意味着我们能够认清现实、接触现实,以及更准确地理解现实,也意味着我们会变得更善于思考。
  • 要避免作茧自缚,才能真正理解有关这个世界的真相。决策的好坏取决于对事物认知的深浅。
  • 思维能力的本质是运用一些流程来发现现实的真相,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明智的选择。
  • 虽然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思维模型的存在,但它们才是我们判断某个问题的相关因素的依据,能帮助我们推断因果关系、找到规律、进行类比,帮助我们思考和推理。
  • 思维模型其实就是对事物运作方式的描述。因为我们无法记住世界上的所有细节,所以就要使用一些模型来化繁为简,将复杂的事物简化成便于理解和梳理的知识块。
  • 任何系统都无法帮助我们应对全部风险。偶然因素的存在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我们无法精准地预测。但是,一系列思维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理解决定性因素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 理解某种情形的第一步就是能够准确、完整地描述它。
  • 事实是,大多数问题都是多维的,因此拥有更多的视角通常会为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显著的效用。
  • 一旦理解脱离了现实,我们便会失去自己的力量。理解必须不断接受现实的检验,并相应地持续更新。这绝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也没有明确的任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节点,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 要想知道自己对现实的理解程度,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付诸行动。如果你不以真实的世界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即脚踏实地),你怎么能确定自己是真的理解现实了呢?
  • 我们无法通过接触现实来修正观念的主要原因有三:
    • 一是缺乏准确的视角;
    • 二是自尊心作祟,不愿承认自身的局限性;
    • 三是负责决策的人往往并不是直接承担后果的人。
  • 如果我们真的想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就必须接受其他观点。即使我们感觉自己已经掌握所有的信息,但如果考虑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即在船上,那么海里的鱼有更多的信息可以分享。
  • 由于太看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接受他人的批评。这样我们就永远是对的。其次,即便我们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受到外界批评时,我们的自尊心也会发挥保护作用:我们会把精力放在维护自己上,而不是去修正自己的想法。
  • 负责决策的人往往并不是直接承担后果的人。我们受到决策结果的影响越小,就越倾向于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 组织一旦超过一定的规模,就会使得决策者不必直接承担决策的后果。如果我们做出的决策是由他人代为执行,我们之间就可能相差一个甚至多个级别,导致我们无法立即修正自己的理解。
  • 越难获得对于决策的反馈,就越容易相信自己是对的,从而也就避开了纠正自身观点的挑战和痛苦。
  • 比起微观层面,我们更容易在宏观层面自欺欺人、自以为是。因为在微观层面,我们能看到、感受到直接的后果。
  • 若身处宏观层面,我们不再能收获即时的反馈,由于自尊心作祟,我们会编造自欺欺人的谎言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而非真实描述现实情况。
  • 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理解现实,我们可以遵循查尔斯·达尔文的建议,特别留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事物,积极思考事情发生的原因。
  • 在寻找经典的思维模型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寻找一些基本的原则,也就是由跨学科思想组成的久经考验的思想根基。
  • 追求理解能够带来意义、促进适应,但仅仅依靠理解本身是远远不够的。
  • 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后,理解才会有用。经典的思维模型绝不仅是理论而已,它们都是可供付诸实践的洞见,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
  • 需要学会理解自尊心何时能为己所用,何时又会成为阻碍。要想更好地纠正自己的观点,就要让自尊心为结果服务,而不是任其吞噬了自我。
  • 我们追求的往往是短期的自尊心保护,而非长久的幸福。渐渐地,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就变成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不是深浅不一的灰色阴影。
  • 这个世界远比我们聪明,只要我们愿意接受它的反馈,愿意脚踏实地,它就会教给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知识。
  • 无论何种情况,我们都需要先弄清楚哪些思维模型是可靠的、有用的,而且必须摒弃或者纠正那些不可靠的思维模型,因为不可靠甚至有缺陷的思维模型会让你付出代价。
  • 在使用有缺陷的思维模型时,我们更容易误解当时的情况、重要的变量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 思维模型能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地解释现实情况,就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
  • 需要基于尽可能大的样本量来观察应用思维模型的结果,从而不断优化模型,使其符合世界的真实运作方式。
  • 不仅需要准确的思维模型,而且需要各种各样的思维模型来揭示事物的真相。关键就在于模型的多样性。
  • 大多数人学习的都是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没有接触过其他学科的宏观思想,也没有培养出能准确发现问题的跨学科思维方式。
  • 如果不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没有人能看清大局。简而言之,每个人都有盲点,而且是很大的盲点,每个人还都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盲点。
  • 仅有的视角往往基于我们熟悉的特定领域,比如经济学、工程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等等,每个学科都蕴含着一部分真理,但没有哪个学科可以传授世间全部的真理。
  • 你必须在大脑中建立思维模型,必须把你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经验排列在这个思维模型的网络上。
  • “每个统计学家都知道,足够大的相关样本容量就是他们最得力的助手。确定普世原则的三个最大、最相关的样本容量分别是多少?第一个桶里是无机系统,包含 137 亿年的历史,包括所有的数学和物理定律,是整个物质世界。第二个桶里是有机系统,包含地球生物 35 亿年的历史。第三个桶里是人类历史,你可以自行选定长度,我选的是两万年有记载的人类行为史。这是我们能找到的三个最大、最相关的样本。” ——彼得·考夫曼
  • 样本量越大,相关性越强,依此建立的模型就越可靠。但确定样本量大小的关键不只是空间范围,还有时间跨度。
  • 引用查理·芒格的一句话:“在所有模型中,80 ~ 90 个重要的模型占了 90%的权重,掌握它们就能让你拥有普世智慧。而在这 80 ~ 90 个模型中,只有个别几个含金量最高。”
  • 你的思维工具箱里的高质量思维模型越多,拥有理解问题所需的思维模型的概率越大。
  • 如果你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将所读内容与底层思想的基本结构相结合,你就可以逐步积累属于自己的智慧。
  • 成功人士会把大量(但总归是有限的)亘古不变的基础权威知识归档,再将其运用于评估现实世界中无限的具体场景。
  • 需要努力跨越知识边界,最重要的是,将我们学到的所有理念与现实本身相结合。没有哪个单一的思维模型可以囊括全部真相,不管真相到底是什么。
  • 只要你培养意识,学会反思,持续学习,那么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过程就是你充实思维模型储备的过程。
  • 使用思维模型的同时要对反馈循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反思和学习才能取得进步,整个过程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结果也会变得更行之有效,更容易记忆,也更具广泛的适用性。
  • 思维模型绝不是在为冗长的决策过程编造借口,而是帮助你转换视角,不再以自己臆想的方式看待事物,学会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 基本思维概念

核对现实情况在我们看来,地比土地更加真实。——D.H 劳伦斯

  • 反映现实的地并非现实本身。即便是极其精细的地也绝不完美,因为它们只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如果一幅地以最高的保真度来刻画疆域,它就不再是缩影,也因此失去了用途。
  • 不能仅仅因为地和模型带有瑕疵就忽略它们的重要性。地的用处在于其具有解释性和预测性。
  • 对事物的描述并非事物本身,模型不是现实,抽象出的概念并非被抽象的对象本身。
  • 一张理想的地,其内容应该包括地的地、地的地的地,等等,无限循环。
  • 事实上,我们应对复杂现实的唯一方法就是对其抽象化。
  • 一旦误把地当作现实,我们就会自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会针对地制定静态的规则或者政策,却忘记了我们身处的世界其实日新月异。
  • 现实世界复杂混乱,想要简化一切的倾向情有可原。然而,如果目标只是进行简化,而非真正理解,我们就不免屡屡做出错误的决定。
  • 我们不能把地视作教条,地和模型的意义并不在于作为静止的参照物永恒存在。世界是动态的。随着疆域的变化,我们的导航工具必须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或者适应云谲波诡的时代。
  • 每个使用者都必须意识到,只有理解并尊重地、模型或者任何抽象事物的局限性,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本身。
  • 在研究共同资源的不同治理结构时,要谨慎使用地和模型。
  • 奥斯特罗姆担心,“公地悲剧”模型过于宽泛,没有考虑到人们在现实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她解释了使用模型指导公共政策的局限性,即模型往往变成隐喻。
  • 模型是探索的工具,而非强迫他人服从的教条。模型是指南,而非法律。
  • 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使用地或模型,我们应当考虑以下三个重要因素:
    • 1.最终仍以现实为准;
    • 2.考虑制师的因素;
    • 3.地可以影响疆域。
  • 可以且应该根据自己处在这一疆域的亲身经历来更新地,这就是完善的地构建方式:由探索者创造的反馈循环。
  • 地记录的只是某一特定时刻的疆域情况。即便地准确地描绘了过去的模样,也不能保证它一定可以精准描述现状或者将来的情况。疆域的变化速度越快,地就越难与时俱进。
  • 地并非纯粹客观的产物,它还反映了创作者的标准、价值观及局限性。
  • 虽然制学本质上是门技术,但就像建筑一样,它也具备科学和艺术追求的属性。艺术与科学的二元划分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是非黑即白的。
  • 只有将模型置于其诞生的背景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 一般而言,在建立统计模型时,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了解真实的世界,或者进行预测、选择行动、做出决策、总结证据等等,切记一定是关于现实世界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学世界:我们的模型毕竟不是现实本身。
  • “人们开始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城市制定总体规划,而且态度反而更加认真,因为我们都习惯于相信地和现实不一定相关;如果不相关,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现实最终使得二者相关。”
  • 有成百上千种管理模型,最早至少可以追溯至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学管理原理》。他提出工厂管理人员要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迫使工人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财务激励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 尽管泰勒的模型在一段时间内行之有效,但依然有其局限性。就像爱因斯坦的理论让牛顿相形见绌,更好的模型总会应运而生。
  • 倘若对模型的信任影响到我们在疆域内所做的决策,倘若我们强行将复杂的现实融入简化的模型,那么究竟会在现实中酿成何种后果。
  • 地历来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它们是传递知识的宝贵工具。然而,在使用地、模型和抽象概念时,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意识到它们的局限性。
  • 我们总得使用某种模型来简化这个世界,从而更好地与世界相处。我们不可能亲自丈量每寸土地。我们可以将地作为指引,但不能让地成为阻碍,影响我们发现新的疆域或者更新现有的地。
  • 地或模型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必然存在缺陷。

# 思维模型 02 能力圈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在某些地方很聪明,而且我会待在那些地方的附近。——托马斯·沃森

  • 如果我们做事的驱动力是自尊心,而非自身能力,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存在盲点。知道自己真正理解什么,就会明白自身的优势所在。同样,虚心承认自己的知识盲区,就能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和进步空间。
  • 对复杂领域的真正理解是伪造不来的。
  • 如果你没有至少几年的经验,没有几次失败的经历,你根本不配称自己在某个领域富有竞争力。
  • 对大多数人来说,攀登珠穆朗玛峰肯定超出了能力圈边界。我们不仅不知道该怎么做,更可怕的是,倘若真去尝试,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 人类首次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是在 1922 年。自那以后,所有登山者都要请夏尔巴人做向导,仰仗他们的专业知识。夏尔巴人是这一地区的原住民,从小就在珠穆朗玛峰附近长大,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培养了他们登顶必备的技能。
  • 在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内,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能够快速且相对准确地做出决定。我们非常了解做决策需要理解的额外信息,甚至了解哪些信息难以获取。我们知道什么是可知的、什么是不可知的,并且能够明确地区分这两者。
  • 在能力圈内,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有多种选择。熟练掌握所学的科目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意味着我们能够理解什么可以调整,以及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 能力圈不是一天就能打造的,我们无法在一夜之间成为“万事通”。这不是上几门课或者为某件事钻研几个月就能实现的,成为“万事通”需要的绝不仅是蜻蜓点水的表面功夫。
  • 理解是没有捷径可言的,打造能力圈需要多年的经验、试错,并积极寻求更好的实践和思考方法。
  • 世界是动态变化的,知识日新月异,你的能力圈也必须同步更新。
  • 打造和维护自己的能力圈涉及三个关键因素:好奇心和求知欲、监测,以及反馈。
  • 你必须愿意学习。学习等于经验加反思,你可以从自己过往的经历中学习,也可以通过书籍、文章和对话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倘若一切新知都只依靠自学,那么不仅成本高昂,速度也太过缓慢。
  • 你需要永葆好奇心,积极找寻能够帮助你扩展、巩固自身能力圈边界的知识。
  • 针对自己已经或想要确立能力圈的领域,你需要监控自己的业绩记录,更要有勇气对自己进行诚实的监测,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利用反馈。
  • 记录自己的表现是最简单、最私密的自我反馈方式。日记可以让你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扪心自问:是哪里出了差错?怎样才能做得更好?通过监测自己的表现,你可以看到以往看不到的规律。
  • 如果没有外部视角,维护能力圈是极其困难的。我们总是有太多的偏见,因此完全依赖我们自己的观察并不可靠。
  • 寻求外部反馈需要勇气,所以若你产生了抵触情绪,试着把注意力转移到你希望达成的结果上。
  • 动机会扭曲他人能力的可信赖程度,这在金融领域尤为明显。直到最近,几乎所有金融产品都附带佣金。换句话说,理财顾问会根据佣金的多寡,而非理财建议的优劣来推荐产品。
  • 如今有了互联网的帮助,真正学起来也不难。我们甚至不用提前学习,只要在有需要的时候按需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方法便是推迟有关大额消费的所有决定,直到你腾出时间去网上查阅相关信息,至少确认汽车修理工不是在虚张声势,故意唬人。
  • 利用对基本思维模型的了解弥补自己对陌生领域知识的匮乏。这可以帮助你确定最有用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可以指导你应对目前的处境。
  • 我们难免会遇到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即便是在你擅长的专业方面也是如此。我们的能力圈不可能囊括整个世界。
  • 得益于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是接受公开辩论、集众家之所长的产物,伊丽莎白将英格兰从一个动荡不安、迫害频繁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可以激发公民忠诚和创造力的国家,为日后发展为殖民统治全球近四分之一土地的庞大帝国奠定了基础。
  • 必须记住,能力圈一定是有边界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内培养做正确决策的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情形下,都一定有人已经具备该领域的能力,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来真正理解相关的信息。
  • 没有人的能力圈可以涵盖一切,能够深入理解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找到自己的能力圈,知道在能力圈边界外应该如何行事至关重要。
  • 沃伦·巴菲特很好地阐述了能力圈在投资领域的概念。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他建议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专长,不要偏离方向,误入歧途。因为一旦偏离得太远,我们就可能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盲区在哪里,甚至不知道该问些什么问题。

# 思维模型 03 第一性原理

  • 第一性原理是逆向分析复杂情况、释放创造力的最佳方法之一。第一性原理有时被称为“第一原理推理”,它是一种工具,通过将最基础的理念或事实从由此产生的假设中剥离出来阐明复杂的问题,剥离后剩下的都是精华。
  • 如果你知道某件事的第一性原理,你就可以基于这些原理建立其他知识,从而创造新的事物。
  • 本质上,这些哲学家寻找的是永恒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其他一切事物,包括伦理体系和社会结构。
  • 第一性原理确立了在任何给定情况下都不可继续简化的元素。
  • 如果我们永远不学习拆解某样东西、检验我们对它的假设,再进行重建,最终我们就会被别人所说的话束缚住,被一直以来做事情的方法困住,从此停滞不前。
  • 归根结底,除自然法则外,一切事物都只不过是我们共同的信仰。金钱的概念是一种共同的信仰,还有边界、比特币、爱……都是我们共同的信仰,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 如果我们想在一种情况下确定原则,从而摆脱教条和共同信仰的束缚,我们可以使用两种技巧: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和“五个为什么”。
  •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通常遵循以下流程:
    • 1.澄清你的想法并解释想法的来源。(为什么我会这么想?我到底是怎么想的?)
    • 2.对假设提出挑战。(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如果我的想法正好相反呢?)
    • 3.寻找论据。(我该如何支撑自己的论点?论据来源于哪里?)
    • 4.思考其他可能的视角。(别人可能有什么想法?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
    • 5.探究后果和影响。(如果是我错了,该怎么办?如果我错了,会有什么后果?)
    • 6.质疑最初的问题。(我为什么会那样想?我的想法对吗?从推理过程中,我能得出什么结论?)
  • 如果你提出的“为什么”引起了一句对可证伪事实的陈述,那么你就找到了一条第一性原理。然而,如果你的提问最后以“因为我曾经这么说过”或者“事实就是如此”告终,那么你找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基于流行观点、文化迷思或者教条的假设,这些都不是第一性原理。
  • 为了改进某一事物,我们必须先理解它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否则我们就只是在复制别人的思想或行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思想或行为背后的道理。
  • 第一性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在不理解背后原理的情况下依赖他人策略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确定第一性原理,那么即便是渐进式的改进,也很难实现。
  • 倘若我们从一开始就相信事物的现状也许并非其原本真实的样貌,那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置于正确的思维框架中以便找到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的真正力量在于从随机的变化转向具备成功可能性的选择。
  • 世间方法千千万,但原理屈指可数。掌握了原理的人可以灵活地选择方法,而徒有方法却忽视原理的人则一定会惹麻烦上身。
  • 从第一性原理进行推理,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历史和传统观念,试探一切可能的边界。在真正理解了发挥作用的原理之后,你可以思考现有的方法是否合理。
  • 作为成年人,我们依赖传统,依赖他人告知的信息,因为这比把事物分解成第一性原理及独立思考要容易得多。运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现实,摆脱盲目性。大多数事情似乎都在一瞬间拥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 思维模型 04 思想实验

  • 创造力是智力的狂欢。
  • 思想实验是指“用来探究事物本质的想象工具”,包括哲学和物理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都会利用思想实验来探究未知的领域。
  • 思想实验的主要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实现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事情,因此,相比物理检验和检测,思想实验有助于我们从更多的角度探索问题。
  • 思想实验绝不仅是做白日梦。思想实验的有效性依赖于同传统实验一样的严谨态度。
  • 思想实验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 1.提出一个问题;
    • 2.进行背景研究;
    • 3.构造假说;
    • 4.通过(思想)实验进行测试;
    • 5.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 6.与假说相对比并相应进行调整(提出新的问题等等)。
  • 思想实验的真正力量在于,你可以不限次数地改变某个变量,来验证其是否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 通过实验来发现所有可能的结果,可以让你更好地意识到自己能够施加影响力的范围有多大,合理预期下的结果又有哪些。
  • 几个思想实验非常适用的领域:
    • 1.想象物理上的不可能;
    • 2.重新想象历史;
    • 3.凭直觉想象并不直观的事物。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非常善于利用思想实验,因为通过思想实验,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运用逻辑进行现实生活中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测试。
  • 想象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依然有着相似的属性,通过思想实验详细描述出我们在想象的世界中所做的选择,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生命中最看重的事物,以及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哪里。
  • 思想实验的一个常见用法就是重新想象历史,我们一直都在运用这种方法。
  • 虽然反事实和半事实非常流行,也很实用,但我们在该领域进行思想实验时必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为什么呢?因为历史是一个混沌系统,初始条件的小小变化就将导致未来出现迥然不同的结果。
  • 天气变化混乱无序。由于快速的反馈循环贯穿始末,我们今天计算中的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将彻底改变最后的结果。而且我们的测量工具目前做不到无限精确,未来也不可能做到,所以我们会被混沌系统的不可预测性困住。
  • 与人类系统相比,天气相对而言还算是可靠的。看过科幻电影《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的人都知道,过去一个哪怕微不足道的变化都可能对未来产生不可预测的重大影响。因此,使用历史反事实很容易误导自己。
  • 我们可以用思想实验探索未实现的结果:尽可能多次地重复进行某个流程,看看可能会发生什么,深入了解我们必须面对的局限性。
  • 事实是,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只是对历史进程的其中一种演进方式,是众多潜在结果中的一种可能,就好比一副只发过一次的牌。所有那些虽然不曾发生,但在某些小事出现其他可能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我们通通都看不见,除非我们用大脑通过思想实验构造这些理论中的世界。
  • 如果我们能估算出这些事件发生的近似概率,以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总数,我们就能推断出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
  • 思想实验的下一步就是细化这个问题。
  • 通过探索事件之间的现实关系,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决策最可能造成的影响。
  • 意识到在何种情况下一切都是运气使然,意识到或许你应该在决策过程中努力弱化偶然性的作用。
  • 思想实验的另一个用途是提高我们凭直觉想象非直观事物的能力。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在头脑中进行思想实验来验证直觉的正误。
  • 思想实验可以告诉你已知信息的边界,以及你应该尝试的范围。为了改进我们的决策,提高成功的概率,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自己能想到的一切可能。

# 思维模型 05 二阶思维

  • 几乎每个人都能预见自己的行动所造成的直接结果。这种一阶思维简单、安全,但以这种思维方式,你肯定会和其他人得到相同的结果。二阶思维则要求我们进行更长远、更具整体性的思考,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及其最直接的结果,还要考虑更深层次的结果。不考虑二阶和三阶效应就会引发灾难。
  • 通常人们都不会考虑二阶效应,等到开始考虑时往往为时已晚。因此,这个概念常被称为“意外后果定律”。
  • 任何全面的思维过程都可尽可能认真地考虑结果背后的结果。无论如何,你总要处理这些问题。一旦打开瓶盖,精灵就再也不会回到瓶子里,你永远不可能一键删除后果返回原先的初始条件。

如果你从结果来判断,那么愚蠢就是邪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加勒特·哈丁提出了他的生态学第一定律:“你永远不能只做一件事。”
  • 哈丁把二阶思维发展成了一种工具,表明如果你未曾考虑“结果背后的结果”,你就不配说自己真的思考过。
  • 高度的联系凸显了二阶思维的重要性,因为紧密的关系网络使得行动更容易产生深远的后果。
  • 你可能只专注于某个方向,全然没有意识到后果正全方位朝你蔓延而来。事物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生产和消费的。
  • 二阶思维不是预测未来的方法,你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来考虑可能的结果。然而,你不能以此作为借口,不管不顾地继续前进并等待事后的科学分析。
  • 生物会不断进化,它们会根据环境中的压力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那些生命周期较短的生物则因为拥有更多的机会而能够更快适应。顾名思义,抗生素可以杀死细菌,而细菌就像所有其他生物一样,想要生存下来,持续接触抗生素对它们造成的压力进一步加快了其进化的步伐。
  • 对于我们所处的关系网络,我们必须尽可能地保持坦诚和敏锐的观察力。短期收益是否值得拿长期的痛苦来换?
  • 二阶思维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两个领域:
    • 1.将长远利益置于眼前利益之上;
    • 2.构建有效的论证。
  • 沃伦·巴菲特用过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来描述二阶问题,即当游行中的一些人决定踮起脚尖时,所有人都必须踮起脚尖。
  • 我们很难在历史上找到成功运用二阶思维的例子,因为我们不能只根据最后的结果就妄下断言:“因为结局圆满,所以他一定全盘思考过自己行为的结果。”
  • 即便你能从短期的痛苦中看到长期的收获,也不能保证你最后一定能成功取得长远的利益。
  • 我们要意识到二阶结果,并利用预测出的结果来指导决策,这么做可能意味着短期内的收获不甚引人注目,但长期的回报将是巨大的。
  • 延迟满足会帮你在未来节约时间,你不必再因为忽略了短期欲望所带来的影响,忙于收拾自己当初因短视而留下的烂摊子。
  • 二阶思维可以帮你规避问题、预测挑战,从而提前加以解决。
  • 如果我们可以证明自己已经考虑了二阶效应,并且努力验证了二阶效应也是有利的,那么我们的论证就会更有说服力。
  • 信任和可信度是多次互动积累的结果,也正因此彰显了二阶思维的作用和价值。倘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总是追求即时的回报,除非双方各取所需,否则这样的相处必然长久不了。将利益最大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要多加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或者我们自己的声誉造成哪些二阶效应,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才能享受与人合作的裨益。
  • 虽然二阶思维富有价值,但我们必须注意一点:你不能任其导致滑坡效应的瘫痪。滑坡效应指的是一旦开始行动 A,整个处境就会每况愈下,持续走下坡路,从而引发一连串后果 B、C、D、E、F。
  •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限度。即便我们能考虑到二阶乃至更高阶的结果,我们也只能就此打住。
  • 要避免滑坡论证及其可能导致的分析瘫痪。
  • 二阶思维需要评估最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检查我们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典型结果的理解是否准确。
  • 如果我们对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背后的一切结果都忧心忡忡,那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做任何事,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至于如何平衡对高阶思维的需求和有限度的实际判断,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利用已掌握的信息尽可能全面、长远地思考一个问题,可以让我们考虑到时间、规模、阈值等诸多方面。权衡不同的路径就是思考的全部意义,花一点儿时间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可以为今后节省大量的时间。

# 思维模型 06 概率思维

  • 探索未知和不可控的事物时,概率论是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数学工具。幸运的是,这个工具虽然复杂,却非常强大、方便。
  • 概率思维本质上是通过运用一些数学和逻辑工具,估算特定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概率思维是我们提高决策准确度的最佳工具之一。
  • 未来还远未确定,对于可能影响到自身的事件,我们要积极了解其发生的概率,从而更好地驾驭未来的不确定性。
  • 由于我们并未掌握这个世界的完整信息,概率论便应运而生。我们知道,未来必然不可预测,因为无法知晓所有变量,即便是数据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很快打乱我们的预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生成有意义的现实概率来估算未来。
  •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求生存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还想要谋发展,想要参与竞争,想要赢得竞争。
  • 贝叶斯思维(也可以称为贝叶斯更新)的核心内容如下:鉴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较有限,但了解到的信息都十分有用,而且会不断遇到新的信息,我们或许应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认真考虑已知的内容,越多越好。贝叶斯思维告诉我们,在做决定时要使用所有相关的已知信息。
  • 条件概率在实践中与贝叶斯思维存在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出发点有所不同。当你用历史事件来预测未来时,你必须留心围绕该事件的一系列条件。
  • 事件可以是独立的,比如抛硬币,也可以是非独立的。非独立事件是指某个事件的结果取决于先前发生的其他事件。
  • 使用条件概率就意味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事件发生之前出现的条件。
  • 必须记住一点,先验数据本身就是概率估计。对于每一点先验知识,你不是把它放入一个二元结构——判断它是真还是假,你是在赋予它证实为真的概率。因此,你不能让先验数据妨碍你吸收新的知识。
  • 你所遇到的任何有悖于先验数据的新信息,只是意味着会降低先验数据为真的可能性。最终,某些先验数据会被完全推翻。这是一个持续的循环往复,不断质疑和证实你自以为知道的信息。
  • 如果知道自己处于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快速确定参数,为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提前制订计划。
  • 钟形曲线两端的极端情况是可以预测的,距离均值的偏差有限,但肥尾曲线的极端情况并无上限。
  • 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越多,曲线的尾部越长。虽然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依然很低,但可能情况的庞大数量意味着,我们不能指望最常见的结果可以代表平均值。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数量越多,其中一个极端事件会发生的概率越高。
  • 问题就在于曲线的肥尾:恐怖暴力事件的风险类似于财富,而楼梯滑倒致死的风险更像是身高和体重。未来十年里,有多少事件可能发生?曲线的尾巴有多肥?
  • 在《黑天鹅》一书中,他表示,在衡量极端事件的风险时,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意味着不是仅仅出现了轻微的偏差,而是已经南辕北辙,出现了数量级的偏差。
  • 一些我们认为千年一遇的事情可能出现在任何一年!这就是由于使用了错误的先验信息,最终导致我们低估了未来分布情况出现变化的概率。
  • 将自己定位为求生存的人,甚至是从不可预测的未来中受益的人;保持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正确思考,对我们并不完全了解的世界进行规划。
  • “元概率”,也就是你自己做出的概率估算本身准确的概率。
  • 你的估算误差是非对称的,向单一方向倾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概率决策中。
  • 事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受到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负面影响的、面对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不受任何影响的,以及受益于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最后一类就属于反脆弱,就好比希望被送错的快递包裹。在某种程度上,某些事物会从波动中受益,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
  • 这个世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变化多端、不可预测的,大事件(恐慌、崩溃、战争、泡沫等等)往往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 应对这样一个世界有两种方法:要么尝试进行预测,要么尝试做好准备。
  • 问题在于,几乎所有对股市、地缘政治和全球金融等复杂现实领域中“专家预测”的研究都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对于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罕见事件,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做准备反而更有效率。
  •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做好准备,用反脆弱性武装自己,以便从世界的动荡中受益呢?
    • 方法一是华尔街交易员所说的“上行选择权”,也就是寻找我们认为存在更多机会的情况。
    • 方法二是学习如何“正确地”失败。“正确地”失败有两大组成部分:首先,适度冒险,避免跌倒了一次就一蹶不振(永远不要彻底离场);其次,培养韧性,从失败中学习,然后东山再起。掌握了这两点,你的失败都只是暂时的。
  • 试错可以带来宝贵的信息。
  • 《反脆弱》的心态非常独特。只要有可能,试着让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成为你的朋友,而不是你的敌人。
  • “过于乐观”的概率估算相比“不太乐观”的估算,错误率要高得多。
  • 高风险的生存环境往往使我们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评估自己所处的环境。
  • 选择目标是培养概率思维的另一种练习方式,你需要评估自己目前掌握的信息及已建立的网络是否可靠。情报不是证据,既没有指挥链,也没有对真实性的担保。
  • 概率思维只能让你的水平达到某一等级,并不能百分之百确保成功。
  • 高效的概率思维意味着你首先要大致确定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估计自己有几分胜算,验证假设,然后做出决定。

# 思维模型 07 逆向思维

  • 衡量一流智力的标准是能够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并且仍然保持大脑的正常运转。比如,一个人应该既能够看清前路希望渺茫,又能下定决心力挽狂澜。[]——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 逆向思维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改善你的思维方式,因为它能帮助你识别并消除成功的障碍。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它意味着从起点的另一头着手解决问题。
  • 避免愚蠢要比追求智慧容易得多。将向前和向后思考的能力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你从多个角度看待现实。
  • 在生活中运用逆向思维有两种方法:
    • 1.先假设你要证明的内容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然后找出还有什么其他需要为真的条件。
    • 2.与其直接瞄准目标,不如深入思考你需要避免什么结果,然后看看还有哪些剩余的选项。
  • 在运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伯尼斯并没有问“我怎样才能把更多的香烟卖给女性”,相反,他思考的是,如果要让女性购买香烟并养成吸烟的习惯,还有什么条件需要为真?世界需要怎样的改变才能让女性愿意吸烟,并为社会所接受?
  • 你想要避免什么结果?我们可以自问,怎样行事会导致一个糟糕的结果,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决策,而不是思考如何达成积极的结果。
  • 博格尔采取了逆向思维,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帮助投资者将费用损失和选择糟糕的基金经理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于是,最伟大的一个想法——指数基金,以及金融史上最强大的一家公司应运而生。
  • 指数基金的运作理念是,积累财富与将损失最小化密切相关。
  • 我们可以试着把目标颠倒过来:不要成天想着变得富有,而是竭力避免穷困潦倒。不要试预测哪些决定可创造财富,而是首先消除那些肯定会削减财富的行为。
  • 20 世纪 30 年代,勒温提出了力场分析法的思想。该理论认为,在需要改变的情况下,对变化进行成功的管理需要运用逆向思维。
    • 1.找到问题所在;
    • 2.描述期望目标;
    • 3.列出朝期望目标发展的所有驱动力;
    • 4.列出朝期望目标发展的所有阻力;
    • 5.制订解决方案!这一步可能包括加强或增加步骤 3 中的驱动力,以及减少或消除步骤 4 中的阻力。
  • 无论你选择从哪个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你都需要紧接着考虑与之相反的另一角度。不仅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要考虑哪些做法会适得其反,然后避免这样做,或者消除导致问题持续存在的条件。
  • 问题不是“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我们如何从一开始就阻止问题发生”。
  • 在你一筹莫展的时候,试试逆向思维,始终保持逆向的思考。只要你认真对待自己逆向思考得出的结果,你就有可能在解决问题方面突飞猛进。
  • 使用逆向思维来确定你的最终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向推理,这个过程可以激发创新。

# 思维模型 08 奥卡姆剃刀定律

  • 任何人都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创造力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 相较复杂的解释,简单的解释更有可能是正确的。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定律的精髓,它是一个逻辑和解决问题的经典原理。
  • 我们经常花大量的时间用非常复杂的叙述来解释自己周围的事物。从街上行人的行为到物理现象,我们总是试透过自己观察到的表象,猜想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重大意义,这是人类共有的倾向。
  • 然而,复杂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拆解、管理和理解。奥卡姆剃刀定律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你找到并运用最简单的解释,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复杂问题。
  • 奥卡姆写道:“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更倾向于最简单的解释。
  • 奥卡姆剃刀定律不是什么铁律,而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倾向和思维框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果两个不同的模型具有同等的解释力,那么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较为简单的那个解决方案就足够了。
  • 休谟在描写奇迹的真伪时指出,我们应该默认对奇迹秉持怀疑的态度。
  • 顾名思义,“奇迹”就是超出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正常理解的事情。要不是奇迹超出了我们的共同经验,我们也不会觉得它的出现有多么不可思议。
  • 对于奇迹最简单的解释是,奇迹的见证者没有正确地描述事件,或者奇迹只代表了一种我们目前尚未理解的普遍现象。
  • 对奇迹更简单的解释是,有一些自然法则,我们还不甚了解。
  • 面对不确定性,越简单的解释越有力。
  • 正如休谟所言,如果无法解释,那就说明我们需要更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而不是真的有奇迹出现了。
  • 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我们不可能针对某个不确定的复杂事件找到每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没有奥卡姆剃刀定律作为筛选工具,我们不可避免地不停地钻进死胡同,最后只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资源和精力。
  • 医学院的学生常被教导:“如果你听到马蹄声,先想到的应该是马,不要猜是斑马。”
  • 知道最简单的解释很可能就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压力。
  • 简单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如此强大。有时不必要的复杂性只是掩盖了最终会绊倒我们的系统性缺陷,选择简单的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做出决定。
  • 虽然我们总希望事事简单,但不可简化的复杂性同简单一样,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我们无法运用奥卡姆剃刀定律来人为制造简单。如果某个事物不能被进一步分解,那我们只能按照原样处理。
  • 可以这样理解简单性,一种解释被简化的前提是,它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准确的理解。
  • 简单的解释相比复杂的解释更有可能是正确的,这有助于我们节约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 思维模型 09 汉隆剃刀定律

  • 汉隆剃刀定律目前已经难以溯源。它指的是,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在复杂的世界中,使用这一模型有助于我们避免妄想和偏执。
  • 如果我们拒绝假定一切糟糕的结果都是坏人的错,那我们寻找的就是可能的选项,而非错失的机会。
  • 时刻扪心自问,对于已发生的事情是否还有其他合理的解释。包含主观意最少的解释往往就是可能性最大的解释。
  • 我们会深受现有的生动证据的影响,甚至愿意做出违背简单逻辑的判断。我们会基于目前掌握的信息强行得出结论。如果不相关的因素碰巧发生在我们已经相信的事情附近,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它们联系起来。
  • 只要我们以特定的角度呈现证据,大脑就会失灵,没办法以理性的方式衡量变量。
  • 当我们看到自己不喜欢的甚至是错误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假定这是他人有意为之,但更可能的情况是这完全是无意的结果。
  • 误把愚蠢当恶意就会导致妄想症,总是揣度恶意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处于他人世界的中心,这是一种太过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每个恶意行为的背后几乎总有更多的无知、愚蠢和懒惰。
  • 只要勤加练习以对抗确认偏误,汉隆剃刀定律就会赋予我们力量,为亡羊补牢提供更加现实、有效的选择。
  • 当我们认为有人故意和我们唱反调时,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在这种防御模式下,我们很难再去利用机会,甚至都看不到机会的存在,因为此时我们的首要任务变成了拯救自己,而这往往会导致我们把视野局限于应对感知到的威胁,而不是进行全盘考虑。
  • 尽管潜艇周围的爆炸可能是出于恶意,但阿尔希波夫意识到以恶意度人将置数十亿人的生命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好是假设对方仅仅出于错误和无知,并据此做出不发射核鱼雷的决定。
  • 汉隆剃刀定律旨在帮助我们感知愚蠢或错误,以及它们无意间造成的后果。
  • 汉隆剃刀定律表明,在一个行为背后所有可能的动机当中,耗费最少精力的动机(比如无知或者懒惰)比需要主动恶意的动机存在的可能性更大。
  • 汉隆剃刀定律最终证明了真正的坏人比你想象的要少。
  • 是人就难免会犯错,会陷入怠惰因循、思虑不周和动机不良的陷阱。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个真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轻松、更美好,也更高效。
  • 在处理社会和经济议题时最常见的谬误——‘魔鬼’理论。你把仅仅因愚蠢而导致的后果归咎于邪恶……你觉得银行家是恶棍,但他们并不是,企业高管、赞助人、统治阶级等都不是。人类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会为自己的行为建立合理的解释。

# 配套理念

卡尔·波普尔曾写道:“当且仅当一个理论与可能的经验发生冲突,因此原则上可以被经验证伪时,这个理论才属于实证科学。”

  • 如果你无法证明某个理论是错的,那你也就不能证明它是对的。
  • 良好的理论必须含有风险因素,也就是说,它得冒着被证明是错误的风险。它必须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被证伪。
  • 证伪是验证的对立面,你必须试证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如果你做不到,那实际上就强化了这一理论的真实性。要理解它在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不妨想一想进化。随着基因突变的出现,自然选择会慢慢淘汰那些无用的特征,从而增强种群的适应性。
  • “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自有其固定的法则或者趋势,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某些结果。一旦信奉“历史决定论”,我们就会用过去的例子对将来发生的事情下结论。
  • 趋势不是命运。即便我们能够推导和理解人类生物本性的某些规律,历史发展的趋势本身还是取决于特定的条件,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 我们倾向于认为已经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然后为此做好准备,但我们忘记了目前历史上“最糟糕的事情”其实也打破了在这件事情发生前人类对最坏情况的认知。
  • 运用可证伪性可以帮助我们筛选更稳健的理论。倘若因缺乏测试的手段而无法将理论证伪,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尝试确定理论正确的概率。

# 配套理念二 必要性和充分性

  • 我们常常误把必要性当作充分性,以为拥有了一些必要条件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或者得到期望的结果。
  • 成功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之间的差距往往是运气、偶然或者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 数学上称之为“集合”。成功所需的必要条件集合是充分条件集合的子集,而且充分条件集合本身要比必要条件集合大得多。如果不会区分二者,我们很容易被错误的故事误导。

# 配套理念三 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

  • 注意到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相关关系),然后就错误地得出结论,认为是其中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的发生(因果关系)。接着,我们往往会根据这个错误的结论采取行动,做出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
  • 尝试转换因果关系可以帮助你梳理各种说法,以确定你面对的是真正的因果关系,还是只是相关关系。
  • 只要相关关系并非完美,极端情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弱化。不管是否采取额外的行动,最好的情况总会慢慢变糟,而最坏的情况也总会慢慢变好,这种现象叫作“均值回归”,意味着我们在确认因果关系时要格外小心。
  • 有一种方法可以区分真正的改善和无论如何都会发生的变化,那就是引入对照组,对照组本身会因均值回归而得到改善。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实验组的改善是否超出了均值回归所能解释的范围。
  • 在现实生活中,针对特定的个人或团队的表现,唯一的衡量基准就是历史业绩,也没有控制组可以引入,因此,我们可能很难拆分出均值回归的影响。我们可以与行业平均水平、同辈或者历史改善率进行比较,但这些都不是完美的衡量标准。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23/7/3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 推荐序
  • # 作者序 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
  • # 前言 能力圈的边界取决于你手中的工具
  • # 基本思维概念
  • # 思维模型 02 能力圈
  • # 思维模型 03 第一性原理
  • # 思维模型 04 思想实验
  • # 思维模型 05 二阶思维
  • # 思维模型 06 概率思维
  • # 思维模型 07 逆向思维
  • # 思维模型 08 奥卡姆剃刀定律
  • # 思维模型 09 汉隆剃刀定律
  • # 配套理念
  • # 配套理念二 必要性和充分性
  • # 配套理念三 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