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Nat. Commun. | 相互作用引导药物设计的三维分子生成框架

Nat. Commun. | 相互作用引导药物设计的三维分子生成框架

作者头像
DrugAI
发布于 2024-04-15 02:09:07
发布于 2024-04-15 02:09:07
273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DrugAIDrugAI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韩国科学技术院的一篇利用相互作用引导进行3D 分子生成的论文。深度生成模型具有加速药物设计的强大潜力。然而,由于数据有限,现有的生成模型常常面临泛化方面的挑战,导致设计创新性较差,并且与看不见的目标蛋白之间往往存在不利的相互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相互作用感知的 3D 分子生成框架,该框架能够在目标结合口袋内进行相互作用引导的药物设计。通过利用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通用模式作为先验知识,作者的模型可以利用有限的实验数据实现高度的通用性。通过分析生成的未见靶标配体的结合姿势稳定性、亲和力、几何图案、多样性和新颖性,对其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估。此外,潜在突变选择性抑制剂的有效设计证明了提出的方法对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的适用性。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为设计新型命中化合物开发一个可通用的模型,而结合足够的先验知识对于深度学习模型至关重要。根据配体及其结合姿态的不同,目标口袋可以形成不同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类型组合。于是,作者提出了一种相互作用感知的三维分子生成框架,DeepICL,反向设计出满足特定相互作用组合的配体,该模型可应用于任何类型的蛋白质。模型使用配体应结合的子口袋中的局部相互作用条件,而不是使用整个相互作用信息,以防止对特定口袋或配体结构产生不良偏倚。通过分析靶标生成的配体的结合稳定性、亲和力、几何模式、多样性和新颖性,以及将模型应用于解决特定相互作用位点起关键作用的实际问题,证明了提出的方法能够适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模型架构

图 1

模型包括两个主要阶段--(1) 交互感知条件设置和 (2) 交互感知三维分子生成--如图 1 所示。第一阶段旨在通过研究给定结合位点P的蛋白质原子,设定一个相互作用条件I。本文中使用了四种类型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氢键、盐桥、疏水相互作用以及π-π堆叠。作者将相互作用条件定义为一组向量。这些向量表明这些原子是否可以参与某种特定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扮演的角色。在第二阶段,按照口袋的3D形状和第一阶段定义的相互作用条件,一步步生成配体的原子。为此作者开发了一个深度生成模型,叫做DeepICL(深度相互作用感知条件配体生成模型),用来进行配体的逆向设计。简单地说,就像在图1b展示的那样,一次添加一个配体原子,并且每一步关注的原子都会变化,这个原子决定了下一个原子添加的位置。因此,模型只考虑这个关注原子周围的环境,来确定下一步该如何生成。作者在两个分子生成任务上测试了这个框架:一是改进已知配体以提高其效力;二是从零开始设计新配体,创造出能够适配特定结合口袋的多样化分子。对于改进配体的任务,从一个已知的配体核心结构开始。在从零开始设计配体的任务中,则手动选择一个口袋内的点作为起始。

相互作用感知条件配体设计的效果

图 2

通过观察已知的药物分子是如何有效地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的,可以指导模型设计新的药物分子。作者通过挑选不同的蛋白质和它们的配体,来检验模型是否能够有效地复制配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图2中,作者选取了三种蛋白质,分别是骨形态生成蛋白1(BMP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和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其中给定的相互作用条件在图2a中进行了可视化。图2c和图2d分别展示了原始配体和具有最高相互作用相似性的重新设计的配体的相互作用图。在第一个案例中,也就是图2的左列,模型成功地设计了氢键、π-π堆叠和盐桥,作为给定的相互作用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图2d-1展示了模型如何生成噻吩环来代替原始的苯环,以与TYR68构成π-π堆叠。这表明模型学会了形成π-π堆叠所需的芳香族图案的特征。虽然模型在疏水性的PHE157附近添加了脂肪族碳原子,但距离略大于被归类为疏水相互作用的阈值。对于其他两个案例,DeepICL也成功设计了展示出与原始配体高度相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同时生成了与原始配体不同的配体。

作者进一步展示了隐藏设计配体时应该考虑的相互作用信息后的结果。在图2e中比较了在参考条件和隐藏条件下生成的两组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似性的分布。结果显示,当模型依据具体的相互作用条件进行设计时,所生成的配体与期望的相互作用模式更加吻合。这证明了作者的方法在精确调控药物分子设计方面的有效性,能够根据需要产生具有特定相互作用模式的配体。

框架的通用性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作者展示了相互作用感知生成框架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中的普适性。作为基线比较,作者设计了一个模型,该模型仅基于结合结构进行训练,没有使用蛋白质原子的额外相互作用条件向量。文中分别将两组生成的配体命名为:考虑相互作用条件的模型生成的,没有使用相互作用信息的基线模型生成的。

结合姿态稳定性分析

图 3

作者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计算RMSD以评估配体的结合稳定性。在图3a中,展示了10个配体和原始配体的平均RMSD值,那些考虑了蛋白质和配体如何互动设计出的配体,它们的RMSD值和原始配体一样低。而没有使用相互作用信息的模型精化的配体显示出更高的RMSD,这暗示了缺乏稳定它们结合姿态所需的有利相互作用。特别是在BMP1和DHFR的实验中,没有用互动信息的配体和它们最初的结合位置相比,偏差很大。而FGF1的实验结果显示,两组设计的配体都和原配体差不多稳定,这表明即使是基础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通过学习训练阶段的蛋白质-配体互动来设计出稳定的配体。

全新设计配体的结合亲和力分析

除了检测生成的配体分子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的稳定性外,作者还分析了生成配体的结合亲和力,以探讨配体与目标蛋白质互动的强度。在图3b,通过对100个测试蛋白质分别生成了100个配体(共计10,000个配体),然后使用SMINA工具评估了它们的结合亲和力。基线模型生成的配体平均值为-6.52千卡/摩尔,这个值比使用相互作用信息生成的配体(-7.67千卡/摩尔)的平均值高。由于较低的分数表示更强的结合力,这个结果暗示了加入相互作用信息有助于设计出结合亲和力更强的分子。

随后,文中还分析了每种类型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数量,以解释相互作用信息在实现高结合亲和力中的作用。如图3c所示。基线模型中的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的数量比使用相互作用信息训练的模型少得多,而盐桥和π-π堆叠的数量则相当。

对产生的相互作用进行几何分析

在图3d和3e中,作者展示了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的几何分布,这是两种在图3c中占主导的相互作用类型。图3d展示了疏水相互作用距离的密度分布,这是PDB中最常见的类型,DeepICL有效地捕获了随距离减小,密度递减的观察趋势。图3e展示了氢键距离的密度分布。在这两种类型中,不管是否使用相互作用信息,分布都保持不变。未明确使用相互作用信息的基线模型也能捕捉到这些相互作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这意味着关于化学相互作用的知识对模型在特定结合点生成正确相互作用类型是有益的,这导致了有利相互作用形成的比率增加,而不是形成更合理的几何模式。

针对特定位点的相互作用条件控制,用于精准控制配体设计

图 4

设计一种能够精确地锁定并作用于一种特殊变异的蛋白质同时不干扰正常的蛋白质药物是一种挑战。在作者的实验中,设计了一些新的分子,并检测它们与变异蛋白和正常蛋白结合的能力。在图4中,找到了233种分子,它们优先与变异蛋白结合,几乎不与正常蛋白结合。这意味着,模型成功设计出了既特定的有效新药物分子,而且是在没有依赖任何额外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完成的。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个考虑相互作用的3D分子生成框架,这个框架融入了关于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先验知识,使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更加普适化。与以往那些仅依赖于结合结构信息的模型不同,作者专注于特征化四种类型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氢键、盐桥和π-π堆叠的普适化模式,因为这些相互作用无论在哪种蛋白质-配体组合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全面分析为未知目标设计的配体的各个方面,展示了提出方法的普适性,并确认了模型能够通过条件生成框架的优势,以一种可控的方式高效率地建立有利的相互作用。这项研究表明,采纳适当的先验知识可以在数据有限的各种科学领域内提高深度生成模型的普适性。

编译 | 曾全晨

审稿 | 王建民

参考资料

Zhung, W., Kim, H. & Kim, W.Y. 3D molecular generative framework for interaction-guided drug design. Nat Commun 15, 2688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7011-2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4-04-1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DrugAI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Nat. Mach. Intell. | “数据+知识+AI” 解锁新靶标药物虚拟筛选
精准的评估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对药物发现至关重要。然而,开发可靠的评估方法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长期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以AlphaFold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方法在蛋白质三维结构,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结构预测方面表现卓越。但是,在新靶标的药物虚拟筛选场景中,高精度的活性预测评分方法仍然非常匮乏。许多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模型倾向学习数据中的分布偏差,对分布内的数据可以给出很好的性能指标。但在实际应用中,尤其面对训练集未见的新靶标和化学多样性空间,却无法展现出良好的泛化效果。
DrugAI
2024/06/18
3590
Nat. Mach. Intell. | “数据+知识+AI” 解锁新靶标药物虚拟筛选
Nat. Mach. Intell. | 利用图网络发现蛋白质与配体相互作用关键点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Jürgen Bajorath团队的一篇论文。图神经网络(GNNs)通过分析蛋白质与配体相互作用的图表示结构来预测配体的亲和力。虽然有一些研究表明GNNs能够详细了解蛋白质与配体的相互作用,但这种预测方法也存在争议。比如,有证据显示GNNs可能并不是真正学习蛋白质与配体的相互作用,而是仅仅记住了训练数据中的配体和蛋白质信息。为此作者对六种不同的GNN架构进行了亲和力预测实验,并使用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DrugAI
2024/01/17
8100
Nat. Mach. Intell. | 利用图网络发现蛋白质与配体相互作用关键点
腾讯团队提出Interformer模型,通过相互作用感知进行蛋白质-配体对接亲和力预测
近年来,深度学习模型在蛋白质-配体对接和亲和力预测中的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应用对于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至关重要。然而,许多这些模型忽略了复合物中配体和蛋白质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建模,从而限制了它们的泛化和可解释性的能力。
智药邦
2024/12/23
5460
腾讯团队提出Interformer模型,通过相互作用感知进行蛋白质-配体对接亲和力预测
Brief Bioinform|KGDiff:知识引导的扩散模型实现可解释的靶点感知分子生成
2023年12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徐雷教授、涂仕奎老师团队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发表文章KGDiff: towards explainable target-aware molecule generation with knowledge guidance。
智药邦
2024/03/05
2970
Brief Bioinform|KGDiff:知识引导的扩散模型实现可解释的靶点感知分子生成
DiffSBDD:利用等变扩散模型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联合微软研究院Max Welling课题组、牛津、剑桥、康奈尔等团队于2022年10月发表在arxiv上的预印本《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with Equivariant Diffusion Models》。在本文中作者将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表述为一个3D条件生成问题,并提出了DiffSBDD,一个 E(3)等变的3D条件扩散模型,它关于平移、旋转、反射和排列等变,并可以根据蛋白质口袋的条件生成新的配体。
DrugAI
2022/11/28
1.3K0
DiffSBDD:利用等变扩散模型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Nature Mach. Intell. | ResGen: 基于多尺度建模的3D口袋分子生成方法
本文介绍一篇由浙江大学侯廷军教授、谢昌谕教授和之江实验室陈广勇研究员团队联合发表的关于分子生成方法的论文。受凝聚态物质和统计物理学多尺度建模研究的启发,作者提出了一种以蛋白质口袋为条件的三维分子生成模型ResGen。该模型采用并行多尺度建模策略,可以捕捉到蛋白靶点与配体间更高层次的相互作用,并实现更好的计算效率。与目前最优(SOTA)方法相比,ResGen生成的分子具有更合理的化学结构,并拥有更好的靶点亲和能力。
DrugAI
2023/09/19
8080
Nature Mach. Intell. | ResGen: 基于多尺度建模的3D口袋分子生成方法
J. Med. Chem. | 一种基于图表示学习的蛋白-配体相互作用打分方法InteractionGraphNet
本文介绍来自一篇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侯廷军教授团队,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吴健教授团队,中南大学曹东升团队和腾讯量子实验室联合在药物化学领域权威期刊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章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图表示学习的蛋白-小分子相互作用的打分方法InteractionGraphNet(IGN)。在IGN中,作者基于物理原理分别设计了独立的分子内图卷积和分之间图卷积模块来先后学习蛋白-配体复合物中的分子内相互作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并将学习到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应用于下游的任务预测, 包括蛋白-配体结合亲和力预测、大规模虚拟筛选以及小分子结合构象预测。实验结果表明,IGN模型的泛化性能均优于同类ML方法和分子对接程序。此外, 作者还用大量的实验表明IGN模型的优异性能并非是来自于学习数据集中的隐藏偏差,而是真正学习了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的一些关键特征。
DrugAI
2021/12/16
8470
J. Med. Chem. | 一种基于图表示学习的蛋白-配体相互作用打分方法InteractionGraphNet
ACS Cent. Sci. | 基于几何深度学习的配体设计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Ron O. Dror团队的一篇论文。药物设计中一个普遍的挑战是确定如何扩展配体以改善配体的各种属性。添加单个化学基团对于引导优化任务非常重要,而添加多个基团对于基于基团的药物设计至关重要。作者开发了一个综合框架,利用机器学习和三维蛋白质-配体结构来应对这一挑战。
DrugAI
2024/01/17
1460
ACS Cent. Sci. | 基于几何深度学习的配体设计
DeepRMSD算法在首届“兴智杯”专题赛中斩获一等奖
DeepRMSD由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李伟峰、智峪生科郑良振、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学院慕宇光和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魏彦杰等课题组联合开发,用于预测配体在蛋白质口袋中结合姿势的RMSD。
智药邦
2023/02/28
5260
DeepRMSD算法在首届“兴智杯”专题赛中斩获一等奖
Nat. Comput. Sci. | 通过结合比较网络计算配体的相对亲和力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Xutong Li, Xiaomin Luo和Mingyue Zheng团队的一篇论文。先导化合物优化是药物发现领域的一个关键挑战。目前,这一领域大部分还是依赖于假设和药物化学家的先前经验。作者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信息图注意力机制的配对结合比较网络(PBCNet),专门用于对同类配体的相对结合亲和力进行排名。通过在两个独立数据集上的基准测试, PBCNet在预测准确性和计算效率方面都显示出了显著的优势。
DrugAI
2024/01/19
2420
Nat. Comput. Sci. | 通过结合比较网络计算配体的相对亲和力
Nat. Commun. | 具有深度交互组学习的未来全新药物设计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Gisbert Schneider团队的一篇论文。从头设计药物旨在从零开始生成具有特定化学和药理性质的分子。作者提出了一种利用基于相互作用组的深度学习的计算方法用于基于配体和结构的药物样分子的生成。这种方法同时利用了图神经网络和化学语言模型的独特优势,无需针对特定应用进行强化学习、迁移学习或少样本学习。它能够实现“零样本”构建定制的化合物库,这些化合物库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可合成性和结构新颖性。为了积极评估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药物设计的深度相互作用学习框架,作者生成了针对人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亚型γ的结合位点的潜在新配体。排名靠前的设计被化学合成,并在计算机上、生物物理上和生物化学上进行了表征。作者识别出了强力的PPAR偏激动剂,它们显示出对核受体和非靶标相互作用的期望活性和选择性特征。对配体-受体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确认了预期的结合模式。这一成果积极支持了基于相互作用组的从头设计在生物有机化学和医药化学中的应用,使创新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创建成为可能。
DrugAI
2024/05/23
2050
Nat. Commun. | 具有深度交互组学习的未来全新药物设计
J Med Chem|静电互补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2022年5月5日,Astex Pharmaceuticals的科学家们在J Med Chem杂志上对静电势计算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且利用6个具体的例子阐明了ESP计算对于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的改善和指导意义。还推荐了该公司研发的一款基于AI的快速ESP计算工具:GC-DNN,该工具在精度上可以媲美DFT方法计算的ESP结果。
智药邦
2022/11/16
1.7K0
J Med Chem|静电互补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Nat. Mach. Intell. | 中科大联手哈佛医学院, PocketGen高效生成蛋白口袋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刘淇教授与哈佛医学院的Marinka Zitnik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设计蛋白质结合蛋白对于药物发现至关重要。然而,基于人工智能设计此类蛋白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配体分子和氨基酸侧链的灵活性,以及序列与结构之间的依赖性。作者提出了一种名为PocketGen的深度生成模型,用于生成配体相互作用发生的蛋白质区域的残基序列和原子结构。PocketGen通过使用图变换器进行结构编码以及基于蛋白语言模型的序列精炼模块,促进蛋白序列与结构之间的一致性。图变换器可以捕捉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包括原子、残基和配体级别。在序列精炼过程中,PocketGen将结构适配器集成到蛋白语言模型中,从而确保基于结构的预测与基于序列的预测保持一致。PocketGen能够生成高保真度的蛋白结合位点(蛋白口袋),并具有更高的结合亲和力和结构有效性。它的运行速度比基于物理的方法快10倍,并且在生成的蛋白口袋结合亲和力高于参考口袋的情况下,成功率达到97%。此外,它的氨基酸恢复率超过了63%。
DrugAI
2024/12/24
1760
Nat. Mach. Intell. | 中科大联手哈佛医学院, PocketGen高效生成蛋白口袋
Nat. Commun. | 使用Umol从序列预测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结构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Frank Noe团队的一篇论文。蛋白质-配体对接是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常用工具,可以筛选出潜在的治疗物进行实验测试。然而,这需要高质量的蛋白质结构,通常蛋白质会被处理成完全或部分刚性的。作者开发了一种AI系统,可以直接从序列信息预测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的全原子灵活结构。作者发现传统的对接方法仍然更优越,但依赖于目标蛋白质的晶体结构。除了预测灵活的全原子结构外,预测的置信度指标(plDDT)还可以用于选择准确的预测结果以及区分强和弱结合物。Umol工具可在:https://github.com/patrickbryant1/Umol 获取。
DrugAI
2024/07/17
2950
Nat. Commun. | 使用Umol从序列预测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结构
Brief Bioinform|基于深度学习和传统打分函数的配体构象优化框架
2022年12月10日,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李伟峰、智峪生科郑良振、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学院慕宇光等人在Brief Bioinform杂志发表文章A fully differentiable ligand pose optimization framework guided by deep learning and a traditional scoring function。
智药邦
2023/02/14
7260
Brief Bioinform|基于深度学习和传统打分函数的配体构象优化框架
Nat. Mach. Intell. | 由数据和知识驱动的基于结构的分子生成模型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Shengyong Yang团队的一篇论文。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子生成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药物发现中。然而,目前大多数深度生成模型都是基于配体的,并没有在分子生成过程中考虑化学知识,这通常导致较低的成功率。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结构的分子生成框架,它明确考虑了化学知识(命名为PocketFlow),能够在蛋白质结合口袋内生成新的配体分子。
DrugAI
2024/03/27
7390
Nat. Mach. Intell. | 由数据和知识驱动的基于结构的分子生成模型
Brief. Bioinform. | 蛋白质-小分子复合物结合强度和配体结合姿态一体预测的深度学习框架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预测配体在靶体口袋中的结合姿态,然而当前已报道的打分函数通常受限于精度,或是局限于单一的输出,比如仅预测构象姿势的偏差(RMSD),结合强度(pKd)或是基于残基-原子间距离分布的统计势。本文介绍的是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生物信息学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的一篇题为《A New Paradigm for Applying Deep Learning to Protein-Ligand Interaction Predic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同时预测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结合强度及配体结合姿态偏差RMSD的打分框架IGModel。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智峪生科助理研究员王泽琛(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在读),共同通讯作者是郑良振博士(智峪生科-深圳先进院联合实验室)和李伟峰教授(山东大学物理学院)。
DrugAI
2024/04/14
9020
Brief. Bioinform. | 蛋白质-小分子复合物结合强度和配体结合姿态一体预测的深度学习框架
Nat. Comput. Sci. | 基于拓扑表面和几何结构的3D分子生成方法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侯廷军教授团队的一篇论文。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的一个重大挑战是高效地从头设计药物。虽然近年来已经开始有一些针对特定结构的三维分子生成方法,但多数方法并没有完全学习到决定分子形态和结合复合物稳定性的原子间互动细节。因此,很多模型难以为各种治疗目标生成合理的分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名为SurfGen的模型。这个模型设计分子的方式就像锁和钥匙原理一样。SurfGen由两个等变神经网络组成,它们分别捕捉口袋表面的拓扑互动和配体原子与表面节点之间的空间互动。SurfGen在多个基准测试中的表现优于其他方法,并且对口袋结构的高敏感性为解决由突变引起的药物耐受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DrugAI
2023/10/24
7610
Nat. Comput. Sci. | 基于拓扑表面和几何结构的3D分子生成方法
Nat Commun|双重扩散模型实现基于靶标口袋的三维分子生成
2024年3月26日,香港城市大学黄家骏老师团队,联合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和上海锐格医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文章A dual diffusion model enables 3D molecule generation and lead optimization based on target pockets。
智药邦
2024/04/15
4060
Nat Commun|双重扩散模型实现基于靶标口袋的三维分子生成
Stanford | 基于蛋白-配体复合物的几何深度学习指导基于片段的配体生成
本文介绍一篇来自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Ron O. Dror教授组的分子生成工作——《Fragment-Based Ligand Generation Guided By Geometric Deep Learning On Protein-Ligand Structure》。计算辅助新型分子设计有可能加速药物发现。然而,在药物发展中分子优化是一项耗时的工作,通常需要花费数年对分子的多种性质同时进行优化。将一个能和蛋白质口袋结合的小的、片段状初始分子扩展成更大的分子,使之与已知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相匹配,这是生物信息学中一个特定的分子优化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使用数据有效的E(3)等变网络和3D原子点云表征进行建模,这种方法能结合蛋白质口袋的3D空间信息同时生成合理的分子,从而加速药物发现过程。通过对多种性质进行评估证明该框架确实能生成可行的分子。
DrugAI
2022/06/10
4530
Stanford | 基于蛋白-配体复合物的几何深度学习指导基于片段的配体生成
推荐阅读
Nat. Mach. Intell. | “数据+知识+AI” 解锁新靶标药物虚拟筛选
3590
Nat. Mach. Intell. | 利用图网络发现蛋白质与配体相互作用关键点
8100
腾讯团队提出Interformer模型,通过相互作用感知进行蛋白质-配体对接亲和力预测
5460
Brief Bioinform|KGDiff:知识引导的扩散模型实现可解释的靶点感知分子生成
2970
DiffSBDD:利用等变扩散模型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1.3K0
Nature Mach. Intell. | ResGen: 基于多尺度建模的3D口袋分子生成方法
8080
J. Med. Chem. | 一种基于图表示学习的蛋白-配体相互作用打分方法InteractionGraphNet
8470
ACS Cent. Sci. | 基于几何深度学习的配体设计
1460
DeepRMSD算法在首届“兴智杯”专题赛中斩获一等奖
5260
Nat. Comput. Sci. | 通过结合比较网络计算配体的相对亲和力
2420
Nat. Commun. | 具有深度交互组学习的未来全新药物设计
2050
J Med Chem|静电互补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1.7K0
Nat. Mach. Intell. | 中科大联手哈佛医学院, PocketGen高效生成蛋白口袋
1760
Nat. Commun. | 使用Umol从序列预测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结构
2950
Brief Bioinform|基于深度学习和传统打分函数的配体构象优化框架
7260
Nat. Mach. Intell. | 由数据和知识驱动的基于结构的分子生成模型
7390
Brief. Bioinform. | 蛋白质-小分子复合物结合强度和配体结合姿态一体预测的深度学习框架
9020
Nat. Comput. Sci. | 基于拓扑表面和几何结构的3D分子生成方法
7610
Nat Commun|双重扩散模型实现基于靶标口袋的三维分子生成
4060
Stanford | 基于蛋白-配体复合物的几何深度学习指导基于片段的配体生成
4530
相关推荐
Nat. Mach. Intell. | “数据+知识+AI” 解锁新靶标药物虚拟筛选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